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家父崇祯帝,请陛下称万岁!

家父崇祯帝,请陛下称万岁! 第496节

  百姓们也被这突如其来的呵斥声吓了一跳,再加上守城官兵驱散,也纷纷避让开来,给送护送军报的锦衣卫让出了一条通道。

  就这样,护送军报的锦衣卫毫无阻碍地进了京城,然后直奔兵部而去。

  本来按照朱慈烺之前的规定,无论何地的军报都是要直接送到东宫的,以方便他第一时间作出决断。

  但是现在朱慈烺不在京城,这军报自然也只能按照流程送到兵部了。

  与此同时,兵部衙门内。

  李邦华正一脸凝重地坐在书桌前,翻看着各类呈递上来的奏疏。

  他的眉头微微皱起,眼神中透露出疲惫与忧虑。

  本来以往这个时候,兵部其实没有什么事情可做的。

  因为这个时候所有的军队差不多都忙着过冬了,战事相对较少,兵部的工作也相对轻松。

  但是如今不一样,如今朝廷既要在蒙古用兵、还要在陕西用兵,甚至河南周边的省份也都没闲着。

  除了需要驻守一定的军队防止农民军进入周边省份之外,还要派出一部分兵力帮助河南省内的百姓迁移。

  说实话,这真是一件浩大的工程。

  无数的人力、物力被投入其中,却依然难以满足需求。

  即便兵部之前已经对那些总兵下达了诸事各自决断的命令,但很多事情还是需要兵部来亲自决断的。

  所以最近一段时间,李邦华可谓是忙得不可开交。

  他每天都要处理堆积如山的军报,协调各方兵力,安排粮草供应,常常忙到深夜才能休息。

  除此之外,宣府那边的情况也让他感到有些意外。

  因为前不久朱慈烺给他写了一封信,大概说明了一下土默特的事情。

  在信中,朱慈烺表示虽然土默特还没有明确表示答应投降大明,但是他估计土默特应该是不会拒绝的。

  毕竟土默特现在仅仅只是一个小部落,人口也就几万人,兵力不足五千,怎么拦得住七万骑兵的践踏呢?

  只要他一个命令,七万骑兵一踏而过,土默特就会彻底消失在蒙古草原上。

  因此,土默特投降大明是必然的!

  李邦华对此深以为然,他一边感叹朱慈烺的决断,一边又暗自担忧起来。

  因为接下来朝廷可能要在土默特驻兵了,到时候兵部又该忙了。

  从兵力的调配到粮草的供应,从驻地的选择到与当地部落的协调,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精心安排,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新的麻烦。

  总的来说,看来在过年之前,他这个兵部尚书都闲不下来了。

  微微叹了口气,李邦华又拿起毛笔准备处理政务。

  他的手有些颤抖,显然是过度劳累所致。

  可没等他下笔,一个官员突然匆匆跑了进来。

  “大人!紧急军报!从陕西送来的!”

  那官员大声喊道,声音中充满了焦急。

  陕西送来的紧急军报?

  李邦华听到这话,猛地一下子站了起来。他的眼神中闪过一丝担忧和震惊,然后赶忙说道:

  “军报在哪里?快呈上来!”

  那官员听到这话,赶忙对着门外招了招手。

  紧接着,一个满面憔悴的锦衣卫就被两个门口值守的官兵扶了进来。

  那锦衣卫一路奔波而来,早已疲惫不堪,连站都站不稳了。

  脸上满是灰尘和汗水,眼神中透露出疲惫与迷茫。

  就在这时,旁边有人送上来了一杯茶水,那锦衣卫颤抖着双手接过茶水,随即一饮而尽。

  等喝了茶水之后,那护送军报的锦衣卫这才缓和了下来,随即小心翼翼地将怀里的匣子掏了出来。

  然后恭敬地呈给李邦华道:

  “大人,这是陕西总督孙传庭孙大人让小人送来的奏疏,请您过目。”

  “辛苦了。”

  李邦华点了点头,然后伸手接过密匣。

  他的手轻轻抚摸着密匣,仿佛能感受到里面奏疏的重量,确定密匣没有被人拆封过之后,他这才缓缓打开密匣,拿出了里面的奏疏。

  紧接着,他迫不及待地打开了奏疏。

  因为他知道,陕西那边一定发生了紧急的事情,不然孙传庭不会在这个时候送这样的一封奏疏来。

  快速浏览了一遍军报的内容之后,孙传庭的脸色瞬间变得怪异起来。

  说实话,在打开这份军报之前,他已经大概想象过那边可能发生的事情。

  比如说潼关快要守不住了,孙传庭想要朝廷派兵协助。

  比如说是粮草不够了,孙传庭想要粮草。

  更或者说,潼关已经被李自成攻破了!

  但他万万没有想到,奏疏上的内容居然是关于李自成投降的事情。

  这种事情实在是有些太扯了。

  因为李自成之前已经投降过六次了,朝廷也接受了他的投降,可他每次都反叛了。

  每一次的投降都像是一场骗局,让朝廷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搞到现在,只要一说起农民军投降,文武百官们都会头疼不已。

  那些农民军狡猾多端,反复无常,实在是让人难以捉摸。

  可偏偏朝廷又没法直接拒绝,因为从始至终,朝廷都想以最小的代价解决农民军起义的事情。

  而招降,无疑就是最小的代价!

  毕竟之前的大明实在是经不起折腾了

  当然,这是以前,如今的大明早已起死回生,所以对待农民军的态度自然也发生了改变。

  而且很明显,这次的情况也有点特殊。

  那就是李自成不再是空口白牙的投降了,而是直接送了一万人到潼关,说是表达自己的诚意。

  虽说这一万人都是老弱病残,会耗费朝廷大量的粮食和药物,但说到底,这些人也都是农民军、也都是大明的百姓!

  所以严格来说,李自成也算是“诚意满满了”。

  而且别以为这一万多老弱病残就没用了,事实上在古代,人口才是最大的资源。

  这一万多人再不济,治好伤之后总能为驻守在潼关的将士做些后勤工作吧?

  比如做饭、洗衣之类的。

  他们虽然不能上阵杀敌,但却能为前线的将士提供必要的支持,这对于战争的进行也是有一定帮助的。

  虽然如此,但是李邦华也看出来了,这大概率还是李自成的诡计,为的就是拖延时间。

  要么是为了寻找合适的机会突围出河南,然后继续与朝廷对抗。

  要么是出于别的目的,比如消耗潼关的粮草,或者打探朝廷的虚实之类的。

  不过话说回来,不管李自成是不是假投降,李邦华这个兵部尚书都是没法做主的。

  因为李自成要求的是封他为陕西总兵才会投降,而这个职位只有皇帝点头才行。

  一想到崇祯,李邦华又有些头疼起来。

  因为距离朱慈烺离开北京去往宣府已经过去了差不多半个月左右的时间,但是在这半个月里,崇祯居然没上过一次早朝。

  他先是在京城外的道观待了十天左右,据说是在那里求仙问道。

  之后虽然回宫了,不过一回来就一直待在后宫,同样没有上朝。

  哪怕有朝臣求见,崇祯也从不搭理。

  这让大臣们忧心忡忡。

  大家都在猜测皇帝这是怎么了?

  怎么太子一离开,皇帝就不上朝了?

  是身体不适,还是真的只想求仙问道?

  但好在京城还有内阁处理政务,所以暂时没出什么乱子。

  内阁的大臣们每日都在忙碌着,处理着各种繁琐的事务,尽力维持着朝廷的正常运转。

  犹豫一下之后,李邦华打算先去找内阁商量此事,因为他担心自己也见不到崇祯。

  紧接着他二话不说,直接将奏疏揣在怀里,然后直接奔着皇宫而去。

  一路上,他的心情格外沉重,脚步也显得有些急促。

  他不知道内阁的大臣们会做出怎样的决定,也不知道这件事最终会如何收场。

  与此同时,内阁值房之内,四位内阁大臣正各自沉浸于繁杂的公务之中,手中的毛笔在宣纸上沙沙作响。

  各种奏章、文书在他们面前堆积如山,仿佛一座座等待他们去攻克的山丘。

  自打朱慈烺雷厉风行地对内阁进行了一番整顿之后,这内阁里的气氛,如今也是渐渐变得和谐融洽起来。

  以前的时候,在这内阁之中,几位内阁大臣彼此之间都在明争暗斗。

  空气中时常弥漫着一股紧张而又微妙的火药味。

  这就导致有时候连国家大事都会耽误。

  可如今,情况已然大不相同。

  虽说他们心底偶尔还是会闪过一些私心杂念,但比起从前那剑拔弩张、互相倾轧的模样,实在是好了太多太多。

  即便在处理政务时,彼此之间出现了不同的意见,也会坐下来心平气和地商量探讨。

  再也不会像从前那样,借着意见不合的由头,肆意打压对方,搞得内阁里乌烟瘴气。

首节 上一节 496/62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最红楼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