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到北极圈了,你让我继承皇位? 第225节
“莫要急,慢慢说。”
“秋白。”
“属下在。”
“去给他拿碗温水来。”
“是。”
斥候感激地谢恩,一碗温水下肚,舌头总算重新灵活起来。
“殿下,张团长命我禀报殿下,高丽方面有异动!”
李彻瞪大眼睛,沉声道:“高丽小国,还胆敢犯我奉国疆土不成?”
斥候摇了摇头:“殿下误会了,高丽并未犯境,大连边境安稳。”
“那是何事,你细细说来。”
“喏。”斥候拱了拱手,开口道,“自入冬以来,三天两头便有高丽难民逃窜至边境,光大连兵团就收拢了几百人。”
“张团长仔细询问这些难民,今年高丽遭的雪灾更严重,百姓的房屋被压垮无数。”
“不仅如此,高丽内部似乎也出了乱子,很多军队竟顶着大雪调动。”
“张团长让属下禀报您,他有八成的把握,高丽国内出现了政变或者内乱!”
此言一出,在场的奉国官员和将领顿时一阵哗然。
众人脑海中只浮现出两个字:
作死!
大灾之时,国生内乱。
从他们的角度来看,这不是作死是什么?
边境的百姓还能跑到奉国来,那其他百姓呢?
百姓活不下去,朝堂又不作为,距离造反就不远了。
这可是亡国之相啊。
而李彻则与百官的想法不同,他的脑海中同样浮现出两个字:
机会!
这是他李彻的机会,是奉国的机会!
一个重创高丽国,拿下安东城(丹东),甚至是拿下整个辽东的好机会!
第266章 找到出兵的理由
自古以来,总有一批人,他们做出的事情超脱常理,超脱时代局限性。
就连后人读史,都完全理解不了他们的想法。
可偏偏,这种匪夷所思的决策,竟能大获成功。
像是李世民与死囚达成约定,先放他们回去过年,来年再回来自愿接受刑罚。
这种事情便是放到现代,不说所有人囚犯都逃之夭夭,至少也得逃一半。
可偏偏这群堪称‘道德洼地’的死囚,竟无一人违背诺言,全都回来了。
又像是霍去病率领大军奔袭2000多里,跨越了整片大沙漠,打到直接失联,大汉上下都觉得他完蛋了。
偏偏他带军覆灭匈奴主力,吓得左贤王狼狈而逃,并趁热打铁孤军深入,封狼居胥。
二百多年后,某个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大魔导师的操作,那更是重量级。
这老兄手下就两万人,面对王莽四十万大军,这几乎是一场毫无悬念的战争。
在其他部将都绝望之时,他硬是敢主动出击。
于是史书就记载了这样的片段:【夜有流星坠营中,昼有云如坏山,当营而陨,不及地尺而散,吏士皆厌伏。】
后人读史,也难以想象他手中就两万人,是怎么敢和四十万大军拉开阵势的?
更难以想象,流星雨这种难得一见的天象,这么就恰好出现,又恰好砸在敌营附近的?
总之,历史中总有一些天选之子,会在关键时刻,做出诡异的决定,取得难以想象的成功。
按理来说,奉国刚止兵戈不到四个月,又恰逢雪灾,绝非出兵的好时机。
但李彻脑海中就是有一个声音,在告诉他。
出兵!出兵!不要犹豫!
此刻若是不出兵,日后他将后悔莫及!
这种疯狂的想法只露出一个苗头,便再也收不住了。
尽管心中已经惊涛骇浪,但李彻面上仍是沉静如水。
他看向斥候,温声道:“来人,先安排他去休息。”
斥候拱手谢恩,自有亲卫带着他下去。
李彻环顾四周,将众臣的表情尽收眼底,随后又说道:“行了,此事日后再议,诸位先去忙吧。”
众人的讨论声戛然而止,虽心有不解,但李彻王命已下,也只能先行告退。
“诸葛哲、霍端孝、钱斌、陶潜、贺从龙、杨璇、陈规......”
李彻又一口气念出十多个名字。
“你们留下。”
刚刚走出大堂的官员们脚步一滞,抬起头互相对视,皆从同僚脸上看出了震惊之色。
李彻留下的这些人,可是大有说法啊。
他们要么是掌握了实务的实权大臣,要么是掌握兵权的奉军高层。
唯有一个陈规级别差了一点,但这位爆破鬼才可是殿下的宝贝,掌控着奉国最强的致胜法宝——火药!
众人心生惶恐,殿下这是何意?莫不是要用兵?
冬天用兵,可是兵家大忌啊!
留在大堂内的人也是满脸严肃,齐齐用疑惑的眼光看向李彻。
李彻对此置若罔闻,只是斜靠在王位之上,陷入了长久的沉思。
堂内寂静无声,气氛一时间变得诡异起来。
忽然,大堂的柱子后面传来一道轻响。
十几道目光齐射而去,一只橘黑相交的大猫咪呆立当场,默默将大爪子从柱子上放了下去。
小松:怎么个事?本虎磨个爪子都不行吗?
李彻也从沉思中惊醒,看向一脸懵逼的小松,脸上露出一丝笑意。
小松立刻屁颠屁颠地跑到李彻脚下,身体舒张开来,发出咕噜咕咕的响声。
李彻伸手揉了揉小松的大脑袋,抬头看向众人,缓缓开口道:
“本王欲征讨高丽!”
听到李彻的话,众人露出果然如此的表情。
“不可!”陶潜连忙出声,“殿下万万不可!”
对于老先生的打断,李彻倒也不怒不恼,只是反问道:“陶先生若有异议,但说无妨。”
陶潜立刻出列,满脸忧色地劝阻道:
“殿下,我中原王朝自古就有‘六腊不交兵’的说法。冬季开战何其困难,军队保暖和后勤运输皆是难以保证,关外天寒地冻,士卒更易冻死伤多。”
“况且我奉国刚刚安稳下来,占据了大面积土地,又有玻璃收获钱粮无数,正是休养生息之机,与民更始之时。”
“高丽国虽内乱,但毕竟只伤了人和,还占据着天时地利。”
“殿下此刻仓促出兵,万一有所闪失,岂不是将此等大好局面拱手相送?实乃不智之举啊!”
“殿下需知道好战必亡的道理!”
陶潜这话完全不留余地。
老爷子本来脾气就直,周游各地时对那些土匪出身的反王都不会收着。
如今年纪大了,虽然有所收敛,但当危急时刻,他依然直言敢谏,丝毫不给自己留余地。
其他人虽然没有出言附和,但也无人反驳,显然大家都赞同陶潜所言。
一是,冬天用兵却是大忌,奉国也的确需要休养生息。
二是,冬天征讨高丽这操作太熟悉,前朝炀帝的前车之鉴,已经把人都搞出心理阴影了。
李彻扫视众人,发现竟无一人站出来帮自己说话,又无奈又欣慰。
无奈的是,若是众人都不支持出兵,自己还真不好一意孤行。
欣慰的是,朝堂之中并无阿谀奉承之臣,都在很认真地为奉国考虑。
突然,一道尖锐而兴奋的声音响起:“打!必须打!”
众人齐齐看去,却见原本站在队尾的陈规,满脸通红地站了出来。
“正好火药司出了一批新武器,威力远超手雷,必能打得那些高丽人抱头鼠窜、哭爹喊娘!”
“殿下!臣愿带领火药司为先锋,炸他个人仰马翻!”
众人皆是以手扶额,面露无奈之色。
谁能想到,这一屋子名臣勇将,最战狂的反而是个工匠?
火药司当先锋都出来了?那火药司属于战斗序列吗?
李彻也是哭笑不得,连忙道:“事情还未发展到这个程度,你先不要出手。”
陈规这才不情愿地拱了拱手,退回队列之中,眼中仍是跃跃欲试。
别人都是运筹帷幄,只有这哥们是只想着拎着火药,炸炸炸炸炸!
上一篇:年代剧:老曹的潇洒人生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