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嫡明

嫡明 第377节

  康乾赶紧摇头:“丁将军此言差矣,这法子万万不行。无论是李铭诚死了,还是善果死了,郑妃和李后都会算到朱家头上,根本躲不过嫌疑。就算李铭诚死在别人手里,郑家也会放出舆论说是朱家所为,朱家也洗不清嫌疑,还是会背黑锅。李太后对娘家极其护短,最喜欢李铭诚。”

  宁采薇想了想,“你们不是也给西北送信了吗?家主肯定有主张。杀人肯定是不行的,那是最下策,这个节骨眼上死人,太后肯定会怀疑朱家,我们现在不能引起锦衣卫细查。”

  “此事,终究是要着落在朝堂上。李铭诚不是有官职么?既然有官职,那就是臣子,就在规则之内。你们找到他的罪证,然后授意合适的朝臣,弹劾李铭诚。”

  “他受到弹劾,身上有了罪名,李太后还好意思再提联姻?她要再提联姻,坚持下懿旨,那就是公然打脸,家主就能抗她的懿旨,满朝大臣也会反对。这种事情,她再蠢也不会做。”

  康乾点头道:“大娘子放心,已经在找李铭诚的罪证了,暂时还没有找到。”

  宁采薇道:“眼下是多事之秋,此事不能闹大,否则会影响很多大事,你们千万不要杀人。锦衣卫虽然不行,但也不完全是摆设。”

  “你回到北京要看住二娘子。如果二娘子要给谁下毒,你们虎牙一定要阻止,不要听她的话胡来。”

  康乾露出一丝诡异的笑容,欲言又止。

  宁采薇蛾眉一皱,“怎么?她已经让你们动手了?”

  “咳咳…”康乾咳嗽一声,有点为难的说道:“二娘子说有一种药,能让人慢慢毒发而死,她要我们想法子,给宫中的太后下毒,保证无人怀疑是中毒,太后一死就不会再下懿旨了。二娘子童言无忌,我等也没有答应。”

  宁采薇毫不奇怪,很是无语的说道:“果然不会安生!你们记住了,她的任何要求,都不用轻易答应。”

  “是!”康乾领命。

  ………

  居延海,黑水城,明军大营。

  古老的废城上空,飘扬这一杆大纛,上面写着:钦赐尚方剑钦差总督五镇军务朱。

  朝廷赐予尚方剑,任命朱寅为五镇总督的诏旨,已经辗转送到了朱寅的手里。

  此时,朱寅已经大破瓦剌和硕特蒙古一万五千骑兵,再次斩获大胜。

  十几天前,朱寅亲率三千六百人赶到鸡鹿寨,救援李如松和秦良玉。

  有了朱寅的牵制,瓦剌大军不能全力攻打鸡鹿寨,李如松和秦良玉获得了喘息的机会。

  第二天下午,戚继光率领一万骑兵,赶到了鸡鹿寨附近。戚继光设计迷惑敌军,做出骑兵奔波远来无力再战的态势,退避数十里修整,吸引瓦剌骑兵夜里冒险主动攻击。

  结果,瓦剌小看明军骑兵,果然追击戚继光,中了明军埋伏,被困在鸡鹿寨之西的傲龙布勒格大峡谷,进退不得。

  不久,明军各部全部赶来参与围堵,瓦剌骑兵陷入绝境。

  瓦剌骑兵决死突围,死的死,降的降,只有一千多骑兵仓惶北逃。

  至此,一万五千南下的瓦剌大军,也烟消云散!

  朱寅出兵不到三个月,连续大破鄂尔多斯部、多罗突蛮部、和硕特部,威震大漠!

  明军继续向西,驻扎在居延海的庆王和啺菖丫欧缟サǎ辖舸┰礁瓯谀舷拢油柿埂�

  朱寅和戚继光率领两万多明军和数千新编的降军,穿越大漠来到居延海。

  终于到了黑水城!

  ps:战争规模最大的是抗倭征日,因为和历史上不同了。后期在日本打,规模有多大?想想都毛骨悚然啊

第239章 天命元年!

  历史上的宁夏之役,至此变得面目全非。

  穿越者的开疆雄心,极大刺激了西北蒙古诸部,导致西北蒙古势力对啺莸闹С指螅斡攵雀睢I踔粱垢愠鲆桓銮焱醭频邸�

  实际上,也算被朱寅逼出来的。

  鄂尔多斯的灭亡和河套的丢失,让西北蒙古诸部意识到,只有团结起来,才能将明军赶出河套、赶出阿拉善,斩断明军收复青塘的手。

  明军几次大胜,反而逼的西海蒙古、鄂尔多斯残部,更加紧密的团结起来。

  朱寅杀到霍去病到达过的居延海时,啺莺颓焱跻丫舷掳巳樟恕;蛐硎乔焱趸褂械闾烀鹇涑嗪屯哓萜锉某鱿郑蘸玫沧×嗣骶繁怯×吮蟮氖奔洹�

  而且情报说,鄂尔多斯残部已经和啺荨⑶焱趸愫希悠鹄从辛酵蛉恕�

  可明军到了居延海,就不能再继续追击了。

  连日在戈壁大漠的苦战,明军士马极其疲惫,已经接近极限。好不容易到了居延海这个水草丰茂的绿洲,必须要修整最少三五日,起码要养养战马的膘。

  再要急行军追击叛军,那也不用打了,明军会累死在沙漠里。

  如今的朱寅,可不是宁夏巡抚了。

  他是赐尚方剑、钦差总督五镇军务!

  明朝赐尚方剑,有先斩后奏、代天子节制一方之权,相当于魏晋南北朝的使持节,高于假节和持节,低于假黄钺。

  朱寅获赐尚方宝剑,理论上可以对五镇将士和所属官吏,五品以下先斩后奏,五品以上停职待参,五镇四十万将士,都在他的辖制之下。授予如此权柄,若是还不能镇压叛乱,那他也完了。

  但实际上,朱寅本官只是正四品佥都御史,并无副都御使和兵部侍郎加衔,其实是没有资格当总督的。

  他这是典型的低配。

  而且圣旨上说的明明白白,他真正能指挥的也不是五镇四十万总兵力,而只是参与平叛的兵马。他这个低配的五镇总督是有水分的。五镇大半的兵权,其实是在西北经略大臣郑洛手里。

  皇帝这么干,当然也有故意压朱寅的意思。

  不过,朱寅也不客气。他一接到圣旨,就签发军令,再抽调各镇精锐,去凉州汇合,抵抗叛军攻占河西。

  一日之内,再抽调延绥镇精兵五千、陕西镇八千、山西镇五千。

  已经抽不出更多的精兵了。

  五镇名册上有四十万大军,但是谁都清楚,那只是用来吃空饷的数目。实际上只有二十几万人,其中精锐最多十万,还要镇守自己的防区,能参战的机动精锐兵力,也就只剩几万人了。

  朱寅这次又抽调一部分,已经是极限。

  如此一来,加上甘肃巡抚叶梦熊的两三万兵马,朱寅指挥的平叛大军,将达到惊人的七万多人!

  而敌军加起来,四万顶天了。优势在我!

  直到此时,朱寅才安心了很多。只要不出大的差错,叛军必败无疑!

  今日已经是五月十九,再休整两日,他就将率军沿着弱水南下,重走之前冠军侯的路线,直入河西走廊!

  可是就在今日,朱寅收到了虎牙特务的一份情报,不是关于军情的,而是关于宁清尘的。

  朱寅看到情报,顿时怒火中烧。

  李太后这个愚昧妇人,居然打清尘的主意!李铭诚算个什么东西,也配和清尘定亲?

  郑贵妃固然阴险,为了自己的儿子不择手段。可李太后更不是东西!

  最了解李太后的不是万历皇帝,而是穿越者朱寅。

  此人是泥瓦匠的女儿,出身很是贫寒,从小就被卖给裕王府当婢女,大字都不识几个。在后宫争宠上她很会精明算计,可是在政治上她又颟顸糊涂。

  对娘家人,她一味护短,大肆赏赐提拔,不惜屡次破坏国法。

  她对小万历的管教,就和管教民间熊孩子一样,态度非常严厉,动辄辱骂、罚跪、威胁,简单粗暴。对待小儿子潞王,却又一味宠溺。

  这也就罢了,更要命的是她有太后的尊荣,却没有太后的德行度量,只会私心自用。

  万历养成吝啬、贪财、自私、冷漠的个性,和她的教育有直接的关系。

  张居正死后,张家被抄家,她不但没有阻止,还默认清算张居正。仅仅是因为张居正新政引起了她娘家人的不满。

  她虽然最后支持皇长子,主要原因是郑贵妃威胁到她的地位,出于制衡郑贵妃而已,同时也看到大势所趋。并非真是皇长子之母和她一样出身宫女,让她心生同情,也不是出于维护祖制。

  但凡她真支持皇长子,王恭妃母子怎么可能在宫中受苦几十年?

  李太后很长寿,比万历也就早死几年,几乎贯穿了整个万历朝。对万历朝的影响极大。整个晚明政治,都有李太后的影子。都说明实亡于万历,李太后也难辞其咎。

  虽然她和万历的关系并不亲密,可她毕竟是皇帝生母,万历对这个母亲向来不敢违拗。

  所以眼下,明着得罪李太后很不明智。张居正都不敢得罪李太后,他怎么能?

  除非不在官场混了。

  而且,太后最喜欢李铭诚。讽刺的是,在她看来,让清尘和李铭诚定亲还是她的好意,是清尘的福气,她并不觉得她是害宁清尘。

  这是个又蠢又坏的女人。

  朱寅愤怒之后冷静下来,立刻做出一个决定。他当即指示虎牙特务,寻找李文全、李铭诚父子的罪证,没有罪证也要巧妙设计,然后让御史弹劾。

  用官场手段和特务手段,搞臭李家父子,同时不让李太后怀疑到自己。

  李家父子名声狼藉,她也就不能再打宁清尘的主意,她还不至于愚蠢到那种地步。

  如此一来,既能化解宁清尘的危机,也能不得罪她。

  朱寅还给宝贝小姨子写了封信,让她暂时忍耐,不要冲动行事,等他和姐姐回来。

  朱寅安排完这一切,心中还是很郁闷。一日为人臣子,就不得不低头啊。

  何时能站在云巅,得到真正的大自由,不再匍匐在权势之下?

  朱寅心事重重的站在断壁残垣之前,看着猎猎招展的明军大旗,目中带着化不开的铅灰色。

  什么钦赐尚方剑,什么五镇总督,都是狗屁!

  老子为了大明,收河套,出贺兰,在戈壁草原打生打死,差点被鞑子干掉了,你们特么的欺负我家人!

  老子立功再大,你们一句话都能夺走,还能让我万劫不复!

  你们等着吧!总有一天让你们好看。

  “制军。”一个声音打断了朱寅的思绪,却是李如松。

  李如松虎头燕颔,虽然整个人瘦了一圈,却仍是不怒自威。

  朱寅指指一边的石墩子,自己率先坐下来。

  李如松也坐下来,堂堂一条大汉,总兵级别的大将,在朱寅这个年仅十五的少年总督面前,居然有些拘谨。

  “制军,叛军已经南下十日,眼下到河西了,估计最多三四天,他们就能兵临凉州城下,整个河西都很空虚,甘凉已不可守。”

  朱寅点点头,“李将军此言,正是我心中所虑。兰州早就空虚,甘肃精兵还没回到河西,叶梦熊以步兵为主,很难赶在叛军之前回防河西了。而西海蒙古酋长真相的大军,也已经进入河西。不仅仅是兰州,甘州、肃州都不可守。”

  “此事,我已经上奏朝廷。朝廷如今也知道,河西暂时会落入叛军之手。”

  朱寅想到这里,心中很是鄙夷。

  明初,肃王本来是封在甘州,作为河西防线的中枢。可是后来,朝廷将肃王南迁到兰州,废弛了河西防线。

  此时的河西,防守如同虚设,有逐渐放弃的趋势。

  朱寅继续说道:“我之前就上书,建议朝廷令肃王迁出兰州,免得落在叛军手里。可是来不及了。朝廷也知道,河西眼下没有精兵,长城又有漏洞,暂时肯定守不住。所以就算河西陷落,朝廷也不会怪罪,尽快收复回来,就是大功告成。”

首节 上一节 377/634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高衙内的恣意人生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