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嫡明

嫡明 第244节

  慕容狗蛋献上两片猪肉,对朱寅和宁采薇说道:

  “请主公和小娘子,亲自摘下猎隼眼罩,亲自喂肉……”

  朱寅和宁采薇当然都知道这个道理,两人接过肉片,然后分别摘下两只猎隼的眼罩。

  两只猎隼的眼罩一被摘下,立刻扑打着翅膀,盯着主人手里的肉,张开弯弯的鹰嘴,嘶鸣不已。

  显然饿得很了。

  没错,饿鹰也是熬鹰的手段之一。

  两人将肉片塞进嗷嗷待哺般的鹰嘴中,那对猎鹰一边吞食猪肉,一边死死盯着两人。

  两人也按照慕容狗蛋教的法子,伸手抚摸猎隼的羽毛,和它们互动。

  接着继续喂肉,然后又亲自喂水。

  最后,又戴上眼罩。

  朱寅问道:“一天要喂几次?”

  慕容狗蛋道:“早晚一次就可以。每次喂肉,都需要主公和小娘子亲自到场,摘下它们的眼罩。如此百日光景,就能认主。一旦认主,终身不忘。”

  “这百日之内,是最关键的熬鹰期,不能让它们见到额的脸,若是见到额的脸,就会认为是额在喂养、驯服它们,它们就会认额为主了。”

  “百日之后,它们不但能认主公和小娘子为主,到时也能飞了。若是养的好,能活四十年哩。说到灵智,不比五六岁的孩子差。”

  朱寅点点头:“好,你好好驯养。只要成功了,我一定重重赏你。”

  朱寅不禁想到不久之后,外出打猎时鹰犬相随的场景,心中很是期待。

  宁采薇也很是期待。

  两人刚刚出了鹰室,已经十四岁的康熙就来汇报情报。

  “主公,王瑞芳那里,传回新消息了。十日之内,南直隶提督学政要来南雍巡视,准备八月乡试事宜。”

  “王瑞芳和其同党董释等人密谋,发动整个南雍和南京士子,联名上书,争夺乡试名额…”

  “还有一件事,就是阻挠主公参加乡试…”

  朱寅听到康熙的秘报,冷笑不已。

  很快就是大比之年,王瑞芳终于要动手了。

  如今的菊社声势浩大,已经称霸南雍,具备掀起一场士林风浪的实力。

  其实乡试考试前,还需要资格考试,也就是科试、院试。

  科试、院试不及格,又可以补考,补考叫做“遗才大收”。

  通过科试院试或者遗才大收的考生,并非一定能参加乡试,只是有资格分配乡试名额。

  由此可见,先不说乡试本身很难,就是获取考试的机会,就已经很难了。

  这种制度,既保证了考生的质量和相对的公正,也预留了学官的操作空间,保证了学官的权威。

  因为考试名额是学官分配。

  所以,王瑞芳要想让朱寅无法下场,有很多手段。

  比如让朱寅无法通过科试、院试。

  科试和院试,考官制度没有乡试那么严格,这一关可以做手脚。

  但是,即便朱寅无法通过科试、院试,也可以补考,也就是遗才大收。

  所以,他也可以让朱寅连遗才大收也通不过。

  但这些法子是要冒风险的,需要勾结督学,属于考场舞弊,他不敢轻易尝试。

  那么最好的法子就是,搞臭朱寅,让朱寅背负骂名。

  只要罪名够重,朱寅不但没有考试资格,还会被赶出国子监,甚至吃官司。

  怎么搞臭朱寅呢?办法很多。但是相信不需多久,王瑞芳就有毒计出来。

  “继续盯紧他们。每日一报!”朱寅吩咐道,“不要心疼银子,线人那里,再加钱…”

  “是!”康熙认真听完朱寅的吩咐,立刻去办。

  宁采薇冷哼一声道:“这个王瑞芳,真是个坏种。设下毒计坏人前程,这是多大的仇?”

  朱寅顺手摘下园子里的一朵花,轻轻一嗅,漫不经心的说道:

  “这就是他找死了。他以为背后有一群大人物撑腰,就能吃定我,那就别怪我毁了他。”

  说话间,手中的花朵已经被他捏碎,瓣瓣飘落泥尘。

  “他不让我参加乡试,我不但要参加,还要考中!”

  宁采薇忍不住问道:“还有三个多月就考试了,你有多大把握?”

  朱寅也不隐瞒:“沈师说,我破题功夫大进,文章越发圆润稳当,火候差不多了。沈师说,再下三个月苦功,有五六成把握能中,比他预料的要好。”

  “就算今年不行,下一届也多半能中。”

  宁采薇闻言,心中很是高兴。

  五六成把握啊,已经很高了。

  “小老虎,今年要是考中,你就是十一岁的举人啊。”

  朱寅却是知道,就算今年能考中乡试,成为十一岁的举人,他也不是大明历史上最年轻的举人。

  虽能空前,却不能绝后。

  因为历史上的万历三十年,也就是十几年后,有个叫赵昌期的超级神童,十岁中举。

  十岁的举人!

  考官见他太年轻了,劝他晚几届再考进士。他就故意推迟两届,十八岁中了进士。

  否则,赵昌期可能会成为十一岁的进士。

  当然,朱寅若是考中举人,绝不会接受“缓考”的好意。他只会再接再励,一鼓作气势如虎,成为十二岁的进士!

  出名当然要趁早。

  什么故意晚几年考进士,所谓磨炼性子,那是狗屁!

  PS:今天就到这里了,睡了。安吧。

第156章 毒月毒日

  五月,毒物肆虐,邪气生发,是为毒月。

  初五更是毒月中的毒日,端午便是毒月毒日了。

  是以定初五为端午节,避五毒,插艾草、吃粽子、喝雄黄、挂钟馗、赛龙舟…驱邪禳灾,敬事鬼神。

  青云观的道童们,也上门来送辟邪符。

  初三这日,江南家家户户就开始采青艾,将采草插在门楣、窗柩、井台,又编织辟邪的艾人、艾虎。

  村中处处在煮糯米,采粽叶,准备包粽子。

  按俗,出嫁女子端午要归宁,所谓“射端午”是也。

  青桥是南京城外的大乡里,人口繁盛,每到节日格外热闹。

  今日归宁的女子,穷的骑着毛驴,富的乘坐香车,纷纷赶往娘家。无论是官道还是乡道,都是来往不绝的归宁女子。

  就是小商小贩、铃医艺人、和尚道士…也会趁着这些节日,多赚些银钱。

  “阿弥陀佛!诸位施主,端午毒月,邪魔丛生,可要三遍真经,消灾解厄?只需铜钱一陌啊。”

  “居士留步!无量天尊,贫道稽首了。贫道有平安符箓,九字真言,驱邪化煞,只需纹银一钱。”

  挑着担子的货郎倌儿,也在村中贩卖裱纸印刷的钟馗画,走村串巷的叫卖道:

  “城隍庙八十八岁的庙祝老爷,亲手画的钟馗像,只印九百九十九张!最是灵验不过!”

  “端午香囊、团扇、五彩手链、艾人艾虎…样样都有哇!”

  卖酒郎赶着牛车,牛角上挂着艾草编织的草环,牛车中载着雄黄酒桶,酒桶上挂着艾草编织的艾人、艾虎。

  卖酒郎吆喝道:“镇上吴家酒坊的雄黄老酒喽!一斤只要二十九文!喝了蛇虫不侵呐!”

  还有落魄铃医,穿青衣、背药囊,走村串巷的摇铃唱道:

  “天苍苍,地茫茫,五月初五是端阳,五毒好嚣张。”

  “蜈蚣爬墙蟾蜍跳,蝎子蛰伏壁虎藏,更怕毒蛇上房梁!”

  “鄙人叶妙手,祖上曾为元宫御医,曾祖为正德爷治过病!蛇虫叮咬,药到病除!”

  ……

  朱家宅院内外,也插满了新割的艾草。

  靳云娘等人还戴着艾环,衣服上挂着艾人、艾虎。

  整个院子,都散放着艾草的清香。

  朱家后院,阳光灿烂,蜂飞蝶舞。

  几只燕子在朱楼中穿梭嬉戏,呢喃不已,时不时落下一缕羽毛、一口燕泥。

  院墙下。

  幽兰猗猗,芍药绰约,花香气混杂着木叶、泥土味,芳菲缱绻。

  “知了…知了…”

  墙角的石榴树上,出土不久的夏蝉,鸣叫的越发欢实了,也不嫌累。

  “呱呱…”半亩清池之中,蛙声也此起彼伏,绝不肯臣服蝉鸣之下。

  池水绿藻如锦,青莲如碧,荷叶轻举,水珠玲珑。

  亭亭而立的荷蕾,含苞待放,清影照水,就像闲坐水边的女郎,般般入画。

  宁采薇坐在池水边,正在练习书法,临摹的是唐代书法家武曌的楷书《道德经贴》。

  武曌是兼收并蓄的书法大家,其楷书端庄清丽,神韵非常,刚柔相济,方圆兼备,深得魏晋精髓,足为一流法帖。

首节 上一节 244/634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高衙内的恣意人生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