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到北极圈了,你让我继承皇位? 第99节
片刻后,他冷笑着放下国书。
高丽国王的姿态放的很低,将高丽国比为儿子,大庆比作父亲。
并称李彻出兵是父亲教育不懂事的儿子,望大庆不要赶尽杀绝,毕竟都是一家人。
信中还和自己以兄弟相称,自己为兄,他为弟。
这高丽国王前朝时就继位了,李彻没算错的话,他今天估摸着有六七十岁了,当自己爷爷都够了。
这么大年纪,却如此不要面皮地叫自己兄长,只能说这老东西真是把能屈能伸这套玩明白了。
至于那些服软的话,李彻是一个字都不信。
高丽人一向狼子野心,怎么可能这么容易屈服。
他们现在越是谦卑,说明心中对自己的恨意就越大。
等到他们国内局势缓解,和新罗、百济的关系缓和,肯定还会想办法搞事情。
当然,哪怕他们不搞事情,李彻也得想办法搞他们。
一是为了完成和庆帝的约定,把世袭罔替的亲王头衔搞到手。
二是高丽占据着辽东和后世吉林省地区的大片土地,自己若想完全控制东北地区,就绕不开和他们的冲突。
只是时机未到,双方都在虚与委蛇罢了。
想到这里,李彻眯了眯眼睛。
我在等火药、火器的量产,兵力的扩充,来治好祖传的火力不足恐惧症。
你高丽国又在等什么?
。。。。。。
翌日清晨,大军开拔。
高丽国和几个部族的后续赔偿还未送到,安东城的交接事宜也未定。
李彻便让诸葛哲留在这里主持大局,待到事情全部解决后再带着剩余物资回去。
他自己则带着护国军和部分宁古军,先行班师。
毕竟大军人数太多,每日都耗在这里,粮草消耗惊人。
一路畅通无阻,不知是不是宁古军已经打出了名声,路上蛮族纷纷躲避。
在七天后,大军终于到达了朝阳城外。
城墙已经修复得差不多了,城门口人群络绎不绝,一副欣欣向荣的景象。
杨忠嗣看着眼前的城池,心中感慨万千。
“不如入城参观一下再走吧?”李彻提议道。
杨忠嗣摇了摇头:“不了,离开这里的时候,我曾和那些世家之人说过,此生绝不入此城。”
“孔子说过,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老夫虽不是君子,但也懂得言而有信。”
李彻摇了摇头,他虽然不太理解古人对信义极端的追求,但也对此表示尊重。
杨忠嗣看向一众护国军的将领,一向古板的脸上多出了几分温柔:
“你等在此,忠心护佑少帅成大业,莫要生二心。”
众将领虎目含泪,齐声应诺。
杨忠嗣又看向早已泪眼婆娑的杨璇:“璇儿,为父此行不能带上你了,接下来的路,我儿要自己走了。”
“父亲......”杨璇哽咽着。
杨忠嗣转过头,洒脱一笑。
手中马鞭扬起,战马嘶叫着冲出,身后有百余名亲卫紧紧相随。
李彻注视着杨忠嗣的背影,沉默不语。
忽然见到他回过头,对着自己大声道:“殿下。”
李彻还是第一次听见杨忠嗣叫自己殿下,不由得微微一愣。
“下次见面,老夫必会带着十万大军。”
“到那时,你的剑锋所指,便是我杨忠嗣心之所向,你的目光所及之处,便是吾要为你打下的疆土!”
杨忠嗣收回目光,转过身:
“还请殿下保重!”
第123章 宁古郡三军
李彻看着杨忠嗣远去的身影发呆,久久没能回过神来。
李彻不走,身旁的其他人也只能陪着他在原地愣着。
王三春叹了口气,小声道:“也不怪殿下心里难受,杨大帅这么厉害的人物,不能留下太可惜了。”
秋白好奇地看了他一眼,阴阳怪气道:“没瞧出来啊,我们王大将军还有识人之明呢?”
“那是自然,不提杨大帅带着好几万人力压附近的蛮族这么多年,光看他平时的谈吐、气质,就知道不是一般人。”
王三春感叹道:“我何时能有他这么厉害就好了。”
秋白白了他一眼:“别做白日梦了,人家是有谈吐,你是只会吐痰!”
王三春捏了捏拳头:“你踏马的......”
秋白见状用脚跟磕了磕马鞍,向李彻的身旁靠了靠,免得这浑人伸手打人。
李彻回过头去,面无表情道:“进城。”
离开朝阳城半个月,城中的变化很大。
除了城墙被修复完毕,外城的民居明显也变多了,还能看到腰悬短棍、捕快打扮的人来回巡逻。
看来李彻临走前交代的执法人员,钱斌他们也执行了下去。
军队走到城中,百姓们的夹道欢迎必不可少。
宁古军的人早就已经习惯了,护国军的人则是像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样,一副没见过世面的样子。
解安惊讶地看着周围欢呼的群众,又看了看前方向百姓们热情挥手的李彻,忍不住问向一旁的解明:
“少帅怎么如此得民心,他不是才就藩没多久吗?”
解明摸了摸脑袋,回想起李彻平日的所作所为,给了一个模棱两可的答案:
“或许......是因为殿下真的把民众放在心上?”
解安陷入沉思,只觉得这句看似普通的话,却好像有着很大的力量。
两人前面的杨璇端坐马上,脸上带有一丝迷茫。
她感觉到,周围人落在自己身上的眼神很平和。
不像是平常那些人看到女将军时,眼中流露出不加掩饰的诧异和质疑。
殊不知李彻的医护营早就走进人民之中,帮城中的病人祛除病痛了。
所以,朝阳城的百姓受了恩惠,自然就会对女将军和女兵接受度更高一些。
“宁古郡暂时只有这一座城,但日后会越来越多的。”李彻向一旁的陈平之介绍道,“到时还需你们的帮助,打下更多土地。”
陈平之是杨忠嗣极力推崇的将领,说他临危不乱,有帅才。
李彻也和陈平之谈过几次,的确温文尔雅、不急不躁,有一种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儒将气质。
可惜他年少时生了一场病,身体一直不太好,连甲都披不了,更别提上阵杀敌了。
“少帅文韬武略,又深受百姓爱戴,日后必有所作为。”陈平之回道,“我等必竭尽全力,辅佐您成大业。”
李彻微微点头:“我等齐心协力才是。”
军队进入内城,远远就看到钱斌、贺从龙携留守的官员前来迎接。
“恭迎殿下凯旋。”众人齐声高呼,躬身作揖。
李彻哈哈大笑,下马扶起二人,又看向其他人:“都起来吧。”
“谢殿下。”
“且入府衙一叙,本王还有很多大才要给你们介绍。”
众人有序进入府衙,宁古军和护国军的将领也紧随其后,原本还算宽敞的府衙竟有些狭小了。
李彻于上位坐定,其他人以文、武之分各立两旁。
原本李彻手下的班底文官多,武将少。
如今有了护国军的这批将领,双方倒是差不多了。
“先说说城中的情况。”李彻看向钱斌,“这几日可有什么大事发生?”
钱斌站在文臣首位,也无需出列,拱手后便开口道:
“城墙已经修复完成,如今我们正着手民居的修复和规划。”
“粮食方面暂且够用,不过殿下收复朝阳城的消息传了出去,近几日有不少流民都投奔而来。”
“至于大事嘛......”钱斌思考了一下,又说道,“倒是有一件事需殿下知晓。”
“何事?”
钱斌面露疑惑:“前几日,山海关守将派人送来一批被服,说是殿下您急缺的。那人还面露同情之色,倒是令老夫一头雾水。”
李彻:???
自己什么时候缺衣服了?神经病吧?!
不过想来那薛镇也无恶意,李彻便懒得理会。
“不必理他,莫名其妙。”
“殿下,那薛镇在朝阳城似乎颇得民心。”贺从龙突然拱手道,“山海关守军送被服入城时,还有百姓上前打招呼。”
李彻皱了皱眉:“为何?”
上一篇:年代剧:老曹的潇洒人生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