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到北极圈了,你让我继承皇位? 第472节
李霖只觉得一股寒气从脚底直窜天灵盖,冻得他四肢百骸都一片冰冷。
他看向朱纯,朱纯也正看向他。
这位开国老臣眼中,此刻也只剩下洞悉一切后的恐惧。
庆帝眯了眯眼睛,声音越来越低,最后几乎微不可闻:“燕王、卫国公,汝等今日有功,他日朕自有封赏,只是今日朕有些倦了,你们也退下吧。”
“儿臣(臣)领旨。”
“尔等应该知道,今日之事不可与人言。”
两人心中微微发冷,连忙拱手道:“儿臣(臣)明白!”
庆帝点了点头,缓缓坐回御座,整个身影重新隐入那片深沉的阴影之中。
锦衣卫立刻将已经昏厥过去的李焕,如同拖死狗般拖走,也有内侍强行架走了依旧在嘶吼挣扎的李章。
李霖和朱纯看着这惨烈收场的一幕,心中百味杂陈,最终也只能深深一躬,无言地退出了这弥漫着血腥味的东宫。
随着沉重的宫门在他们身后缓缓关闭,李霖总算是吐出了堵在胸口的那口气。
宫门外,帝都依旧笼罩在戒严的阴影之下。
寒风卷过空旷的街道,发出呜咽般的声响。
李霖抬头望向漆黑的夜空,那里没有星辰,只有浓重的、化不开的阴霾。
“李焕……完了。”李霖的声音干涩沙哑,像是砂纸摩擦着喉咙。
他缓缓转过头,看向身旁沉默的朱纯:“他会被关在东宫那座金笼子里,直到......腐烂。”
朱纯没有立刻回应,而是将目光投向夜幕中的帝都城,不知在想着什么。
他沉默了片刻,才缓缓开口道:
“不止是他完了。”
李霖猛地一凛:“岳丈的意思是......”
朱纯的目光终于聚焦,落回李霖脸上,上面还带着蜀王的血。
他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殿下,还记得陛下是如何看着你们兄弟相争的吗?”
李霖一怔,脑海中瞬间闪过无数画面。
他喉咙有些发紧,艰难地点了点头。
“帝王心术,深不可测。”朱纯的声音低沉,“陛下在等。他在等你们斗,等你们争,等你们在夺嫡的血路上,耗尽彼此的力量,磨砺出最锋利,最坚韧的那把刀,以此选出能驾驭这万里江山的皇子!”
他顿了顿,继续道:“而如今,这个人已经出现了......你也知道,未来能登上皇位的一定是奉王。”
朱纯面露唏嘘之色:“蜀王刺杀诸王是自掘坟墓,秦王当殿行凶是自断前程,晋王龟缩不出已失锐气,而你......”
朱纯的目光在李霖脸上停留片刻,那眼神复杂难明,最终化为劫后余生的庆幸:
“殿下,幸亏你早早便做出了选择。”
此时此刻,朱纯忽然又觉得,自己这个傻得冒泡的女婿,或是真的是大智若愚了。
“你是奉王的人,是他最亲密的兄弟,是他在关外浴血奋战的战友!这才是你今日还能站在这里,而不是被一同押入宗人府或诏狱的......原因!”
李霖沉默不语。
他的命运早已与李彻紧密相连,之前只是因为意气相投,完全没想到自己的选择,在今日竟成了他的护身符。
朱纯叹了口气,继续说道:
“你应该感到庆幸,陛下要的是一个前所未有、铁板一块的朝堂,一个能完全由陛下掌控的大庆。”
“李焕这个太子只是第一步,接下来,陛下要挥起的刀将面对......所有藩王。”
朱纯顿了顿,没有说下去,但那眼神中的森然寒意已经说明了一切。
李霖心头猛地一跳。
“削藩!”
他倒吸一口凉气,瞬间明白了朱纯的未尽之言。
夺嫡告一段落了,那么手握重兵的藩王便没了意义。
实行了这么多年的皇子守边政策,庆帝应该早就看出了其中的弊端,接下来皇子们的日子不会那么舒坦了。
不说收回除了奉王、燕王外其余藩王的所有权力,至少也会取消藩国军政一体的制度。
只有这样,藩王们才不会成为大庆的隐患。
李霖急切地开口道:“岳丈,我们必须立刻给老六传信,让他知道帝都发生的一切,才好早做准备。”
然而,朱纯却缓缓地摇了摇头。
“殿下,稍安勿躁。”
“皇子间的争斗是结束了,陛下用蜀王这个活死人,堵死了所有藩王觊觎东宫的路。奉王殿下,已是板上钉钉的未来之主。”
“但是!”他话锋一转,眼神陡然变得锐利,扫视着空无一人的宫城街道,“陛下和朝堂......和那些盘根错节、尾大不掉的世家门阀的争斗,才刚刚开始。”
将一个毫无名气的蜀王推到太子之位,不用想就知道,那些朝臣们的反对会有多么激烈。
庆帝肯定看到了这一点,但却依然这么做了。
说明庆帝不仅仅在针对这些藩王,更是针对根基深厚的世家门阀。
他怕是要借着这次立太子的由头,彻底清洗朝堂,收拢兵权,铺就一条毫无障碍的帝王之路!
而这个过程,必然伴随着腥风血雨和权力倾轧。
帝都,远未到平静之时。
“此刻,帝都就是一座巨大的漩涡,任何一点不合时宜的风吹草动,都可能成为点燃风暴的火星!”
朱纯深深地看了李霖一眼,那目光充满了警示:“所以,殿下,你要沉住气。”
“我们此刻最该做的是谨言慎行、静观其变,帝都的乱局还未真正开始,此刻急着报信非但无益,反而可能影响奉王殿下的判断。”
“等着吧,陛下向来雷厉风行,短则几天,长则半个月,此事便会有最终结果。”
“岳丈您说的是。”李霖的声音恢复了平静,“我......明白了。
第587章 太子薨,新储立,朝野震惊!
果然如朱纯所说,事情还远远没有结束。
翌日,一个石破天惊的消息席卷了整个帝都,继而以八百里加急的速度传向大庆的每一个角落。
太子李乾,薨了!
虽然朝臣们早就清楚,太子的身体一天比一天差,肯定是坚持不了多久了。
但当太子薨的消息传出,所有人的心思还是立刻动了起来。
太子再不堪,那也是国本!
太子一死,大庆国本未定,这空下来的位子足以点燃所有人的野心。
秦王党、晋王党、楚王党......乃至于奉王党,支持各自藩王的朝臣们心思瞬间活跃起来。
然而,大臣们尚未完全消化太子薨逝的消息,另一道更加匪夷所思的圣旨紧随其后,如同第二道惊雷狠狠劈下!
蜀王李焕早在几日前便秘密入京。
皇帝言:国不可一日无本,册封蜀王李焕为皇太子!
消息传出,朝臣们的天都塌了。
短暂的死寂过后,是山呼海啸般的质疑与反对浪潮.
宣政殿内外,哭声不断,另有议论之声不绝于耳。
所有有资格上朝的大臣们齐聚于此,没人会错过此等改变国家命运的大事。
然而,太子刚薨,庆帝早已下令辍朝三日。
从始至终,大臣们只见到宫内的太监们出来传信,别说看见陛下了,连陛下身旁的黄瑾都没出来露面。
太子的突然薨逝,可谓让整个朝堂陷入了冰点。
而李焕莫名其妙的上位,又让刚刚陷入冰点的朝堂,瞬间沸腾起来。
冰火两重天下,连那些当了几十年朝臣的老臣,都有些迷茫。
蜀王继位?凭什么?
蜀王......是什么人啊,他能当太子吗?
大多朝臣连蜀王的面都没见过几回,自然不可能认可这么一个被强行推上台的太子。
毕竟在诸皇子之中,李焕不过排行第七,非嫡非长,完全不符合礼法。
他也没什么实力,若论文治不及晋王,若论忠孝不及燕王,若论战功......
开什么玩笑,这大庆还有比奉王殿下战功彪炳的存在吗?
就连陛下也不敢说完全能比过奉王吧?
“蜀王李焕,性情乖戾,更兼身无寸功,可谓是德不服众,岂可为国储君?此乃动摇国本之举!”
“太子殿下薨逝蹊跷,疑点重重,当务之急乃是彻查太子死因,以告慰太子在天之灵,以安天下臣民之心!岂可仓促另立?且立者竟是蜀王?!”
“陛下膝下尚有秦王、晋王、燕王、奉王诸子,皆是人中之龙。秦王勇毅,晋王聪敏,燕王沉稳,奉王更是贤德,无论立长立贤,蜀王皆非首选!我等当恳请陛下,另择贤明皇子入主东宫!”
群臣们吵作一团,有人要求严查太子之死,有人提出另选其他皇子为太子,还有人想要传奉王即刻入京。
吵来吵去也没个统一意见,众人只能指望霍韬和杜辅臣两位丞相主持大局。
杜辅臣是个政治敏感度极高的臣子,他早在李彻第一次出京的时候,就察觉到了这位六皇子不简单。
如今朝局扑朔迷离,杜辅臣自然能看出其中必然有隐情。
他坐在属于自己的座位上,无论其他朝臣如何恳求,只是闭口不言,显然是不想掺和此事。
霍韬显然也明白这一点,和杜辅臣一样,他同样没有表现出任何异样,更是不会轻易表达立场。
与杜辅臣不同的是,朝臣们尚能用‘社稷之危’等冠冕堂皇的理由,如同苍蝇般围在杜辅臣周围,来道德绑架杜辅臣表态。
而在霍韬这里就完全不好使了。
上一篇:年代剧:老曹的潇洒人生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