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打到北极圈了,你让我继承皇位?

打到北极圈了,你让我继承皇位? 第218节

  “殿下之言,字字珠玑,振聋发聩。”陶潜弯腰拜下,“老夫不才,愿为殿下效犬马之劳!”

  “好好好!”李彻笑得合不拢嘴,连忙上前扶起他,“陶夫子快快请起。”

  收下了陶潜,就等于收下了整个桃源派。

  你们桃源派的创始人都在我手下,其他人还等什么呢?还不快到碗里来?!

  桃源派的弟子们不是那些只会空谈的儒生,而是一群懂实务的读书人,是最好的预备官吏。

  无论是让他们负责农桑,还是去地方为官,他们绝对都可以胜任。

  “陶夫子,奉国百废俱兴,人才官吏捉襟见肘。我听说桃源派门徒众多,遍布大庆各地?”

  陶潜起身道:“老夫一生浑浑噩噩,无所建树。但年轻时却也游说四方,的确收下了不少弟子。”

  “仔细想来,多了没有,一百多人还是有的。”

  李彻大喜道:“可否让他们都入我奉国,本王求贤若渴,必会高官厚禄以待!”

  陶潜立刻道:“老夫这就给他们修书,未出仕者很快就能到,已经出仕的可能要等上一段时间。”

  “甚好,甚好。”

  李彻激动不已。

  这可是一百多个合格能干的官吏啊!

  如果能全部忽悠到奉国来,接下来几年内,自己都不会因为缺少人才而犯愁了。

  陶潜看到李彻如此激动,不由得问道:“殿下何不效仿科举制度,以考试来选取人才呢?”

  这个世界早有科举制,而且制度也很完善了,大庆一直都靠科举取仕。

  李彻作为穿越者,也经历过高考,自然也想过实施科举。

  他摇了摇头,回道:“我也曾想过,但出于种种原因,最终还是放弃了。”

  “哦?为何?”

  “奉国的教育制度还不够完善。”李彻苦笑道,“您想啊,奉国百姓之中,读过书的都是什么人?”

  “这......至少也是地方豪强之家。”

  古代读书可没有现代这么简单,家中有书的,无不是世家豪门。

  哪怕是所谓的寒门学子,也都是地方豪强、土财主,普通的百姓连寒门都够不上。

  “是啊,若是现在就考试取才,百姓家的孩子一点机会都没有,掌握权力的仍然是那一批人。”

  世家对知识的垄断,才是他们更久不衰的原因。

  “本王的计划是,先兴建一座学堂,让奉国内适龄的孩童都能来学堂读书。”

  “同时在奉国开启扫盲,让每一个愿意读书认字的百姓,都能识字,而不是当一辈子文盲。”

  “待到教育普及之后,再考试取才,让每一个百姓都有入朝为官的机会。”

  李彻很清楚,这个世界本来就是不公平的。

  即便是后世的那个年代,也存在着相当大的不公平,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仍然巨大。

  高考,便是人一生遇到过最公平的事情了。

  奉国百姓也该有这种机会。

  “殿下是真心实意为民着想。”陶潜有些羞愧,“老夫不才,愿为此付出一份绵薄之力。”

  “倒是的确需要夫子相助。”李彻微笑着说道,“本王想过,这学堂不该只教经史典籍。”

  “应当因材施教,学生不仅要学儒家经典,还要学算学,学农学,学医学,学物理,学化学......”

  “待到孩童启蒙之后,学堂再按照他们的兴趣、才能、天赋,以分配他们未来学习的方向。”

  “学农学者,便去田间主管农事;学医学者,就去悬壶济世、造福一方。”

  古代的科举制度其实也分科,但在李彻看来,分得还不够彻底。

  半部论语治天下,出自宋初宰相赵普之口,强调学习儒家经典的重要性。

  李彻并不觉得《论语》无用,但也不觉得这一本书,就能教出一个全知全能的人才。

  或许赵普自己天赋异禀,可以做到。

  但普通人绝对不能,专业的事就要交给专业的人去做。

  让胡强去读一遍《论语》,他就能为政一方了?

  别闹了,他怕是一边抡起《论语》,一边将打晕的美少妇装进麻袋里,装车给自己送过来......

  听到李彻的话,陶潜微微颔首,他虽然是儒家门生,但也不是迂腐之人。

  对于某些借儒家的名声,欺世盗名之人,他也非常痛恨。

  “这算学和农学老夫都知道,却是不知物理和化学是什么学问?”

  “皆是实用之学,陶夫子日后便知。”

  “本王之意,陶夫子可任农学教授一职,替奉国再教出一批真正懂得农学之道的学生。”

  “本王始终觉得,农业是国家的命脉,任何出任一方的官吏,都要略懂一些农学,至少不能五谷不分。”

  陶潜拱手道:“固所愿也,不敢请耳。”

  “好!”李彻笑着握住陶潜的手,“我得陶夫子,如文王遇太公矣。”

  一旁的秋白闻听此言,尴尬地挠了挠头。

  怎么总觉得,殿下这套说辞,好像和不止一个人说过了似的。

  。。。。。。

  接下里的一段日子里,李彻正式开始筹划学堂之事。

  所谓学堂,不过是古代对学校的简称。

  李彻要建立的绝不只是一个教孩子读书的学堂,而是一个像后世大学那样,拥有教学和科研能力的综合部门。

  李彻将其命名为——奉国大学。

  至于教导学生的老师人选,李彻也早有准备。

  如今学堂初建,还不需要开太多的学科。

  经学、算学、农学、医学,是当下自己最需要的。

  钱斌、华长安、陶潜等名师,足以应付教学任务。

  大学的地址则被李彻放在了城外。

  朝阳城早就人满为患了,到处都是民居,根本没有那么大的空白地皮。

  李彻一直在考虑扩建朝阳城,再竖起一道城墙,将城外的工厂和大学都保护起来。

  学堂的修建不是难事,东北不缺木材和石料,朝阳城也不缺劳动力。

  李彻招来刘业,起草学堂的草图。

  在他的设想中,这个大学要足够大,可以容纳几千名学生读书。

  而且还要有食堂、宿舍、教室,要让学生们能不受外在因素干扰,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之中。

  还未等刘业画出李彻满意的草图,一件事情的到来,打断了李彻修建大学的计划。

  时间过得比想象中的快,刚刚到来的秋天也过去了一半。

  秋收要开始了。

第258章 秋收!

  秋收!

  金黄的田野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成片的豆穗此起彼伏,宛如一片金色的海洋。

  陶潜随着李彻站在田埂上,看着眼前这一派丰收的景象,心中满是感慨。

  丰收,总是让人从心底感到舒适。

  百姓们喜气洋洋,笑声和歌声在田野间回荡。

  壮丁们手持镰刀,熟练地收割着沉甸甸的大豆,豆荚饱满,似乎也在回应着人们的喜悦。

  妇人们挎着竹篮,将一束束割下的大豆整齐地放入篮中。

  孩子们则在田间奔跑,偶尔也学着大人的样子拾起几束豆子。

  有顽皮的孩子不小心摔倒在田间,又喊叫着从地上一跃而起,引得一阵欢笑。

  奉军士兵们则在一旁,默默地守护着这份宁静与和谐。

  他们没有携带武器,只是穿着整齐的甲胄,脸上挂着温和的微笑。

  偶尔有百姓需要帮忙,便有士兵上前搭把手,或是帮助搬运豆子,或是维持秩序。

  “老乡,慢一些,一趟趟来,不急。”

  “唉唉唉,小心后面,都掉地上了。”

  “算了大爷,你在前面带路吧,我帮你搬回去。”

  陶潜在一旁看得心弦触动,自己走遍大江南北,能不欺压老百姓的兵已经是一等一的好兵了。

  何曾见过士兵主动帮助百姓干活,不图回报的?

  不对,他们也是有回报的。

  陶潜看向四周的百姓,若有所思。

  在百姓看向那些士兵的眼神中,他看到了发自内心的尊敬和感激。

  他们收获的是百姓们的尊重。

  在奉国,没人叫他们贼配军。

  军人、战士、兵,才是他们的称呼。

  “李二蛋,你家收了多少斤?”身侧传来李彻的招呼声。

首节 上一节 218/53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年代剧:老曹的潇洒人生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