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到北极圈了,你让我继承皇位? 第412节
“所谓科学,便是认知世界、解析万物的一种方法。本质是世间万物的运行规律,以及如何有效地使用它们,最大化地发挥它们的作用。”
看到庆帝依然皱眉,李彻只得举出几个例子:
“比如,纺织机运用的是力的传导,农夫用锄头耕地,用到了杠杆原理,打雷是因为云层中正负离子的碰撞......”
“这一系列人为和自然现象,其中蕴含的各种道理,都可以统称为科学。”
庆帝似乎有些明白,又问道:“听起来有点像墨家和道家学说。”
李彻笑着回道:“用共通之处,但也有所不同,道、墨更注重思想,而科学更讲究实用。”
李彻的一席话特意避过了身后的大庆文武,毕竟大庆还是以儒家思想为主的朝代,这些东西并不符合主流价值观。
但庆帝却是不同,一国之君绝对不该是某种思想的拥趸,而是实用主义者,哪种思想对国家和朝廷有利,就要去吸收其中的精华。
至于独尊儒术什么的,也不是大问题,改一改儒家思想不就行了,反正儒家传承至今,早已经面目全非了。
见庆帝若有所思,李彻继续说道:“父皇对科学感兴趣?”
庆帝微微颔首:“若真是强国之策,朕自是不愿错过,却是不知是哪位大儒创立的?”
科学发展就是从好奇开始的,以庆帝的心性和能力,若他不是大庆皇帝,没准还真能当一个大科学家。
李彻微微一笑,并没准备正面回答:
“父皇,如今奉国的学堂内就在教授这种学问,您如果好奇的话,明日可以去旁听几节课。”
庆帝皱眉道:“奉国的学堂教授的都是科学?”
他知道奉国成立了大学,也并不反对李彻培养人才,毕竟连天策上将军的职位都给了。
但却不清楚奉国大学的具体情况,只以为是和国子监差不多的官塾呢。
“也学一些儒学经典,但学的内容较少。”李彻如实回道,“父皇您应该清楚,奉国在对外扩张,故而急缺人才,儿臣只能唯才是举,来不及从头培养了。”
儒家培育人才的效率太低了,一个学生从小寒窗苦读,死记硬背四书五经,从考童生一直到殿试,花费个二三十年都算是快的。
若是天资差点,又没有名师教导,很可能读了一辈子书也没法做官,六七十岁的老童生比比皆是。
即便是天资聪颖,走完了科举之路,也未必能立刻走马上任。
而且这种制度下培养出的人才,也未必是一个合格的官员。
相比于科举,奉国大学采用的分科制度,更有利于培养各方面的专业人才,出了大学就能立刻投入工作。
“朕会去看的。”庆帝点了点头,心中已经有了期待。
“好。”李彻微微一笑,“今日父皇还是先入行宫,舟车劳顿许久,该好好歇息才是。”
庆帝也没拒绝,在路上奔波这么久了,他确实已经有些疲惫。
若非朝阳城内的各个工厂实在新鲜,让他大开眼界而不知疲惫,此刻早就已经回宫休息了。
庆帝默默打定主意,这朝阳城里新鲜东西很多,他做好了长久留下的准备,也不急于这一时。
虽然李彻没有讨好庆帝的心思,但毕竟是皇帝,多少还是得给点面子。
故而在收到消息后,便召集了工匠给朝阳城府衙来了个大装修,不求奢华,但至少有点行宫的样子。
反正未来还要给官吏们办公用,装修得好一点,也不浪费。
庆帝和随行百官进入府衙后,登时便被吸引住了。
这座行宫并不雄伟,甚至可以说是朴素。
墙体以青砖砌成,没有繁复的雕饰,只在檐角处点缀着些许简洁的花纹。屋顶铺设的并非金瓦,而是青灰色的陶瓦,在阳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
远远望去,整座行宫被百姓的民居簇拥住,虽少了几分肃穆,但却多了几分生气。
庆帝下了銮驾,缓步走进行宫,穿过简洁的庭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正殿。
殿内并无金丝楠木的桌椅,也没有华贵的屏风,只摆放着几套造型古朴的红木家具。
地面铺设着打磨光滑的青石板,干净整洁,一尘不染。
最引人注目的,是殿内大大小小的窗户,竟然全部用透明的琉璃制成!
阳光透过琉璃窗倾泻而入,将整个大殿照得通透明亮,令人心旷神怡。
百官们从未见过如此通透的宫殿,一时间都有些愣住了,不由得放缓脚步,生怕惊扰了这份宁静。
阳光穿过琉璃窗,将他们的身影投射在地面上,形成一道道清晰的剪影。
殿内虽然陈设简单,但却充满了书卷气,让人不由自主地放松下来。
庆帝走到窗边,轻轻抚摸着光滑的琉璃,心情却也舒畅了不少。
“老六,这行宫是你设计的?”庆帝转头问道。
第504章 科学服务人民
李彻向前一步,开口道:“非是儿臣一人的功劳,此地原为朝阳城府衙,得知父皇要来,奉国工匠们加班加点修葺,才有了如今的行宫模样。”
百官微微颔首,怪不得此地如此清雅,原来是官员们办公的地方。
想到这里,众人不由得有些羡慕。
能在这种地方办公,如何不是官员们的福分?
帝都的宫殿可比不上这里,毕竟是好几朝的都城了,宫殿破旧不堪,也就是勉强能用的程度。
上朝的时候,他们都得时刻抬着头,注意下头顶上会不会有瓦片掉下来,砸自己个正着。
而陛下又是一个节俭的,尽管工部提出多次修葺宫殿,但陛下却是一应不准。
庆帝自己都能忍受,他们这些做臣子的更不好多劝,否则不是成了蛊惑君王的奸臣了?
所以,所有人都只能陪庆帝忍着。
庆帝闻言皱眉道:“怎能如此?将府衙给朕住,奉国的官员们去何处办公呢?而且还要花费钱财修建,岂不是白白浪费银子?”
李彻笑着回道:“父皇不必担心,大臣们临时去奉国大学办公几天,那里的房屋很多,容得下所有人。”
“至于浪费之事,却也是无妨的。未来奉国官员还要在此办公,故而臣特意让他们按照官署的规格装修,算不得浪费。”
说到这里,李彻微微躬身,开口道:
“儿臣只是略尽绵薄之力,想为父皇打造一个清静舒适的避暑之所。”
庆帝微微颔首,这才松开了眉头:“你有心了。”
关外比关内凉爽得多,此地倒是个绝佳的避暑之地,就是距离帝都太远了。
目光扫过殿内简洁的陈设,庆帝心中对李彻的评价又高了几分。
他欣赏李彻的才华和武功,更欣赏他这份不骄不躁、不贪图享乐的品质,这种淡雅的装修风格,确实颇为符合他的心思。
“这琉璃窗,倒是别致。”一位老臣忍不住赞叹道,“老臣活了大半辈子,还是头一次见到如此通透的窗户。”
“是啊,这琉璃晶莹剔透,比之纸糊的窗户不知好了多少倍。”另一位官员也附和道。
一旁的李彻开口解释道:“这玻璃窗不仅透光性好,还能隔绝风雨,冬暖夏凉,比传统的窗户更加实用。”
庆帝听着众人的议论,开口问向李彻:“朕倒是没想到,玻璃还有此等作用。”
李彻心领神会,立刻开口道:“儿臣这就让玻璃坊生产一批,过几日便让商队送到帝都去。”
庆帝微微一笑,走到一张红木椅前坐下,感受着从琉璃窗透进来的温暖阳光,心中感到无比的惬意。
“行了,你去忙你的吧,朕这边没事了。”
李彻早就不想陪便宜老爹瞎转悠了,听闻此言如蒙大赦,立刻道:
“父皇歇息,儿臣告退,若是有事,随时让黄瑾来找儿臣。”
庆帝瞥了他一眼,看穿了他心思,却也没点破。
只是看着在后面鬼鬼祟祟,想要和李彻一起浑水摸鱼走出去的李霖,喊道:“老四!”
李霖抖擞了一下,连忙赔笑着转过身:“父皇。”
“你留下,朕若有不清楚的,还要问你。”
李霖露出一个难看的笑容:“儿臣遵旨。”
李彻向李霖投去一个爱莫能助的眼神,转身离开了。
庆帝大手一挥,将文武大臣都打发了出去,屋里只剩下黄瑾和李霖。
随后他拿起一旁的玻璃杯,在手中把玩着。
心中不由得感慨,奉国果真是财大气粗啊,在关内要用金子买的玻璃杯,在奉国却是随处可见。
之前一路上他就注意到了,连普通百姓的房屋,都有不少换上了玻璃。
“老四,你可知玻璃在奉国作价几何?”庆帝好奇地问道。
李霖面色一变,装傻充愣:“父皇,此事儿臣却是不知......”
庆帝笑着看向他:“你对朝阳城这么了解,连这点事都不知道?”
李霖扯了扯嘴角:“父皇,儿臣只是偶尔来找老六聚一聚......不过,儿臣觉得应该不会贵,家家户户都能用。”
“关内豪族追捧的玻璃,在奉国家家户户都能用吗?”庆帝喃喃道,“老六用那个科学生产出来的东西,也是人人都能用吗?”
李霖点了点头:“是的,六弟他曾经说过,科学不该是高高在上,而是该服务于百姓。”
庆帝手指微微一颤,手中的玻璃杯差点滑落。
这句话对他思想的颠覆,不亚于刚刚看到的各种工厂。
诸子百家各种学说,其核心内容若能传到今天,那都是家传之秘,绝不会泄露给外人,更别提让百姓知道了。
显然,科学和所有的学说全然不同,甚至走的是截然不同的路子。
普惠大众吗?
庆帝心中想着,手指轻轻敲打在玻璃杯上。
李霖在一旁站着,没庆帝的话也不敢动,心中万般无奈。
片刻后,庆帝才睁开眼睛:“黄瑾。”
“老奴在。”
“晚上有何安排?”
上一篇:年代剧:老曹的潇洒人生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