首页 > 军事历史 > 打到北极圈了,你让我继承皇位?

打到北极圈了,你让我继承皇位? 第216节

  众人并不觉得李彻此举有什么不妥,毕竟真诚是必杀技,在哪个时代都好用。

  至于什么‘君子远庖厨’的理论,也不是不让君子下厨做饭。

  这句话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原文是:【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也就是君子不忍听到动物被宰杀的声音,所以要将厨房安置得远一些。

  恰恰相反,从商朝丞相伊尹擅长烹饪开始,一个君子会一手好厨艺,一直都是文雅的加分项。

  没过一会儿,便有王府下人端来各种食物,放在众人的桌案之前。

  海鲜有干烧海参、清蒸海鱼、水煮虾、烤生蚝......

  菜肴有飞龙炖蘑菇、酱棒骨、汆白肉、盐水鸭......

  直到李彻一身菜香气从后厨走来,这才停止上菜。

  李彻爽朗道:“来来来,都吃都吃,尝尝我奉国的美食比中原如何?”

  众人纷纷入座,陶潜位于主座下首,其他人只能坐在大堂后面。

  李彻坐到主桌上坐下,拿起碗筷率先动筷,众人见状也开始动筷。

  众人本就饥饿难耐,处于吃什么都好吃的状态。

  关外东北的菜系更是主打一个浓油赤酱,一口下去直接回复海量能量,幸福感爆棚。

  桃源派众人吃得不亦乐乎,大堂内只能听到碗筷磕碰在一起的声音。

  唯有陶潜坐在座位上,看着满桌子的鸡鸭鱼肉,眉头微微皱起。

  李彻察言观色,开口问道:“陶夫子怎么不吃?可是不符口味?”

  陶潜回过神来,摇了摇头。

  反问道:“殿下,老朽有一问,不知是否合适?”

  “夫子但说无妨。”

  陶潜点了点头,面色严肃道:“朝阳城距离海边应有些距离,殿下将海鲜从海边送至餐桌上,是否有些过于耗费了呢?”

  李彻恍然地看向陶潜,心知老爷子这是开始对自己的考教了。

  他稍加思考过后,开口道:

  “先不提是否耗费,陶夫子您是觉得,身为君主就不应该骄奢,而是必须勤俭节约吗?”

  陶潜严肃道:“自是如此,节俭之风能有何错?节省下来的钱财,也好造福于民。”

  李彻笑着摇了摇头:“我对此倒是有不同的看法,节俭未必能有利于民,奢侈也未必有害于民。”

  “哦?”陶潜顿时来了兴致,“老夫愿闻其详。”

  “就说这些海鲜吧。”李彻指向桌子上的生蚝,“此物的确是从几百里外的海边运来,渔夫要从海中打捞,还要用海水保鲜,一路舟车劳顿送至餐桌。”

  “王府会出钱买下一部分,剩下大部分都会送到集市售卖,供其他百姓食用。”

  “陶夫子您想,本王和朝阳城百姓吃到了海鲜,渔夫靠劳动拿到了钱,又损耗了谁的利益呢?”

  陶潜面露思考之色:“这......”

  “此举不仅没有损害百姓利益,反而促进了金钱的流通,并为朝阳城百姓增添一种食材。”

  “假以时日,本王爱食海鲜的名声传出,奉国人人效仿,必然会有更多人选择下海捕鱼。”

  “如此,岂不是让百姓多了一条生财之道,也解决了他们的就业问题?”

  陶潜坐在座位上沉思不已,他似乎搞懂了什么,但却有些模糊。

  李彻继续道:“这就是供需关系,乃是经济之道。”

  “所谓开源节流,节流永远解决不了百姓的贫困问题,唯有不断开源,让经济流动起来,才能藏富于民。”

  “而且其实运送海鲜并不算困难,如今奉国各城都通了水泥路,马车行驶在上面如履平地,葫芦岛到朝阳城一日就能达到。”

  陶潜有些恍惚:“如此,节俭反而有错了?”

  倒不是陶潜迂腐,只是中国人节俭的观念深入人心,甚至可以追溯到远古至殷商时期。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现在李彻提出了一个完全与主流思想相悖的观念,陶潜一时半会自然是接受不了。

  李彻摇了摇头:“节俭无错,但为了节俭而节俭,就是大错特错了。”

  “身为主君,节俭过度,官员自然也不敢花钱。所谓金钱不过是价值交换的工具,只有花出去的才叫钱。”

  “若是有钱之人都不花钱,而是将它们藏在库房中,死后带入地下。那么大庆的金银铜就会越来越少,百姓也会越来越贫瘠。”

  陶潜深深看了李彻一眼,只觉得他似乎在内涵当今陛下。

  不过仔细一想,陛下登基以来,节俭之风愈加猛烈。

  按理来说,贪官应该越来越少,百姓的生活应该越来越好。

  可走遍如今的大庆,陶潜实在看不到百姓掌握了财富,都是勉强度日。

  若是按照殿下的理论,这一切的源头除了天灾之外,或许当今陛下也要负责。

  当今陛下为了做出表率,可是停了不少前朝就有的各地朝贡,如茶叶、蜀锦、贡米等。

  有很多人可都是专门靠这些朝贡为生的,当朝廷不再需要这些东西,这些人岂不是全都失业了?

  想通这一点,陶潜顿时细思恐极。

  李彻夹起一块鱼肉,塞入口中,鲜香味在舌尖化开。

  他微微颔首,又补充道:“陶夫子,俭未必能养廉,过度节俭便是迂腐。”

  “我私以为,唯有先喂饱天下的官吏,他们才会喂饱天下的百姓。”

  陶潜面色一肃,问出了一个他非常在意的问题:

  “所以,殿下是觉得,这天下的世家官吏,比百姓更重要吗?”

第256章 朝阳城的模范家庭

  陶潜的这句话,就触碰到古代制度的根本问题了。

  民本,君本,还是以少数当权者为本。

  可惜的是,自古以来这么多朝代,从未出现过真正以民为本的政权。

  陶潜问出这句话,也不是想要李彻答应什么,而是想知道李彻对此事的态度。

  身为当权者,只要心中有百姓的一点位置,百姓的生活都会好过不少。

  李彻听闻此言,缓缓放下手中的筷子,眼神也变得严肃起来。

  “我常说君舟民水,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而所谓君者,绝非帝王座上的那一人。君乃是国家,被民众举起来的是一国,而非一国之君。”

  “至于您问,百姓和官吏谁更重要,我无法回答。”

  李彻手指轻扣,娓娓道来:“所谓民者,士农工商也。”

  “官吏世家也不过是‘士’这一阶层的民,他们本就是民的一员,又从何谈起谁更重要呢?”

  陶潜捋着胡须,眼睛微眯着:“殿下所说没错,然世家和官吏掌握着财富和权力,他们虽也是民,却过着和普通百姓截然不同的生活。”

  “此等差距,如同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怎么能说他们是民的一员呢?”

  李彻脸上带着微笑,从容道:

  “说上百句不如亲眼所见,等到饭点过后,陶夫子不如和我去城中看看百姓们的真实生活,或可得到答案。”

  陶潜有些迫不及待:“不如现在就出发,饭何时都能吃,不在这一时了。”

  李彻笑着摇了摇头:“陶夫子误会了,咱们这么多人下去体察民情,百姓必然要花费心思招待。”

  “我们若是受了百姓的招待,岂不是让百姓破费;若是不收招待,百姓们多半会心中忐忑,怕我等暗中嫉恨。”

  “且等等吧,等百姓们下了工、吃完饭再去,免得讨人嫌。”

  此言一出,满堂人都安静了下来。

  以往的高官藩王,能去百姓当中体察民情,已经是爱民如子的好官了。

  又有谁会真正站在百姓的角度,为百姓如此着想,甚至连如此细节都琢磨到的?

  “殿下爱民如子,老朽汗颜。”

  陶潜这次是真的有些佩服了。

  李彻挥了挥手:“什么爱民如子,只是经验丰富罢了。”

  陶潜等人一脸疑惑,不清楚李彻所说的经验是什么意思。

  直到用过饭后,他们随李彻走到城中,才明白过来。

  热情的民众将他们围了个水泄不通,若非有亲卫拦着,陶潜都怀疑这些百姓要把李彻生吃了。

  “咳咳咳。”李彻一边握住百姓们热情的手,一边向陶潜解释道,“朝阳城民风质朴,陶夫子习惯就好。”

  陶潜笑着回道:“殿下如此广得民心,是多少明君一辈子求都不来的。”

  过了好一会,人群才慢慢散去。

  李彻看向陶潜:“陶夫子,我们走吧,去百姓家里看看?”

  陶潜轻轻点头,忽然开口道:“既是体察民情,可否让老夫选一家?”

  他自己选,就避免了李彻弄虚作假,故意挑城中富农作秀的可能。

  李彻自是信心满满:“当然可以,陶夫子请。”

  陶潜的目光扫过一众民居。

  城内的民居都是新建的,由刘业规划,每一家的房子规模都差不多,排列得整整齐齐,有点后世小区的感觉。

  陶潜的眼光最终落在了一个房子上。

  那是城墙根下,太阳无法照射到的角落,看起来的确有些阴暗闭塞。

  “就这一家吧。”

首节 上一节 216/53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年代剧:老曹的潇洒人生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