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到北极圈了,你让我继承皇位? 第381节
耶律大贺也不知道自己这番话,长子是否能听进去,但此刻他已经没有时间管这些事了。
“明日我会离开上京,国内之事就由你监管,莫要让我失望。”
耶律原大惊:“父汗要去哪里?”
耶律大贺淡然道:“其他部族的小崽子们以为我老了,对我的命令阳奉阴违,一拖再拖。”
“部族的牲口都快死绝了,眼看着今年春天都抗不过去,这群懦夫竟然宁可饿死,也不敢与那位奉王开战。”
“我要亲自走一趟,召集兵马南下!”
。。。。。。
宣威元年四月,十余年未亲自挂帅出征的耶律大贺离开了契丹上京。
他带着皮室军,一路去往各个契丹部族,逼迫他们出兵。
契丹的强盛建立在武力之上,他们自称大辽,但实际上耶律大贺已经很难维持一个国家该有的秩序,各部族首领有很高的权力。
不过,此刻耶律大贺余威尚在,各部首领虽然心中不愿,也只能捏着鼻子随他出兵。
契丹人下马为民,上马为兵,很快便集结了海量军队,不断向两国边境增兵。
与此同时,李彻的策略也是调集人马,不断开拔前线,巩固边防。
正好奉军正在改制,李彻以团为单位,每整编一个千人团,便让他们开拔去边关。
这样既起到了磨合的目的,又减缓了后勤和行军的压力。
李彻清楚一点,耶律大贺比自己更急。
奉国有上一年囤积的粮草,有商队源源不断从关内运输粮食,还有高丽和大连等四大生产建设兵团做后援。
最重要的是,奉国还背靠大庆,便宜父皇或许不想让李彻再扩张,但也绝不想让李彻大败,将现有的地盘再拱手相让。
一旦庆帝得知契丹举国来犯,必会立刻派遣援助。
奉国耗得起,哪怕再耗个一年半载,依然伤不了筋骨。
可契丹耗得起吗?别说一年半载了,再耗上两个月,契丹大军就能把自己活活饿死!
跟自己打消耗战,耶律大贺他有那个实力吗?
就这样,双方都源源不断地往边境屯兵,囤积粮草。
短短十多天,奉国和契丹边境的士兵总数已经达到了二十多万,且还在上涨!
而就在这一天,朝阳城外有朝廷援军到。
李彻没有出城迎接,而是让领军之人来府衙见他。
不多时,一道熟悉的身影出现在门口。
一名身穿银甲的将军,快步走到李彻面前,恭敬地拱手行礼:“末将参见殿下。”
李彻看了他一眼,顿时笑了出来:“薛将军,今日怎么不冷着脸了?”
薛镇四处望了一眼,见周围都是熟面孔,不由得有些尴尬:“到了奉国,自是无需再演。”
李彻心中一动,看来薛镇也清楚自己身边有庆帝的人,甚至很可能也已经确定了是谁。
但他没有在这个话题上深究,而是直入主题:“薛将军带来了多少人?”
薛镇也正色道:“末将带了两万本部人马,还有朝廷派来的两万禁军,燕地的一万燕军,共计五万人。”
“陛下还让北方各州府筹措军粮,共十万石,各地民夫、工匠三万人,武器、兵械、马匹、车辆不计。”
李彻闻言皱了皱眉。
这批支援虽然来得快,但也有点太少了。
五万兵马倒是不少,但面对灭国级别的大战,却很难起到决定作用。
至于十万石粮草是多少呢?
这么说吧,三国时期袁术曾经给吕布写了一封信,目的是让吕布进攻小沛,条件就是支援十万石粮草。
虽然陈宫觉得袁术不靠谱,但吕布没有听从,依旧背刺了刘备,事后袁术果然食言了。
吕布大怒,并说:“十万石都够我军两年之用了。”
当时的吕布手下不过一万人,十万石只够一万人吃两年。
听起来很多,但实际上当人数增加到十万,这点粮食也就够吃两个多月。
说白了,庆帝提供的这些粮食,也就够这五万援军吃的。
薛镇连忙道:“殿下放心,这只是第一批援助,随着战事进展,朝廷必然会源源不断地送粮草过来。”
李彻浅笑一声,庆帝倒是好算计。
为何分批?无非就是为了掌控战况,若是战事紧张,奉军连战连败,后援自然会越来越多。
可若是奉军屡战屡胜,甚至毫不费力地大败契丹,那估摸着就没有后援了。
李彻倒也理解,这是一个合格帝王该有的手段。
毕竟在朝廷眼中,若是让奉国毫发无损地吞并了契丹的人口和土地,那么奉国将成为有史以来最强大的藩地,大庆将彻底失去对奉国的掌控。
“行吧,看来父皇那边不用指望了,毕竟大事不能依托他人的言而有信。”
薛镇缩了缩脖子,只当没听见这话。
“还请薛将军入座,既然朝廷援军已到,我们也该定下此战的战略了。”
薛镇拱手行礼,随后很低调地退到一众武将身后。
第460章 此战,灭国!
李彻则是看向身后的舆图,缓缓开口:“一个月以来,我军已经在边境集结了马步军共十万人,陈平之、李勒石、解安、王三春等将皆奔赴前线。”
“其中阜新和辽阳乃是我军重地,是粮草和火药的主要囤积区,万万不能有失,故而这两地就要各放两万人以上的军队。”
“王虎率四万人驻守高丽,那里也与契丹接壤,这些兵马不能动。”
“再刨去朝阳、大连、北镇等城池的守军,本王目前所能调动的兵马......”
李彻略微思考了一下,面色凝重道:“还有八万。”
算上前线的十万人,这十八万人便是奉国的全部家底了。
当初东征高丽时,李彻麾下有十万兵马,刨去折损的和驻守高丽的四万人,只带回来了五万多人。
而这一个冬天,朝阳军扩军新兵三万人,再加上玄甲军和归化的部分高丽军队,总共军队增量在五万人左右。
这就让奉国的可用之兵又回到了十万,再加上陈平之、李勒石的军队和朝廷的援军,勉勉强强才凑够十八万。
而这十八万人还是庆人和蛮兵混合,纯正的奉军怕是只有不到十万人。
众将皆是表情凝重,十八万军队确实不少,但面对举国前来的契丹人,终究是捉襟见肘。
下方的李霖则皱眉道:“不知耶律大贺有多少人?”
李彻沉吟片刻,开口道:“据我估计,契丹内部现在也很混乱,各部族皆有心思,对方有多少兵力,还要看耶律大贺的手段和余威。”
“少则十万人,也就是最好的情况,其他部族不听他的号令,耶律大贺只能动用本部族和皮室军。”
“可若是最坏的情况......”李彻无奈一笑,“契丹举国来攻,男子皆上阵,怕是能凑齐三、四十万大军!”
听闻此言,众人皆是浅笑。
这种事情根本不可能发生,一个国家的情况何等复杂,人心也不是数字能量化的。
有愿意舍生取义之人,也有胆小卖国之辈,怎么可能所有人都愿意死战。
李彻总结道:“当然,这种情况的概率微乎其微,不过我们也要做好最坏的打算,假设契丹军出兵二十万!别忘了,他们背后还有室韦人,至少要算他们十万援军!”
贺从龙皱眉道:“如此说来,对方有三十万大军,还都是弓马娴熟的游牧民?”
李彻微微颔首:“没错,相比之下,我们还要分兵防御,真实的兵力差距在十六万以上。”
一直沉默不语的杨璇问道:“张大人说服靺鞨诸族皆来投靠,他们的兵力至少有十余万。”
李彻摇头:“不能这么算,这些靺鞨部族若是竭尽全力,自然能凑出这些人来,但......那怎么可能呢?”
众人了然,靺鞨人毕竟是蛮族,蛮族可不讲信义。
更何况,信义这东西真的能约束一个国家,一个部族吗?
一旦打起来,靺鞨人顶多牵制一下契丹军队,若是战局不利,奉军甚至还要防他们一手。
指望他们出全力,做梦去吧。
眼见气氛有些低沉,李彻咧嘴一笑:“诸位也不必担忧,不要盯着兵力的缺口,只需这么想......”
“对方三十多万人,我方十八万人,每个奉军将士能打倒两个人,此战便胜了。”
“我军粮草充足,兵精将广,又有火炮、火枪、手雷等火器之利,一人打两个还不是手到擒来?”
听到李彻这么一说,众将立刻感觉情况也不是那么难办了。
火器的威力有目共睹,总是能扭转战局。
更何况,奉军自出关以来,一直都在打以少胜多的仗,且从无败绩!
李彻表情一肃:“众将听令!”
诸将下意识挺直腰杆。
“贺从龙何在?”
“末将在!”贺从龙上前一步,拱手道。
“令,贺从龙领军两万,即日出发沿盘锦至辽阳城待命!”
“末将领命!”
“杨璇何在?”
“末将在。”女将同样前踏一步。
“令,杨璇领军两万,即日出发沿北镇城至阜新待命!”
“末将领命!”
李彻又看向李霖和薛镇:“四哥和薛将军便与本王同行。”
上一篇:年代剧:老曹的潇洒人生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