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嫡明

嫡明 第159节

  “稚虎啊,从今以后,你就是南雍士了。”

  南雍士!

  朱寅顿时有点激动了。

  国子监相对明初,其实早就没落了。可是南雍北雍再没落,那也是大明朝的顶级学府啊。

  哪怕是例监的身份,也有机会参加乡试,也能自称南雍士子。

  庄廷谏继续道:“距离明年乡试,已经不到一年。接下来你要刻苦学习,争取月考季考评优。”

  “国子监是积分制。只有你平时考试积分足够,我们才好替你说话,让你有明年参加乡试的资格。”

  “是。”朱寅点头,“孩儿一定好好用功,赚取积分,争取参加明年乡试。”

  虽然积分制这个词听起来十分现代,但朱寅明白,这个词在明朝就有了。积分制是国子监学生的考核制度,算是古代的唯分数论。

  朱寅刚刚说完,一个软糯清稚的声音响起:

  “稚虎已是南雍士么?小妹在此恭喜了。”

  PS:又是七千多字大章节啊,呜呜呜。蟹蟹,晚安。头疼……难绷。

第114章 你敢吗?

  话刚落音,两个并蒂花般的小姑娘就从屏风后转出,言笑晏晏,清稚纯美,娇如花蕾,正是庄姝和唐蓉。

  “奴家有礼。”两个小女子按照规矩行礼。

  朱寅也小大人般叉手答礼,“小生有礼。”

  两女再次回礼,侠拜。

  一番仪式化的繁文缛节,让朱寅很有些不耐。

  可时代风俗就是如此。

  双方见礼之后,庄姝笑道:“爹,稚虎去南雍读书,明年秋闱,可能高中?”

  她虽是笑问,目光却很是期待。

  唐蓉掩口道:“表妹,你怕是比小老虎自己更希望考中吧?”

  自从上次朱寅破获了耶稣会在夫子庙的大阴谋,两女对朱寅就更是津津乐道,钦佩不已。

  庄廷谏知道女儿的心意。十岁的女孩儿,已经很懂事了。

  他也乐见其成,四娘子心高气傲,冰雪聪明,难得对朱寅上心。

  可他还是摇头,“那是乡试,哪有那么容易?明年也就是熟悉一下,考中太难。下下次乡试还差不多。”

  “下下次?”庄姝神采飞扬,“那也就是四年后而已。稚虎也才十三岁。十三岁若能考中举人,也就是比杨廷和大一岁。”

  天下皆知杨廷和十二岁中举,乃是国朝少有的神童,后来官至首辅,执掌朝政多年。

  庄廷谏点头道:“以稚虎的聪慧,就算四年后不中,七年后也是必中的。便是七年后,他也才十六,仍是少年早达。”

  两女闻言,目中都是异彩连连。

  就算十六岁中举,那也很难得了。

  朱寅听了却腹诽不已。

  都不看好我明年就中?我要是明年就中呢?

  就算档案年纪被庄廷谏改大了一岁,明年要是中举,那也是十一岁的举人,比杨廷和还小一岁中举!

  我明年要是真中了……

  朱寅想到这里,心中十分期待。

  万历年间的会试题目,他都是记得的。有历史金手指作弊,考进士是笼中抓鸟,十拿九稳。

  主要就是乡试这一关,需要靠硬本事。

  他在后世南洋,很小就学习华夏经史子集,直到十八岁归籍华夏后进入特种安全学院。

  这十几年时间,早就熟悉了儒家经典。

  南洋很多心向母国的华人家庭,都把传承国学、保持风俗作为联系母国的纽带。某些南洋华人,实际上比后世丢掉传统的国人更加华夏。

  朱寅恰恰就出身在这种“更加华夏”的华人家庭。

  就是书法,他也很有火候了。

  朱寅是有基础的。他的儒学水平绝不比一般秀才差。考虑到明朝秀才知识面很狭窄,只专注于四书五经,他在国学上肯定超越了一般的秀才。

  儒家之外的经史子集他都看,各种古典杂书也看。明朝秀才有多少人会看?很多只知考试的明朝秀才,甚至不看史书。

  就是八股文他也看了不少。晚明到清朝的很多著名八股文,他都读过。

  要是在国子监学习一年,钻研钻研八股文,考中举人的把握,最少有一半!

  完全可以一拼。

  要是考中了,他就是大明朝有史以来最年幼的举人。光是这个耀眼的光环,就能让他的仕途一片通畅,很多事情都会事半功倍。

  出名要趁早!

  朱寅忽然鬼使神差般的说道:“叔父,假如,孩儿说假如,要是明年乡试撞了大运,真的中了呢?”

  这个问题他以前问过一遍,今日有点不甘的再问一遍。

  我就不信明年考不上!

  嗯?庄廷谏闻言不禁莞尔。

  庄姝和唐蓉也都掩口轻笑。

  “太难了。”庄廷谏摇头,“老夫之前说过,你不要抱这个希望。你虽算早慧神童,可毕竟连秀才都不是。”

  “而考举人,却比考秀才艰难的多。如今在南直隶,上百个秀才,才能考中一个举人。差不多就是百中取一!”

  “而且乡试还要复试。徐渭当年参加浙江乡试,初试第一,复试却没过,还是不中。可见其难啊。”

  庄廷谏说到这里,不禁有点自得。

  因为他自己,就是这百中取一的佼佼者。

  不然为何说金举人银进士呢?这句话的意思不是说举人比进士高贵,而是说考举人比考进士,更难!

  进士差不多是十取一,举人差不多是百中取一。录取难度差别很大。

  庄廷谏继续说道:“生员考乡试,还有一道难关,就是考试名额。”

  “不是所有秀才,都有资格参加考试。就说江宁县,虽是京县,可考试名额也只有两百名。”

  “江宁县百万人口,有秀才上千人,加上本县户籍的例监生,统共有一千二百多人。”

  “一千二百多人,竞争两百个考试名额,你算算?”

  朱寅神色肃然的说道:“最多只有六分之一的秀才和例监,才能拿到参加乡试的名额。”

  后世很多人以为,明朝只要考中秀才,就能参加乡试,显然是个天大的误解。

  庄廷谏点头抚须:“那么你是不是以为,能竞争到考试名额的六分之一,就是品行兼优的秀才或监生了?”

  朱寅眉头一皱,“还请叔父指点。”

  庄廷谏道:“这两百个名额本就是僧多粥少,可其中最少还有五十个名额,是留给关系户的!”

  “只有一百多个名额,是真正留给品学兼优的资深学生。这的确不公平,可事实就是如此。”

  “以至于,很多成绩优异的秀才,明明火候到了,却迟迟没有考试的机会,蹉跎终身啊。”

  朱寅默认。他哪里不知道,自己明年的乡试名额,一定属于关系户?

  不然,他只是个例监,入学不到一年,有什么资格参加乡试?

  由此可见,明朝科举的公平性,要打一个很大的折扣。

  可是,他自己也将是不公平的受益者!

  庄廷谏又道:“所以,你入学之后,一定要刻苦学习,迎头赶上,你积分多,说闲话的就少了。”

  “不然,就算你能参加乡试,也会成为众矢之的。”

  “虽说明年考中的可能很小,但也是难得的熟悉机会,不可浪费。”

  朱寅明白,他已经开始享受特权了。

  因为攀上了权贵,一只脚已经踏上了特权之船。

  在庄知县看来,自己明年秋闱下场考不中,也就是熟悉一次乡试流程。

  却还要为此占用一个名额。而某个真正有可能考中的秀才,就失去了考试名额。

  可见明朝科举的黑暗一面。

  庄廷谏说完,从柜子里找出一个早就准备好的厚厚绢布袋,推到朱寅面前。

  “这是老夫当年参加乡试时,准备的应考笔记,以及考后心得。老夫参加三次乡试,科场体会俱在其中。”

  “稚虎啊,这些亲笔札记,老夫也是敝帚自珍,从不轻易示人,都不愿付梓刊印。”

  “今日,老夫就送给你了。”

  这套科举笔记,庄廷谏向来极为珍视,本来是让儿子传习。可是他有女无子,殊为遗憾。今日送给朱寅,也算托付有人了。

  “谢叔父赐经!”朱寅站起来长揖行礼,“孩儿铭感五内,终身不忘。”

  谁都知道,一个科场成功人士的经验是多么重要。

  庄廷谏三次参加乡试,最终高中,这其中付出的心血可想而知。

  这些科场心得,对朱寅这种新人非常重要。

  庄廷谏道:“无须谢我。你拿回去好生揣摩,七年后必中的。”

  庄姝见到父亲将总结的科场心得都送给朱寅了,心中很是高兴。

  若是朱寅能科场得意,进入官场,自己又能嫁他为妻,那自己就有机会成为诰命夫人,夫贵妻荣了。

  到那时,大姐还敢在自己面前显摆大姐夫少年得志么?

  大姐夫二十岁中举,的确是青年才俊,却被大姐吹到天上,真是令人气恼。

首节 上一节 159/634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高衙内的恣意人生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