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嫡明

嫡明 第336节

  朱寅神色复杂的说道:“常洛其实是个好孩子,聪明内秀,本来可以是个好皇帝。”

  “可惜啊,历史上他被万历和郑氏毁了。这一次,他再次被圈在景阳宫,不知道何时才能出来。”

  朱寅多少有些担心朱常洛接下来的处境。

  宁采薇道:“知道你担心他,所以我准备好了。等他停罢出阁读书,我们每年就增加一万两公关费,收买宫里的太监宫女,让他们私下照顾照顾。只要多花钱,他的处境会好些。”

  朱寅神色感慨,“金钱的力量太神奇了。万历本来讨厌我帮皇长子,可是我们舍得送钱,他就改变了对我的印象。宫里的太监宫女,本来都是郑氏的爪牙,可拿了银子,就能对朱常洛好一些。要是没有你的银子,我很多事都难办了。采薇,你真是我的贤内助啊。”

  宁采薇嫣然笑道:“你明白就好,不是你一个人在战斗,还有我。”

  宁清尘嘁的一声,“又开始秀恩爱是吧,那我走?”

  ………

  二月二十五。

  宁夏镇、山西省塘马六百里加急的塘报,送到了北京。

  塘报是新任不久的陕西巡按御史郝运来写的奏报。

  十万火急!

  七日前,宁夏镇蒙古将领啺莞缸樱毖哺У耻啊⒆鼙僬盼┲遥票蛟旆矗�

  塘报抵京,满朝哗然。

  宁夏镇扼守贺兰山缺,山外就是蒙古诸部,位置十分重要,一旦不能迅速平定,后果不堪设想。

  早有准备的朱寅,立刻授意多个被喂饱了银子的朝中同党上疏,奏请速派大将平叛出征,推荐蓟帅戚继光挂帅。

  与此同时,内阁大臣沈一贯,也上揭贴给皇帝,说若要迅速平叛,减少军费开支,不使得战事迁延,应该派名将戚继光为主帅。

  万历为了尽快平叛节省银子,也不管自己心中对戚继光的讨厌了,当即准奏,下诏调戚继光为帅,出征宁夏。

  明廷立刻紧急准备平叛大事,百官顿时忙碌起来。

  趁着啺葜业谋ⅲ撼嘉尴舅耍实塾值偷鞯南铝艘坏揽谮停酝豕у硖逵胁。枰斐B迨笨叹⌒⑽0罩斐B宄龈蠖潦椤�

  群臣虽然忙着准备平叛军事,可得知皇帝“趁人之危”的做法后,都纷纷上疏,请求皇帝收回成命,不要停罢皇长子出阁读书。

  可是这一次,皇帝是王八吃秤砣,铁了心了,对群臣的奏疏,一律不理不睬。

  朱寅上题本道:“臣教授皇长子三年,深知皇长子天资聪睿,陛下一朝停废,臣痛心疾首…万望圣主收回成名,以安内外之心,全父子仁孝…”

  皇帝置若罔闻。

  朱寅再次上题本曰:“是臣无能以为师,致使陛下厌弃,而累皇长子乎?若此,臣请辞讲师之职,请陛下另择贤能,但教圣主收回成名,臣愿自请教授无能之罪…”

  群臣瞩目之中,朱寅的题本仍然被皇帝置之不理。

  于是,朱寅又上了第三本:

  “陛下停罢皇长子出读,皆臣之过也,是臣误皇长子也。陛下不收回成命,臣无颜再入翰林,无颜面对朝臣,只能去宁夏监军,远离朝堂,与叛贼决一死战矣…还请陛下收回成命…”

  群臣得知,无不嗟叹。

  朱稚虎为了维护皇长子,不惜冒着丢失翰林官去宁夏监军的风险,劝陛下不要停罢皇长子出阁读书。

  真坚韧不拔、公忠体国之少年大臣!

  于是,群臣也纷纷再次上疏劝谏。

  皇帝终于怒了。

  朱寅小儿,是威胁朕么?

  朕不答应你,你就没脸留在朝中了?还赌气扬言去宁夏监军,上战场平叛?

  你在要挟朕?

  好!你赌气去监军,朕就让你去!求仁得仁!免得你仗着神童状元的名头,在朝中烦朕!

  于是很快,皇帝就下旨给内阁道:“朱寅既愿去宁夏监军,朕岂能坠其志?”

  “加朱寅佥都御史衔,接替党馨巡抚宁夏,为戚继光监军。钦此!”

  皇帝恼怒之下一道圣旨,朱寅就被赶出翰林院,成为宁夏巡抚!

  PS:大家说说,从侍读学士变成宁夏巡抚,是赚是亏?

第210章 多喝牛奶少吃糖!

  皇帝下旨之前,再次征询掌印太监田义的意见。田义答曰:

  “朱寅挟清望之名,他以为陛下碍于议论,不会放他离京,故而以出京为要挟,此乃邀忠卖直之举,实为可恨。不如借机逐他出京,以示薄惩。他弄巧成拙,那便让他去宁夏吃吃苦头。”

  皇帝笑道:“老田这话不错。朕早就被这神童状元说烦了。这次干脆将计就计,让他滚到宁夏去监军,省的为了景阳宫的人和朕聒噪。让他五日之内必须离京赴任,不得停留。”

  堂堂皇长子,在其父皇金口之中,居然成了“景阳宫的人”。

  皇帝虽然决定赶朱寅出京,可多少有点不忍心。

  因为朱寅这几年对他十分孝敬。不但秘密敬献了十万两的银子入内帑,每逢年节的各种敬献也很多。

  肯为君父大把花银子的,当然有忠孝之心。

  若非朱寅维护皇长子,那就无可挑剔了。

  可惜朱寅在维护朱常洛时又太不识时务,那就只能惩治一番。

  万历哪里知道,田义早就接到朱寅的密信,是在配合朱寅巡抚宁夏的计划。

  朱寅给田义的理由,是喜爱军务、愿做实事,不想在翰林院熬资格。

  田义倒是理解。他知道朱寅是个喜欢做实事的人,虽然替朱寅感到可惜,却丝毫不怀疑朱寅对大明的忠心。

  …

  皇帝让朱寅出京监军的旨意一下,群臣中为朱寅痛心者,十有六七也。

  在他们看来,朱寅触怒皇帝,等于是逐出京师流放到兵危战凶的宁夏了。

  虽然加了正四品的佥都御史,可若论前途,哪里比得上翰林院侍读学士?

  去地方巡抚监军,再想入阁就难了。和贵为储相的翰林侍读学士相比无疑于贬谪,岂可同日而语?

  为朱寅忿忿不平者都上奏皇帝,说朱寅一片忠公之心,日月可鉴,岂能夺其翰林清贵之职,任职为战场凶危之地?

  况且兵者大事。朱寅并无统兵经历,如何能当好这个巡抚,镇压凶悍的叛军呢?

  然而一道道奏疏递上去,却是泥牛入海。

  也有人感慨不已。以佥都御史出京去当巡抚,对很多京官而言都是肥缺要职。可是放在朱寅身上,却又是实打实的贬谪。

  那些为数不多希望朱寅倒霉的官员,则是幸灾乐祸,额手称庆。在他们看来,朱寅这是玩脱了,结果陛下真的让他去监军。

  郑氏兄弟更是在府中摆酒,随便找个借口大办宴席,以示庆祝。

  内阁首辅王锡爵对皇帝的旨意毫无异议,他巴不得将朱寅赶出朝堂,即刻奉旨照办。

  这位首辅老相公,对朱寅向来心中不喜。朱寅和太仓王氏的矛盾,也不是什么秘密了。

  王锡爵是苏松世族的代表人物。他不但不喜欢朱寅,对朱寅创建的宣社也怀有敌意。

  王锡爵是王术伯父,王瑞芳族兄。王世贞家族出自琅琊王,王锡爵出自太原王,本来不同宗。可因为同在太仓,干脆连宗合为太仓王氏,也算一家。

  前年王世贞临终前,给他的信中提起朱寅道:

  “吾察之数年,方知朱寅‘年少奸诈,性伪如真,心机险括,城府幽深。’绝非忠纯之士,恐为严、张之属也。”

  “假以时日,乱社稷者,或恐此子也。”

  又说宣社“江东结党之社,南国乱政之源。名为心学一脉,实则另有宗旨。蛊惑之言,般般若是。搬弄之举,历历可考。”

  还说“朱寅北上有年,然宣社上下,仍遥奉之。社首之位,莫肯与人。”

  王锡爵看了王世贞的信,对朱寅的感观也就很差。

  但是朱寅名声太大,又不犯错,还一直在维护国本,他为了皇长子,也不好对朱寅出手。

  沈一贯当然早就收到朱寅的密信,他在内阁值房发了几句牢骚,也没有劝皇帝收回成名。

  内阁和司礼监都没有反对意见,朱寅接任宁夏巡抚的决定就没有任何转圜余地了。

  三月初三上巳节之前,必须出京西去!

  按理说,宁夏发生叛乱,派朱寅去监军平叛,皇帝肯定要召见一番,以示重视。

  然而,皇帝如今懒得连政府辅臣、六部尚书都极少召见,更何况宁夏巡抚?

  皇帝只给朱寅下了一道上谕,让他尽快平叛,不要多耗军粮军饷。

  朱寅接到新的任命,在翰林院当众叹息道:“吾可离京,吾无畏叛军,生死置之度外。唯可虑者,皇长子殿下也。”

  众翰林官多有不平者,攘臂愤然说道:

  “陛下不纳稚虎之谏言,反要流放稚虎于宁夏,真令朝中忠义之士扼腕叹息!”

  朱寅颇有点“心灰意冷”之色,神情萧疏的对众翰林和庶吉士说道:

  “寅在玉庐(翰林院),与诸位仁兄交好三年,相处十分融洽,寅感念至深。今日一别十分伤感。然君命难违,寅就此拜别,诸君保重啊。”

  “皇长子殿下,就拜托各位和满朝衮衮诸公了。”

  朱寅说完,当着众人的面,再拟一道题本。

  大意是,战场刀枪无眼,自己难保能平安回来。希望离京之前,能再见一次皇长子,以全君臣、师生之义。

  众翰林见到朱寅的题本,都为之感动。

  朱稚虎,真志虑忠纯之臣也!

  朱寅很会结交朋友,加上名气大,又宋江一般舍得花钱,在朝中人缘很好。翰林院各厅的翰林官,以及庶吉馆的庶吉士们,更是和朱寅“情深义厚”。

  如今见到朱寅要离开翰林院,都是依依不舍。

  朱寅在翰林院的昌黎祠,焚香祭祀韩愈,说道:

  “寅入玉庐三年,遥思先生风采,梦寐神往之。我辈翰林,岂独待诏于文苑,亦可赋诗于塞上也。但为国家社稷,文人未尝不可马革裹尸。寅若有回京之日,必祷先生灵前。”

  众翰林、庶吉士闻言,不禁为之泪目。遂一起与朱寅祭祀昌黎,为朱寅祈福。

  接着,众人一起送朱寅离开翰林院,唏嘘不已。

  想不到连中三元的大明神童,居然被迫离开翰林院,去边塞监军平叛。

首节 上一节 336/634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高衙内的恣意人生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