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到北极圈了,你让我继承皇位? 第219节
陶潜侧头看去,见到一名汉子和他媳妇一起将最后一筐豆子抬上牛车,身后还有个半大的孩子跟着。
汉子听到李彻话,摸摸了脑袋上的汗,憨厚道:
“回殿下的话,俺家二十亩地,收了能有两千多斤大豆。”
李彻微微颔首,古代大豆的亩产量,受到农业技术、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唐宋时期,一亩地也就能收一百斤大豆。
朝阳城外这片地刚刚开垦出来,又不是黑土地,能达到这个产量已经算是丰收了。
“不错,再接再厉,明年本王送你们一些更高产的种子。”
“哎呦。”李二蛋连连鞠躬,“多谢殿下,多谢殿下。”
李彻笑着点了点头,摆了摆手。
如今的朝阳城百姓对李彻奉若神明,对他的话更是深信不疑,这也免了他推广新种子的麻烦。
种在王府后院的那些种子,基本都长成了。
其中百分之七十都能适应关外的气候,包括李彻最期望的玉米。
而让李彻倍感意外的是,棉花竟然也能成活,而且长势还算不错。
在他的印象中,种棉花最出名的地方是新疆,东北到底能不能种棉花,心底一直没数。
他不知道的是,辽宁植棉的历史其实很久了,甚至可以追溯到400多年前。
种植区主要分布在大凌河、小凌河、绕阳河、女儿河等流域的冲积平原上,能够在较短的生长期里取得良好的收成。
明年开始,这片地就不会种豆子了,而是以玉米为主粮,棉花为经济作物,其他蔬菜、作物为辅。
李二蛋一家子走过,李彻又看向后面的人,耐心地挨个问询。
百姓自是不会隐瞒,一五一十地将亩产报出。
身旁的秋白握着毛笔,将一条条数据飞速记录下来。
李彻心中有了一个大概的数字,这批豆子的亩产应该在100斤到120斤之间。
的确算得上是丰收了,这收成比关内大部分地区都高多了,主要还是因为关外没受灾。
源源不断的大豆被收割下来,百姓们留下自家吃的部分,剩下的全部卖给了奉国府衙。
李彻事先说过,百姓们可放心耕种,不管收获多少粮食,自己都会平价收购。
大豆这东西浑身是宝,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是重要的农作物,甚至还当过主粮。
直到稻子、麦子等禾谷类作物被广泛种植,大豆才开始转变为调味品和辅粮。
李彻花钱从百姓们手中买来大豆,自然也不会吃亏。
大豆可以榨油,可以做成豆腐,可以酿成酱油。
豆荚和豆叶切碎后,可以用来喂养牲畜。
豆根是极好的化肥。
豆杆可以用来烧火,还能制作粗饲料。
饲料、化肥留着自用,酱油和豆油卖到关内去,还能赚上一笔。
刚刚修建的水泥路派上了用场,家家户户都是大丰收,都需要晒粮。
李彻坚持将水泥路修宽,此刻正好方便百姓们晒粮。
然而,一件让李彻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殿下,库房内的铜钱不够用了。”钱斌突然来到李彻身旁,耳语道:
“百姓们手中的大豆已经足够他们过冬,您之前还许诺了他们,王府收购多余的粮食。”
“咱们王府的铜钱本就不多,其中大部分都用来给官吏、工人、士兵开俸禄了。”
“您看要不要停止收购百姓手中的粮食,让他们自行买卖,或者存起来?”
李彻闻言,皱着眉摇头道:“几个月前的承诺,转头就不兑现,那我这个奉王还有什么公信力?”
“不管怎么样,一定要买!库房里的钱不够,就先给百姓们打欠条!”
“这......”钱斌面露为难之色。
只有他这个奉国大管家才知道,奉国的财政情况有多难。
从李彻就藩开始,奉国战事就没停过,加上大兴土木,又赈济百姓。
从关内带来的钱早就花光了,契丹、高丽那里抢来的也是杯水车薪。
铜币的制作还未搞定,奉国一直处于极度缺钱的状态。
“殿下,您再考虑考虑,官府给百姓发欠条,这种事闻所未闻啊。”
钱斌实在是无法理解李彻的想法。
自古以来,官府缺钱了,只需要早收多收百姓的税赋,哪有向百姓借钱的道理?
李彻摇了摇头,刚准备回答。
身后突然传来一连串的马蹄声,一名哨骑高喊:“殿下,去关内的商队回来了!”
“哦?”李彻面色松缓下来,“好了,不用打欠条了,本王的财神爷回来了!”
第259章 商队回归
在计划中,贺从龙本该冬天才能回归。
然而庆帝一张圣旨扰乱了计划,帝都吃下了商队的所有货,又配齐了商队想要购买的货物。
贺从龙得以立刻返程,并在秋收之时就到了朝阳城。
李彻登上城楼远远望去,只见连绵成线的商队从马路上而来,直奔城门。
马车沉甸甸的,显然是满载而归。
李彻放下千里目,有些等不及了,看向身后众人:“走!我们去迎一迎。”
一众亲卫连忙跟上,数十骑呼啸着从城门而出。
在马路上奔驰片刻,李彻已经能看到商队前方的‘奉’字王旗,不禁加快速度。
“驾驾驾!”
商队的士卒只听得马蹄阵阵,下意识架起长枪盾牌,做好了战斗准备。
却见迎面而来的骑士之中,跑在去前面的赫然是自家王爷。
士卒们这才放下武器,齐齐以手锤胸,行军礼:“参见殿下!”
“免礼!免礼!”李彻乐呵呵地扬了扬马鞭,“贺从龙呢?快出来见本王!”
贺从龙连忙从队中跑到前方,拱手道:“末将不知殿下驾到,未能远迎,还请......”
“好了好了!”李彻不耐烦打断,“快跟本王说说,带卖了多少钱回来?”
贺从龙放下手,从胸口掏出一个小册子,恭敬地递给李彻:“此行一切账目皆有记录,请殿下过目。”
李彻接过册子,迫不及待地翻看。
却见上面清清楚楚地记录着一笔笔的账目。
从最开始的送燕王一千甲胄,多少特产,多少玻璃器皿。
到后面的卖给北地哪家豪强,多少个玻璃,又卖了多少钱,记得是一笔不差。
李彻对贺从龙足够信任,也知道他贪钱没什么用,故而并无丝毫怀疑。
只是随便扫了一眼,便直接翻到最后面。
果然,那里写着商队售卖出的总金额。
李彻不可置信地瞪大了眼睛,又下意识伸出手擦了擦眼睛。
待到再次睁开眼,那行数字依然没改变,就那么明晃晃地在眼前。
“夺少?”李彻声调都有些颤抖,“二十三万金?三百六十八万两?!”
“好家伙,贺从龙啊贺从龙!”李彻激动地拍了拍贺从龙的肩膀,“你小子这是去抢劫世家金库了?”
贺从龙一本正色:“末将不敢,这玻璃的确畅销,供不应求。”
“起初末将只卖一百金一件,却被一抢而空,后来末将便开始竞拍,价高者得。”
“那些世家豪族被激起了攀比之心,皆以获得一件玻璃器皿为荣,为此不惜出高价!”
“最高的一次,甚至卖出了一千金的天价,故而此次收入远超预算。”
“好!好!好!”李彻抚掌大笑,连说了三个好,“也该轮到本王暴富了!”
三百多万两,那可是大庆一年税赋的六分之一!
奉国不过区区三城之地,获得了这么大的财富,说句富得流油都不为过。
“按照殿下的吩咐,末将已经将收入的一半换为铜钱,另外一半换成了货物,请殿下过目!”
李彻转头向车队看去。
几名士卒上前,拉开马车上面的布,被细线串在一起的铜钱堆满了一辆辆车。
有的铜钱上面还残留着绿锈,显然是在仓库里堆放已久,看来贺从龙为了弄到这么多铜钱,也是费了不少心思。
“好!”李彻转头看向秋白,“快带人把铜钱运过去,发给前来卖粮食的百姓。”
“是,殿下!”
李彻又看向贺从龙,毫不吝啬夸赞:“此番通商,收获颇丰,当记汝大功一件!”
“末将不敢居功。”贺从龙犹豫了一下,“殿下容禀,末将有一事相求。”
“哎,说来便是,何谈求字?”
“末将此去招揽了贩盐的旧部,这些人虽曾误入歧途,但也都有些本事在身,尤其通晓商贾之事。”
“玻璃器皿竞拍的主意,就是他们想出来的。”
贺从龙恭敬拱手道:“末将还请殿下看在他们有功的份上,给他们一个替殿下效力的机会。”
上一篇:年代剧:老曹的潇洒人生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