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嫡明

嫡明 第195节

  “耕牛三百多头,马一百三十多匹,骡子二百多头,再加猪羊…光是牲口,就值上万两。”

  “各种船只三十多艘,最少上万两。”

  “存粮五千多石,各种布料一千多匹,各种上好皮毛三百多张,人参三十多斤,食盐百余石,还有油、炭、木料、铜料、铁料、蜡烛等各项,折合估值最少三万两。”

  “有卖身契的奴婢五百多人,这个不值多少银子…”

  “统共加起来,王家的家产,最少值五十五万两上下,不会超过六十万。”

  朱寅点点头,这个数目和他之前估算的差不多。

  王家虽然官职不高,却善于经营,两百多年下来,家底肯定很厚,实打实的大地主,不是一般大户。

  但是,王家的财产比起那些顶级徽商、浙商、秦商、晋商,那就不够看了。

  晚明时期,身价几百万的商业巨头,两双手都数不过来。

  为何喜欢抄家的万历,不对这些顶级大商人抄家?

  这些商业寡头,就是文官们的商业代理人,在官场有很大靠山,很多官员庇护他们。

  除了向官员输送利益,他们还收买士人,控制舆论,影响政策,左右民心,结交武将,私通贼寇,豢养私兵。

  皇帝要动他们,就要得罪一群官员,一群读书人,甚至一群武人。

  牵一发而动全身,很难办呐。

  没有这么大的能量,也不可能成为巨贾。能成为巨贾的,就有这种能量!

  别说抄家,就是收税都难。

  所以,重农抑商的明朝,反而是古代大商人最爽的时期。

  万历初中期,中国各阶层加起来最少有七八亿两白银。

  这最少七八亿两的白银,皇室和政府加起来只有几千万两,不到一成。

  占据人群绝大多数的底层百姓,手中的银子加起来估计一亿多两,他们更多的是使用铜钱,很多人没有银子。

  豪绅、勋贵、宗室手中可能有三亿。

  而商人的银子,加起来可能也有三亿。

  可见,国家和百姓,是没钱的。

  然后这些有钱人,把银子窖藏起来,当传家宝……最后明末,大明空有九亿两白银反而银荒,穷死。

  马奉御的话打断朱寅的思绪:“金银都好说,按照账本抄没就好,可是很多东西,却是不好办呐,还要发卖才行。”

  他露出谁都懂的笑容,“我来找小兄弟,就是为了王家家产发卖之事。”

  “王家的下等劣田,兄弟可想买么?小兄弟买了,就不用没为官田了。”

  “下等劣田啊。”朱银也笑了,“一亩几何?”

  马奉御放下茶杯,笑眯眯的伸出二根指头,“虽然江南田贵,可下等劣田么,也就是二两银子。”

  二两银子!

  朱寅差点笑了。

  在南京城外,二两银子一亩的田,那是最下等的田,一年两熟只能收一石多白米。

  可是王家的田,一年两熟能收四五石白米!这种腴田,十几两银子一亩,还不容易买到手。

  可是,马奉御却要以二两一亩的价格,卖给他三千六百亩上等良田。

  这相当于,送他几万两银子!

  马奉御当然没有这么大的权力,也没有这大的胆子。

  这是田义的意思。

  这些田,如果不卖给朱寅,就会没为官田。一旦成为官田,就是江宁县和应天府来管。

  镇守府不是府县,不管理官田。

  那么,这几千亩良田没收,对镇守府有什么好处?

  皇爷要的是银子,不是地方州县多几千亩官田。

  本着肥水不流外人田的道理,田义干脆将三千六百亩田,以最下等的劣田价格,卖给朱寅。

  反正朱寅落户本地,刚好需要本地的田。

  如此一来,既让朱寅得了大大的好处,还能多上缴七千多两银子。

  当然,主要是变着法子扶持朱寅,给朱寅输送利益。

  否则,大可以正常价格,卖给别人。

  “我买了。”朱寅毫不犹豫的说道,“马大哥,谢字不说了,都在这杯茶里。”

  朱寅心中一算,他要是以二两一亩的价格买下王家的良田,等于一下子赚了四万多两。

  “不用谢我,我可当不起。”马奉御小声道,“实不相瞒,这其中一半是老夫人给侄小姐的嫁妆。”

  朱寅顿时明白了。

  这不仅是田义对自己的奖励,也是田夫人宁氏给宁采薇的嫁妆。

  他可是见识到权贵的大手笔了,以这种方式送嫁妆。

  一夜之间,就是本乡大地主了。

  马奉御又道:“除此之外,还有什么东西想买,小兄弟都可以买下来。银子不够,就暂时欠着。这也是老夫人的意思。”

  真是一鲸落,万物生啊。王家完蛋,很多人都有好处。

  朱寅也不客气,想了想说道:“宅子不要,晦气。我要买船,再要所有的牛马骡子。”

  朱寅也不贪,很知道分寸。

  除了田义夫妇故意送给他和宁采薇的田之外,他只要船和耕牛、马骡。

  马奉御心中不禁暗赞朱寅聪明懂事,笑道:

  “那些破船、老牛瘦马,都不值几个钱,作价两千两,全部卖给你。”

  两万的东西,两千就卖了。

  这种操作,让朱寅有种熟悉感。

  两人又说了一会儿,马奉御谢绝了朱寅留饭的邀请,就告辞离去。

  朱寅亲自送他出门。

  马奉御没有拿走朱寅买田的钱,意思是不急,先欠着,只要有账就行。

  朱寅独自回到客厅,一个人坐在那里喝茶,消化再发横财的喜悦。

  他要好好想想,怎么处置这三千六百亩良田。

  如果转手卖掉,就能赚四万多两银子!

  如果留着种,扣除各种成本,每年也就是三千两银子的收入。

  需要种十几年,才抵得上卖田的收入。

  可账不是这么算的。

  在中国古代,田地是凝聚势力的根本。

  不然,为何田义送他田,不是直接送钱?

  如果卖了田,耕种这些田的三百户佃农,就会受到别人控制。

  不卖,三百户佃农,就是自己的佃农。

  这就是人口!

  朱寅回到朱楼,把自己的考虑告诉了宁清尘,宁清尘也主张不卖。

  小东西很是高兴,因为发大财了。

  “不卖的好!我们是大地主!”

  宁清尘奶声奶气,“起码我们能让三百户佃户,过的更好一些,受到的剥削轻一些。”

  她的想法,也是朱寅的想法。

  没错,哪怕为了佃农受到的剥削轻一些,也不能转卖。

  宁清尘又道:“明天是重阳节鸭,我们要登高望远吗?”

  朱寅点头:“明天我带你登东山,登高望远。”

  宁清尘抓住他的手,“你说,她现在到哪里了鸭?”

  朱寅道:“她走了两三天,估计已经在岱山岛了。”

  两人说话间,清冷的秋月已经升起。

  望着云海中的秋月,就好像看到大海中航行的船。

  “主公。”康熙的声音在外面轻轻响起,“方鉴来了,说有话告诉主公。”

  朱寅顿时精神一振。

  方鉴这个时间来,必然不是小事。

  “让他进来。我去客厅见他。”

  朱寅吩咐一句,就抱着奶香奶香的宁清尘下楼。

  中庭客厅里,方鉴已经在坐了。

  比起一个多月前,他的气色好了很多,但仍然在当磨镜匠人。

  “朱小兄弟。”方鉴看见朱寅,立刻站起来行礼。

  朱寅将宁清尘放下来,也对方鉴行礼。

  “方大哥是有要事?”

  方鉴道:“有一个很重要的秘密,想了想,觉得还是告诉小兄弟。”

  本来他还在犹豫。

首节 上一节 195/634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高衙内的恣意人生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