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家父崇祯帝,请陛下称万岁!

家父崇祯帝,请陛下称万岁! 第571节

  “当时末将和李自成商量了一下,最终觉得四川较为合适。”

  “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四川易守难攻,只要李自成能够顺利进入四川,那便可以以四川为根基开始发展,到时候就算朝廷再想要对他出手,恐怕也是鞭长莫及。”

  “不过当时李自成觉得四川实在是太远了,再加上他一直想去的其实是陕西,所以这件事情也就被搁置了。”

  “只是没想到李自成如今真的要入川了!”

  这话一出口,包括孙传庭等人都是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认同了罗汝才的看法。

  因为罗汝才说的确实很有道理。

  毕竟自古以来,四川就以易守难攻著称,它四周环山,地势险要,犹如一座天然的堡垒。

  无论是何处进攻,都要面临重重困难。

  而且四川物产丰富,人口众多,一旦李自成占据此地,就如同蛟龙入海,猛虎归山,想要再对付他,可就难上加难了。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李自成的军队开始向南转移,也未必是要去四川,难道他就不能去湖北、安徽,然后直接去攻打南京吗?

  毕竟比起四川,南京作为明朝的陪都,很明显比四川更有价值!

  而且只要打下南京,就算是灭了半个明朝,这岂不是更有利于农民军的发展?

  虽然从表面来看确实如此,但事实上这根本是不可行的!

  首先,李自成的权力基础始终在西北一带,其核心成员多为北方人,对江南缺乏认知。

  其次就是李自成的团队说到底还是一群莽夫,严重低估了江南一带的经济价值。

  他们没有认识到江南财赋对政权存续的决定性作用。

  再者说了,明末这个时候北方和南方也不一样,北方处处都是天灾人祸,百姓食不果腹,所以李自成才能振臂一呼就拉起数十万人的军队。

  而南方相对安稳,就算偶尔会有天灾人祸,百姓们的日子也不至于过不下去,所以就算李自成去了南方,南方的百姓也不会愿意跟他造反的。

  综上所述,李自成从未有过去南方一带的念头,他只想在北方发展。

  画面再次回到潼关。

  想明白了李自成即将要做的事情之后,潼关的一众武将顿时不由得都松了口气。

  因为在他们看来,他们的任务只是守住潼关,而李自成眼下撤走,那么潼关也就安全了,也就是说他们也算是完成了自己的任务,你说他们能不高兴吗?

  反倒是孙传庭一脸的忧心忡忡,因为他心中清楚,要是让李自成进入四川的话,那么李自成就会彻底占领四川,到时候事情只会更加麻烦。

  他仿佛已经看到了李自成在四川站稳脚跟后,势力不断壮大,与朝廷分庭抗礼的场景。

  再者说,如今的四川并没有什么像样的军队了,最能打的白杆兵也被调到了京城和宣府,这就代表四川根本就没有什么像样的军队可以抵挡李自成了!

  想到这里,孙传庭的眉头越皱越紧,眼神中满是忧虑。

  片刻之后,孙传庭突然开口道:

  “传令下去,派人时刻监视闯贼的一举一动,如有任何情况,速速来报!”

  “另外,派人即刻通知河南周边的省份,让他们即刻调遣军队追击李自成入,另外再派人去四川传信,让他们一定要阻止李自成入川!”

  众人听到这话,瞬间收起了之前的庆幸之色,然后赶忙应道:

  “遵命!”

  随后纷纷领命而去。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了,为什么这个时候孙传庭不派人去阻止李自成呢?

  毕竟眼睁睁的看着李自成带着大军向四川进发,而他却无动于衷,这是不是有点说不过去?

  但其实孙传庭还真没法这么做!

  一来是因为如今潼关城内投降的农民军实在是太多了,足有十二万之众。

  这些投降的农民军虽然已经归顺了朝廷,但孙传庭心中清楚,他们就像一颗颗定时炸弹,随时都有可能爆发。

  所以,他必须要派遣军队来看住他们,防止他们再次叛乱。

  这就导致孙传庭如今能动用的军队其实并不多,满打满算也就只有两三万人而已。

  而这两三万人面对李自成的四十多万大军实在是少得可怜,真要打起来的话搞不好一个照面就没了。

  万一到时候李自成再来个回马枪,然后潼关没了,这可怎么办?

  所以孙传庭不敢冒这样的险。

  再者说了,眼下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李自成的大军在开拔的时候突然又驱散了十几万的农民军。

  这些农民军有三万左右是奔着潼关来的,其他七万则是向着四面八方扩散,也严重阻碍了明军的行动。

  而这,其实就是李自成之前所谓送给孙传庭的‘一份大礼’了!

  李自成心里清楚,在这个时候想要从潼关入川,仅仅只是携带两个月的口粮肯定是不够的,到时候说不定几十万大军都会饿死在山里。

  所以他必须准备三个月以上的口粮!

  可他们的粮食只有两个月的,怎么才能变成三个月呢?

  答案很简单,那就是减少吃饭的人数!

  于是乎,李自成下定的决心,那就是缩减一下农民军的数量!

  李自成这次差不多驱散了十五万左右的老弱病残,只留下了三十万左右的青壮年跟随他一起入川,这才有了眼下这幅场面。

  而这么做也有两个好处,一来是可以节省粮食,保证这三十万人可以顺利入川。

  二来是可以让这些农民军拖延明军的行动,让他们无力来阻挡自己入川!

  不得不说,李自成的目的确实也达到了!

  与此同时,简单的吩咐了一下守将的将领之后,孙传庭即刻返回书房,提笔又写了一封密信,然后让人八百里加急将密信送去了京城。

  毕竟李自成入川这件事情非同小可,必须要第一时间通知朝廷,好让朝廷尽快决断!

第328章 这小冰河时期,真是他妈的太冷了!

  于是乎,在没有任何军队阻拦的情况下,李自成的大军开始缓缓向着四川的方向进发。

  按照路线,他们会先进入商洛,然后再进入汉中,最后才进入四川。

  这一路上山峦起伏,道路崎岖,再加上此时正值冬季,天寒地冻,时不时还会下雪,注定这是一场艰难的旅途。

  但为了自己的“千秋大业”,李自成只能咬牙坚持了下来。

  他骑在马上,目光坚定地望着前方,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与渴望。

  仿佛他真的能顺利抵达四川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便过去了半个月。

  而在这段时间里,京城这边倒也算得上是风平浪静,各项事务皆在按部就班地推进着,未有什么大事发生。

  首当其冲的,便是大明国债的事宜。

  自打这国债正式发行之后,那热度简直是超乎了所有人的预料。

  不过短短两日的功夫,京城本地发行的国债便被百姓们一抢而空。

  抢购的热潮甚至让不少没能抢到的人扼腕叹息。

  望着这般火爆的景象,朱慈烺依旧按着自己先前拟定的计划行事,并未选择追加发行额度。

  与此同时他又故意放出消息,让那些没有买到大明国债的百姓和商人前往其他州县继续购买。

  如此一来,既能借着这股势头加速大明国债在各地的流通,又能让这大明国债更轻易地在地方上获得认可与信赖。

  毕竟京城里的百姓和商人都跑到其他地方来买大明国债了,这玩意儿能不是好东西吗?

  从各地接连传来的奏报来看,国债的售卖进展得极为顺利,这便意味着来年修路所需的巨额款项总算是有了着落。

  除此之外,关于蒙古各部落归顺大明的事宜也总算是确定了下来。

  按照拟定的章程,朝廷将向蒙古各部落分别派驻军队,驻军的数量则依据各部落的大小来定,多则五万,少则两万、三万不等。

  这些驻军,除了从各地招募一部分外,其余的皆从宣府等九边重镇直接调拨。

  到了当地之后,还会再招募一部分本地人充实戍边队伍。

  毕竟要想在蒙古的土地上真正站稳脚跟,终究还是要依靠一部分当地人的力量,方能长治久安。

  除此之外,朝廷为了安抚蒙古各部落的首领,也是给予了他们足够丰厚的恩宠。

  赏赐下去的各类物件,简直多到数不胜数,单说那玻璃制品,便足足给了好几大车。

  虽然在朱慈烺看来这些东西实在算不得什么稀罕物,成本低廉得几乎等同于不要钱,可在旁人眼中,尤其是在蒙古部落的首领看来,这些晶莹剔透的玻璃制品却是极为珍贵的宝物,足以彰显朝廷的诚意与厚待。

  除了这些珍奇物件之外,各种绫罗绸缎、新版的大明宝钞以及大明金币、大明银币也在赏赐之列。

  只不过总的算下来,宝钞的数量还是要多上一些,大明金币和大明银币并没有多少。

  这倒并非是朱慈烺想借此“坑”他们,而是为了能更好地在蒙古各部落中推行大明宝钞,让大明宝钞能够在那里扎下根来,为日后的贸易往来与统治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毕竟按照朱慈烺的长远打算,这大明宝钞未来可是要推行到世界各地去的。

  刚好现在蒙古试验一下!

  除了这两件事情之外,最近最让人关注的就是崇祯准备过寿的消息了。

  起初,崇祯心中还有些担忧,害怕百姓们听闻他要大办寿宴,说不定会责怪他铺张浪费。

  可事实却大大出乎了他的意料。

  百姓们在得知皇帝要过寿的消息后,竟是纷纷表示支持与庆贺。

  毕竟在崇祯登基的这十几年里,他从未好好地过过一次像样的寿辰。

  如今国家渐渐有了起色,国库也日渐充盈,各项事业都在如火如荼地推进着,在这样的好光景下,皇帝过一次寿宴,实在算得上是一件值得普天同庆的美事。

  当然最主要的,还是崇祯决定趁着过寿这件事情再‘搞点事情’!

  首先便是大赦天下。

  其中包括流刑以下罪犯、拖欠钱粮的庶民、贬谪官员复职以及一些不太严重的罪行。

  当然,谋反、大逆、贪腐、杀亲、巫蛊等伦理重罪不在其列!

  除此之外,崇祯还下旨向京城内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发放‘寿米’!

  每人大米一斗,肉三斤!

首节 上一节 571/62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最红楼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