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打到北极圈了,你让我继承皇位?

打到北极圈了,你让我继承皇位? 第369节

  “多谢殿下。”

  “对了,你来找我可是有事?”

  “还是春耕之事。”诸葛哲拿出一张纸,“按照殿下您之前的叮嘱,此次春耕的种子由王府发放,皆写在上面,请殿下过目。”

  “好。”李彻拿起一旁的小白熊,把手在它身上蹭了蹭,这才接过纸。

  诸葛哲看着那洁白无瑕的小白熊身上多出了两巴掌印,顿时颇感不适地皱了皱眉头,恨不得立刻给它擦干净。

  种子列表没问题,是李彻和陶潜这个桃源派泰斗讨论很长时间,才定下来的事。

  奉国新一年要种的主要作物依然是大豆,毕竟大豆养地。

  但除了大豆外,多出了几样辅粮,比如玉米。

  李彻亲手种下的作物中,多半都成活了,证明它们在东北能生存。

  玉米就是其中之一。

  可惜数量太少,便是所有玉米都作为种子播种下去,也不够在奉国大肆推广的。

  除此之外,棉花竟然也活了。

  李彻依稀记得,前世西北那边的棉花比较出名,尤其是新疆。

  那里的气候和东北有差异,本来他都没报太大希望,却没想到真的活了。

  也有可能是朝阳城这边还不算太北,气候相比于东北其他地区更暖和。

  玉米和棉花便是今年主要种植的新作物了,其他的像是香菜、大葱、辣椒、黄瓜的种子也多少分给百姓们一些,但并不是作为主粮种植。

  对于这些新庄稼,百姓们心中肯定存有疑惑,若非李彻亲自下命,绝不会有人敢于尝试。

  李彻自然不会强迫百姓,而是跟他们说好,这些东西若是能种出来,王府会高价收购。

  若是种不出来,王府也会按照大豆的亩产价格补偿给百姓。

  如此一来,百姓们也再无怨言。

  “不错,就这么种吧。”李彻点了点,将单子递了回去,“告诉百姓和农官们,不要怕种不活。就算是今年颗粒无收,本王也会亲自率兵去北面,给大家抢食物回来!”

  诸葛哲颔首:“殿下放心,百姓们信不过臣等,却是完全信任殿下。”

  李彻笑了笑没说话。

  百姓们一直都擅长相信,只要官府不太祸害人,便是稍微有些藏污纳垢之事,依然有很高的公信力。

  “奉国百姓良善,你等不能以百姓的信任为准。”李彻轻声道,“须知,下民易虐,上天难欺!”

  诸葛哲目光一肃,拱手道:“臣必谨遵殿下训诫。”

  李彻脸色缓和,笑道:“子渊莫要这么紧张,只是君臣闲聊罢了。”

  “正好,到了中午饭点,我这边有许多番邦进贡的稀罕物,子渊不妨留下同食。”

  诸葛哲面色一变,为难道:“殿下......”

  “啧,莫要拒绝,你我好久未见,还要喝两盅谈谈心。”

  “不是,殿下我......”

  李彻见诸葛哲还不应,佯装生气:“几月不见,子渊怎么和本王如此生分?”

  “不是,臣是要说......”诸葛哲深吸一口气,语速飞快道:

  “殿下您的山君刚刚就在追您的火鸡,这会儿已经追上咬在嘴里了。”

  李彻怔了一下,随即面色大变,转身抄起一旁的扫帚追了过去:

  “呔!你这馋虎,放开那个火鸡!”

第444章 李彻的人生大事

  火鸡没被咬死,小松没想伤它。

  或是从小在李彻身边长大的缘故,相比于它老妈,小松的野性显然要小许多。

  除非李彻下令,它绝不会无缘无故攻击其他生物,更别提人了。

  当然,听话不代表它没了野性。

  那张没事就要吐个舌头、卖个萌的血盆虎口,也能一口咬下蛮人的脑袋。

  李彻训斥了几句,小松便委屈巴巴地将含在嘴里的火鸡吐了出去。

  虽未伤到火鸡,但舌头上的倒刺难免刮下来一地鸡毛,火鸡身上剩下的毛也被口水打了个浸湿。

  火鸡吓得六神无主,‘咯咯咯’地在院中胡乱跑跳。

  李彻伸手轻缓地抚着小松的脊背,笑道:“乖,那鸡又不好吃,晚上给你宰只羊,打打牙祭。”

  诸葛哲在一旁看得啧啧称奇:“殿下倒是将这两只山君养得颇通人性,臣听闻哪怕是寻常狸奴都很难养熟,不知殿下是如何做到的?”

  李彻微微一笑:“哪有什么方法,无非是以心待之。”

  诸葛哲怔了怔,不由得抚掌称妙。

  中饭是在王府吃的,但不止有诸葛哲一人。

  临近饭点,大臣们像是约好了一般,三三两两前来向李彻汇报工作。

  看来‘内阁’这个饼画得颇有成效,本就勤政的奉国大臣竟是变得更加勤政了。

  当然,也有可能单纯是来蹭饭的。

  李彻自是不会亏待一众肱骨之臣,当即宰了两只羊,并拿出了珍藏的番邦特产,好生招待。

  一时间宾尽主欢,君臣相得。

  接下来一段时间,朝阳城上下都保持着高昂的工作氛围,变法开始一点一点推行。

  首先改革的便是官制。

  细数历史上的成功改革,刚需条件都是政治清明,官场稳定,行政有效率。

  藩王的那套官制太过简陋不说,办事效率也是极差。

  改制后的奉国官制仍采用大庆的‘六部’制度,但李彻也在此之上做了些许改动。

  废除左右长史,六部开始各为分署,保留一定的权力的同时,直接向李彻负责。

  吏部执掌用人权,负责官吏考选、授职。

  户部掌奉国财务,农事也归其所属。

  礼部掌礼仪、祭祀,兼及学校、考试及外事。

  兵部掌军队调动、训练。

  刑部主管司法和治安。

  工部掌工程水利、屯田营造等。

  李彻又封贾邈为吏部主事,桓浩然为户部主事,王锡为礼部主事,贺从龙为兵部主事,王四春为刑部主事,王崇简为工部主事。

  其中贾邈是第一批跟着李彻来到奉国的文官,也是脑袋上套过麻袋的从龙之臣。此人才学一般,但品德高尚,在官吏中颇有名声。

  桓浩然是陶潜首徒,桃源派大师兄。其性格内敛,办事稳妥,入仕后帮着处理了不少政务,颇受李彻的信赖。

  贺从龙、王四春皆是武将出身,但其功绩和能力皆是足够,选他们两人也算是李彻对朝堂文武的一种平衡。

  还有王锡、王崇简父子同朝为官,又分别身居礼部、工部主事高位,被官吏们当做美谈传颂。

  还有诸葛哲、霍端孝、陶潜三人入阁,成为奉国第一批阁臣。

  入阁便有了对政事的决策权,而不像是六部主事,权力只限于自己负责的领域。

  三人入阁,不知羡煞了多少人,但众臣子也没心灰意冷,毕竟内阁中还有四个阁臣虚位以待呢。

  至于其余官员,无论是最初跟随李彻的刘业、陈规、王羲正等人,还是后加入的王迹、齐舫等人,皆有提拔封赏。

  一时间奉国朝堂人人满意,干劲十足,放眼望去皆是春风拂面的笑脸。

  唯有一人笑不出来。

  薛卫何止是笑不出来,他都快把自己吓死了。

  虽说亲王有开府建牙的权力,但这个开府也是有限制的,王府之中长史、丞、参军、主簿等官职都有名额。

  哪里能像李彻这样,从头到尾改了个干净,哪怕把‘户部尚书’的职位换成了所谓的‘户部主事’,也不过是掩耳盗铃罢了。

  奉国的六部制度,已俨然是一个超然于朝堂外的小朝廷。

  此等僭越之事,自己倒是不报上去呢,还是不报上去呢?

  薛卫当然是不敢报上去的,但他又不能欺君,李彻还非让他给庆帝传递情报。

  不过薛卫是个聪明人,很快就想到了办法。

  送给帝都的信上,只字不提奉国变法改制之事,只说奉国朝堂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奉王勤政爱民。

  说的都是实话,只是有些事情忘了没提而已,这就算不得欺君了。

  又过了一段时间,冬天已彻底过去,又是一年春回大地。

  奉国春耕开始,耕耤礼如期举行。

  李彻挽着裤腿,亲自在农田中扶着曲辕犁,耕了一段地。

  累是不累的,但他能也明显感觉到,今年的土地比去年要肥沃松软了不少。

  或许从明年开始,就不必再种大豆养地,而是可以开始大范围种植玉米、麦、稻等主粮了。

  待到李彻走上高台,百姓们早已欢呼不止。

  和去年相比,今年台下的百姓多了何止一倍?

  不仅人数变多了,百姓们的脸上也没了菜色,身上的衣服虽是朴素,但却干干净净。

  在李彻看来,现在的奉国人才算是有了‘人’的模样。

  最让李彻感到欣慰的是,此刻没有任何一个百姓向他顶礼跪拜。

  虽无跪拜之礼,但百姓眼中尊敬、仰慕的神色,却是真挚得不能再真了。

  李彻只是简单地安抚了百姓几句,并没有发表什么长篇演讲。

首节 上一节 369/53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年代剧:老曹的潇洒人生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