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嫡明

嫡明 第260节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徐谓的《夏神记》书稿。

  他看的很紧,尤其提防戚继光。

  《夏神记》已经写了半年多,二十多万字了,越来越精彩。

  菩提和他的弟子石猴都出来了。

  看到《夏神记》的书稿,朱寅立刻想到了西游记,想到了吴承恩。

  吴承恩也是神童,少年成名。可他天性纯良,不为官场所容,始终不能中举,一生坎坷,穷困潦倒。

  儿子夭折,发妻早亡。他孤独的活到八十三岁高龄,晚景凄凉无比。

  朱寅知道,《西游记》是吴承恩死后十年,才于1592年在世德堂出版。

  此时的《西游记》文稿,藏在淮安吴承恩故居射阳簃,应该在吴承恩族人手中。

  这也是为何,朱寅一开始就不相信《梅瓶金》的作者是王世贞,而是命运多舛的徐渭。

  每一部中国古典名著的作者,都是身世坎坷的落魄文人。

  王世贞这种家世豪富的高官显宦,没有写出伟大作品的心境和耐心。

  因为吴承恩家贫,所以生前无钱出版《西游记》。死后书稿被卖了。

  世德堂乃南京印书名社,很多书籍都在世得堂付梓出版。可世德堂出版的西游记,却没有署名。

  可见《西游记》文稿是被人买走了。但买稿人没有冒名作者,也未必是高尚,而是不敢署名。

  这导致《西游记》的作者,后世数百年都是谜,作品还有很多缺失。

  直到民国初年,才被考证出作者是吴承恩。

  后世的西游记,有二十多万字是后人补写的。至于补写的内容,朱寅觉得一般。

  想到这里,朱寅立刻唤来周德嗣,吩咐他带人去淮安办一件事。

  购买《西游记》文稿!

  朱寅抢先购买《西游记》,当然是提前保护文稿,提前出版此书。

  但是,《西游记》文稿卷帙浩繁,要想整理校验出版,也不是一时之功。

  所以,朱寅打算买回来之后,乡试结束请愿意整理文稿的宣社社员,一起整理校正。

  ……

  这天朱寅放学回家,就告诉徐谓和戚继光一个消息。

  石匠刘汝国在宿松造反,自称顺天安民王,自封替天大元帅,聚众上万。

  朱寅知道历史上的刘汝国起义,这是典型的官逼民反。刘汝国起义坚持了大半年,直到明年三月才被镇压。

  而且起义范围主要就在南直隶靠近太湖的几个县。

  朱寅说道:“听说地方官军平叛,居然杀良冒功,割百姓人头,冒充刘汝国部下,导致民情激愤之下,更多的人参加叛乱,以至于叛民声势浩大。”

  朱寅不好说起义,只能说叛民。

  他对于明朝的军功制度,也一百个瞧不起。

  明朝的军功制度,极其落后,甚至荒谬。

  保国公朱晖率兵驱逐蒙古人,斩首十二颗,上报的有功将士竟然高达一万两千人。

  为了争夺首级,甚至相互残杀,杀良冒功。

  很多被掠到蒙古的汉人,畏惧明军更甚于畏惧鞑子,不敢回去。因为明军会杀了他们割下脑袋,当做战功。

  有明一代,杀良冒功简直就是毒瘤,屡禁不止。使得百姓对官军的印象很差,当兵更受鄙视。

  这种军功制度,简直就是为杀良冒功设计的。

  戚继光道:“官军真是混账透顶,如此做派,早晚必出大事。这些杀良冒功的事,老夫听着就生气。”

  徐谓趁机说道:“世道太乱,兵匪不分,这就是要变天了。正气不足,邪气有余,君子道消,小人道长。杀良冒功只会愈演愈烈,反抗者只会越来越多。这个朝廷,怕是兔子尾巴长不了。”

  戚继光想要反驳,却发现无从反驳,只能叹息一声。

  心中对朝廷越失望,他就越怀疑对朝廷的忠心是不是值得。

  唉,李成梁或者是对的啊。

  拥兵自重,反而能做更多的事。

  “罢罢罢!在江南待了快半年,让老夫生气的事越来越多。老夫还不想被气死,还是赶紧离开的好。”

  “文长兄,要不你也出出海,散散心?咱们走了,稚虎也能安心备考,不用管咱们。这考科举,我们都帮不上忙。”

  徐谓笑道:“某求之不得!这就出海,躲一时清净!咱们明天就出发。”

  “哈,狗屁禁海,还不是形同虚设?我等想走就走!”

  戚继光也很期待的说道:“之前稚虎受洋人启发,在岛上留了不少新奇的发明。这次俺要看看,工匠们搞出来多少。那个水晶望远镜,估计有戏。”

  两个老者说走就走。第二天就离开南京,南下浙江,准备从宁波出海。

  戚继光和徐谓刚走两天,朱寅就收到一个情报。

  张家和刘家被宁采薇大肆招募工人的行为激怒,终于要动手了。

  为了阻止朱寅招募工人,两家派人不远数千里,秘密联络在陕西做官的周家人,说朱寅和宁大脚在周家的地界上大兴土木,修建厂房,破坏风水。

  请周家出面,收回租出去的宅院,赶走朱家人。

  这还是第一招,釜底抽薪。

  与此同时,两家还贿赂应天知府,以东家周氏的名义,请应天知府以违建为由,下令拆除朱家厂房。

  第三招,联络镇江的流民渠帅,说朱家乐善好施,为富而仁,让他们来朱家“乞讨求食”。

  第四招,怂恿江宁县第一大地主魏国公府,强买朱家从王家手里买到的良田。最后,再加价从魏国公府买回来。

  其实就是借魏国公府的势力,逼迫朱家吐出王家的庄园!最后据为己有。

  宁采薇听到消息笑道:“引蛇出洞已经成功,可以斩蛇了。”

  “小老虎,你安心备考,这件事就交给我处理,不会让你分心。”

  朱寅很信任宁采薇的能力,点头笑道:

  “好,我就等着看一出戏:采薇斩蛇!”

  PS:今天在外面出差,用手机码字,眼睛都花了,手机码字太辛苦了,呜呜…只能这么多了。晚安!

第165章 《子牙弃官》

  除了张刘两家对付朱家的手段,还有一个情报。

  张世勋之父张贤易,考满升迁,已经从归德知府升为山东按察使,正三品大员。

  明朝知府升迁,多是从三品的布政司参政,或者从三品的盐运使。

  连升两级到按察使的不是没有,但是不多。

  张贤易是二甲进士,曾经当过御史。他不是从知县做起,而是在都察院观政后放了监察御史,又做按察佥事,再升知府。

  监察官员出身,本就起点高。又是二甲进士,从知府连升两级任按察使也属于常例升迁了,并不奇怪。

  按察使作为三司使之一,乃是方面大员。幸好张贤易是山东按察使,鞭长莫及,管不到南京的事。不然的话,要反制张家就难了。

  其实,宁采薇早就在布置对张、刘两家动手。早在一个月前得知张、刘两家阻止朱家招工、威胁乡民应募时,宁采薇就在秘密安排了。

  和朱寅的特务手段不同,宁采薇的手段多少带着一股商业的味道。

  今年三月,她就请田义写了一封信,送到遥远的陕西给周家人,希望购置周家在青桥里的五百亩地,价格还高于市场价两成。

  田义信中说,如果周家不愿意卖地,那就置换。田家在关中有地,可以拿出一块,置换周家在青桥里的地。

  面子和里子,都给了周家。

  周家绝不可能驳了田义的脸面,不会考虑太久。所以这五百亩地,宁采薇完全有把握拿下来。

  周家全家搬到陕西多年,回到南京的可能很小。

  不出所料,周家人也快到南京了。

  等到周家派来的卖地人一到,朱家就再也不是租客,而是这块地的主人。

  那么,张、刘两家借助周家退租赶走朱家的伎俩,也就不攻自破。

  等到他们派的人到陕西找周家,这块地早就改姓朱了。

  至于应天知府,他不贪赃枉法也就算了。要是他接受两家贿赂对朱家动手,那么在他下令拆除朱家厂房之前,他自己的乌纱帽就难保。

  便宜姑父以南京守备厅的名义下一道命令,应天知府就会被停职待参。到时最轻也是降级调任。

  宁采薇第一时间就招来了张鼐柱,做了一番安排。张鼐柱又去找白莲教的龚乣,一起去了镇江。

  两人不是想联络镇江流民来朱家乞讨乞食么?

  就让他们来乞讨!

  来青桥里吃大户!

  接着宁采薇取出一个秘密簿子,翻开之后看了看,又叫来康熙。

  “海商的事情布置的如何了?”宁采薇虽然心中有数,可还是要再确定一次,保证计划万无一失。

  所谓海商计划,一个月就开始推行,现在也差不多了。

  康熙胸有成竹的说道:“回采薇娘子,两家的货物已经全部装船,像南京织造府的贡缎、锦绣、松江大绒…都是宫里采办的贡物。”

  “截止昨日,装船的货物价值三十万两。三成是挪用的御用贡布,四成是其他大户、豪商的货。两家自己的货只有三成。”

  “三十万两啊。这么大的生意,对两家来说也是第一次做,按说应该顾虑重重。可采薇娘子算的准,他们还是做了。”

  “呵呵,要是那些船真被海盗打劫,换不回一两银子,两家怕是要债台高筑了。”

  宁采薇闻言彻底放心了。她一边扇着扇子,擦着脸上的汗,一边笑道:

  “三十万的生意是很大,足以让两家元气大伤,现银枯竭。可还不能让两家倒架,他们朋友多,有的是钱。”

  宁采薇对于商业史还是比较了解的。

  她知道,三十万两的大手笔,对于财大气粗的徽商、晋商、秦商等巨贾来说,算不得太大。

首节 上一节 260/634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高衙内的恣意人生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