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父崇祯帝,请陛下称万岁! 第606节
另外还有一个正在燃烧的火盆,不过火盆里烧的可不是什么蜂窝煤,而是上好的木炭。
这点可比李定国强多了,因为李定国房间里烧的可不是什么煤炭,而是蜂窝煤。
很明显,会同馆的官员也知道罗汝才身份特殊,所以不敢怠慢。
进屋之后,罗汝才邀请李定国在对面坐下,然后亲自为他倒了一杯茶。
茶水冒着袅袅的热气,散发着一股淡淡的清香。
然而,此时两人却都没有心思去品尝这茶水的滋味,他们的神色依旧有些复杂,眼神中透露出一种难以言喻的情感。
不过和李定国不一样的是,罗汝才反应得比较快。
虽然刚开始看到李定国的时候他有些惊讶,但很快他就反应过来了。
那就是李定国当初并没有死,而是投降了朝廷,不然他也不会出现在京城,并且住在会同馆了。
要知道这地方只有有官身的人才能住。
而李定国这会也知道,罗汝才和他一样是投降了朝廷,不过他却不知道罗汝才是怎么投降朝廷的,是他和一样被俘的?还是主动的?
此刻他心中也不免有些感慨。
毕竟曾经他们都是为了反抗朝廷的压迫而并肩作战的农民军,如今却都投降了朝廷.
第354章 张献忠还活着吗?
一杯茶水下肚之后,李定国这才缓缓开口说道:
“罗帅.”
可他刚一开口,就立刻被罗汝才打断了。
“以后不要再这么叫了,要么直呼名字,要么喊我一声罗叔就好。”
“现在不比以前,再用以前的称呼,万一被别人听到了那可就麻烦了。”
罗汝才赶忙开口说道。
罗汝才这话可不是开玩笑,他深知朝廷内部的规矩和复杂关系,万一因为一个称呼而惹来不必要的麻烦,那可就得不偿失了。
李定国一时有些语塞,他张了张嘴,却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沉默了片刻后,他还是说道:
“罗叔,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你怎么也投降朝廷了?你也是被左良玉俘虏的吗?”
“还有我义父呢,我义父他怎么样?他是不是也被左良玉抓住了,或者说他逃了,逃到哪里去了?”
此时此刻,李定国的内心实在是太好奇了,一连串的问题像连珠炮一样抛了出来。
他的眼睛紧紧地盯着罗汝才,眼神中充满了期待和焦虑。
而听到这些问题的时候,罗汝才多少还是有点尴尬的,他的脸微微红了一下,眼神有些躲闪。
因为严格来说,他虽然是背叛了李自成,但毕竟最后他还坑了张献忠一把,甚至有可能还害死了张献忠的很多兄弟。
而这群人中肯定也有和李定国相识的,这么一来不就更尴尬了吗?
稍微酝酿了一下情绪之后,罗汝才这才缓缓说道:
“和你想象中的不一样,我并不是被左良玉抓到才投降的,我是主动投降朝廷的。”
罗汝才说着,便端起茶杯喝了一口茶,润了润嗓子。
然后他便将李定国不知道的事情大概都讲了一遍,以及他到底是怎么背叛李自成、投降朝廷的。
当然,罗汝才刻意隐瞒了自己坑张献忠的事情,只说当时张献忠和李自成关系太好,所以这件事情他没有告诉张献忠。
等听完了罗汝才的经历之后,李定国一时间只觉得震惊无比。
他倒是没有想到在他离开之后,起义军内部居然发生了这么大的事情,罗汝才和张献忠居然都去投奔了李自成。
而最后罗汝才居然又背叛了李自成投降了朝廷,并且成了三品参将,以后和他一样也要去辽东。
如此巨大的信息量让李定国不由得有些口干舌燥,他下意识地端起茶杯又猛灌了一大口茶水,试图缓解自己激动的情绪。
即便茶水溅到了桌子上,但他却浑然不觉。
当然,这个时候李定国内心深处也只是有点震撼而已,除此之外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感触。
至于责怪罗汝才背叛农民军、投降朝廷,这根本就不存在,毕竟他自己可是先投降朝廷的,有什么资格去责怪罗汝才投降朝廷呢?
短暂的沉默之后,李定国再次问道:
“所以说,我义父现在还活着?”
罗汝才点了点头:
“当然活着,如今农民军正在向四川转移,正是需要稳定人心的时候,所以李自成不会对张献忠做什么的,不过以后可就难说了。”
李定国听到这话也是微微叹了口气,眼神变得有些黯淡。
他其实也知道农民军内部一直都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矛盾,就像一座即将喷发的火山随时都可能爆发。
而且张献忠和李自成之间也有矛盾,一直面和心不和。
他们之间就像是两根并行的铁轨,虽然看似在一起,但却永远无法真正地融合。
说不定到最后李自成真的会杀了张献忠,但是这些都不是他可以左右的事情了。
察觉到气氛一时间似乎有些凝重,罗汝才这才缓缓开口道:
“实不相瞒,一直以来我们所有人都以为你战死了,为此张献忠还伤心了好一会儿,结果没想到你竟还活着。”
李定国听到这话,露出一抹苦涩的笑容,随后这才说道:
“本来我也是不想苟活的,可后来还是被那位大明太子给说动了,这才投降了朝廷。”
大明太子?
罗汝才闻言眼神瞬间一亮,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了朱慈烺的样子。
随后不禁赞叹道:
“你说的不错,这位太子确实是有几分本事的,在他面前,就算是我也自愧不如。”
“我自认为也算是一方豪杰,可在面对他时,却总有一种被看穿的感觉,他的谋略和胆识,绝非一般人所能比。”
话说到这里,罗汝才原本放松的神情突然一紧,眼神中闪过一丝慌乱。
他下意识地环顾四周,此刻会同馆内虽然安静,但他仿佛能感觉到无数双眼睛在暗处窥视。
他这才想起,自己这会儿可是在京城,而且是在会同馆,这周围附近都是朝廷的官员,说不定还有锦衣卫的眼线。
在这里公然谈论当今太子,无疑是在刀尖上跳舞,稍有不慎就可能招来杀身之祸。
不过谈都谈了,贸然结束这个话题也未免有些太刻意了,于是他赶忙拍起了朱慈烺的马屁:
“不过话又说回来,这位太子殿下确实是年轻有为,将来必定是一代明君。”
“况且如今朝廷日益强盛,各地都在逐渐安定下来,农民军内部又矛盾重重,要想长久维持,恐怕是难上加难。”
“因此我们投靠朝廷,也不失为一个好选择,毕竟这农民军也蹦跶不了多久了。”
李定国没有说话,只是默然地点了点头。
他的眼神有些空洞,仿佛陷入了深深的回忆之中。
通过这段时间在辽东的生活,他越发觉得大明的实力实在是深不可测。
在辽东,他看到了大明最先进的武器装备,训练有素的最强大的军队,这些与农民军那松散的队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根本就不是农民军可以抗衡的。
再加上农民军在河南又是接连遭遇了几场挫败,士气低落,人心惶惶,估计要不了多久就会分崩离析了。
想到这里,李定国一时间觉得神情有些复杂。
作为曾经的农民军,他其实是不想农民军就那么烟消云散的,但是在大明强大的实力面前,他又知道这是必然的结果。
而且平心而论,大明如今确实和以前不一样了。
各地的经济逐渐复苏,社会秩序也逐渐稳定,除了北方一些省份之外,大多数的百姓们也算的上安居乐业,不再为温饱而发愁。
如此一来,他们为什么还要造反呢?
想到这里,李定国不由得露出了一丝苦笑,那笑容中充满了无奈和自嘲。
片刻之后,李定国似乎猛地想到了什么事情,然后猛地看向罗汝才问道:
“罗叔,你可曾知道我妻子的下落?”
作为张献忠悉心抚养长大的养子,他在年少时便已成家立业,妻子罗芸素是张献忠旧部之女,温柔贤淑,二人也曾有过许多温馨和睦的时光。
而罗汝才听到这话,脸上瞬间闪过一丝尴尬与窘迫。
因为他着实对李定国妻子的情况一无所知。
那时正逢左良玉率兵而来,局势混乱不堪,他当机立断,毅然转投李自成的麾下,以求寻得新的出路,哪里有时间在意这种小事儿?
虽然后来张献忠也归顺了李自成,可他那时候已经差不多被李自成软禁了,再加上又与李定国关系本就不算亲近,自然也未留意过李定国妻子的事情了。
而且他也不知道李定国的妻子到底有没有死于那场由他引发的混乱之中。
想到这里,罗汝才强装镇定,声音略显低沉地说道:
“此事,我实在不知。”
李定国听后身体微微一僵,眼神瞬间黯淡下去,沉默片刻后,只是长长地叹了一口气,那叹息声中饱含着无尽的落寞与哀伤。
其实他心里早有预感,在那般惨烈的战乱里,妻子怕是凶多吉少了。
如今这般询问,不过是抱着一丝侥幸,想再确认一番罢了。
然而命运总是充满了戏剧性。
恐怕李定国做梦也想不到,他的妻子罗芸素竟奇迹般地还活着,并且与岳父一同被妥善安置在了京城之内!
原来朱慈烺对于这种事情早有安排,他特意嘱咐之前前往陕西运送燧发枪的将领,让他到了陕西之后务必仔细寻访李定国、刘文秀等人的家人。
将领们得了命令,自然不敢有丝毫懈怠,一路仔细打听、搜寻,经过一番努力之后,还真找到了不少人。
当然,也有部分人在那场残酷的混乱中不幸丧生,这也是无法挽回的憾事。
但李定国无疑是幸运的,因为他的妻子和岳父都安然无恙。
只是这批人是在罗汝才离开之后才辗转来到京城的,所以罗汝才对此事自然毫不知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