嫡明 第408节
孙羽侯厉声道:“无人指使下官!你有何依据?”
綦才冷笑着反问道:“那你面参戚继光,又有何依据?你是给事中,可以面参大臣,我是御史,也可以面参大臣。皇上圣明,自有公道。”
“若是没有真凭实据就诬告有功凯旋的大将,今后国家有事,谁肯为国效力?所以我要参你丧心病狂、滥用职权!”
“你…”孙羽侯脸色铁青,“强词夺理!不可理喻!”
郝运来立刻声援綦才道:“不可理喻的是你!今日是朔日大朝,一片祥和,只为进宫朝贺,你却无故当廷面参有功之臣,有伤朝廷公理!我也要参你!”
忽然郑氏另一个党羽,监察御史顾际明也出来说道:
“我附议郝御史。也参孙羽侯、黄运泰二人滥用职权,丧心病狂,哗众取宠,罔顾朝廷公理。”
监察御史袁可立也出列道:“下官谁也不参,只为戚少保鸣冤!”他摘下头上的官帽,“戚继光公忠体国,劳苦功高,还未赏功就先被弹劾,公道何在?若戚少保被参,下官只能请辞!”
袁可立不是受到朱寅授意,更不是受到郑国望示意,他是自发挺身而出,为戚继光鸣不平。
“好了!”内阁大臣沈一贯眼见时机成熟,终于开口说话了:“戚继光是国家老将,对朝廷有功的,陛下还是信重的。今日本是朔日大朝,尔等何必多事?”
他一脸严肃的看着孙羽侯,手中象牙笏板轻轻一拍,“孙羽侯,黄运泰,你们确定要用这两道劾状烦扰陛下吗?是坚持弹劾,还是撤回弹劾?眼下还来得及。”
“若是你们坚持弹劾,弹章一送入宫中,那就后果自负了。”
他没有阻止两人弹劾,因为科道言官可以弹劾任何人,他无权阻止,也不能当众阻止。
他只能告诉两人,后果自负!
这四个字的重量,谁都能掂量出来。
孙羽侯和黄运泰顿时神色惨然。
弹劾失败!
虽然他们可以坚持弹劾,可已经没有意义了。他们自己也会被几人弹劾,袁可立还要辞官。
不但最终不能把戚继光如何,他们自己也要倒霉,皇帝也会认为他们弄巧成拙,愚不可及。
为今之计,只能撤回弹劾。撤回弹劾虽然有损颜面,可已经是眼下最好的选择了,总比免官强。
孙羽侯叹息一声,说道:“下官考虑不周,行事操切,请撤回劾状!”
黄运泰也神色苦涩的说道:“下官也撤回劾状。”
郝运来冷笑:“你们就等着被参吧。”
孙羽侯和黄运来面面相觑的四下一看,只见一张张似笑非笑的脸看着自己,无不带着讥讽。
九卿和内阁大臣的目光,都是冷冰冰的。
两人心中一咯噔,顿时如坠冰窖。
自从他们当众说撤回劾状,就已经没有退路了。一股难以遏制的悔意涌上心头,两人脸色一片灰败。
一时间,朝会上安静的有点可怕。
自古弹劾大臣,都是有风险的。不是说你有权风闻奏事,就能毫无代价。有时候,代价会是仕途、官位、名誉,甚至是性命!
两人没想到,会当场出来好几个文臣为戚继光这个身份敏感的武将说话。
孙羽侯、黄运泰霎时间心如死灰。两人知道,他们的仕途已经一片黯淡。
即便有心恋栈不去,也不是他自己能决定的事了。
几个准备当廷面参朱寅的科道言官,此时都是面无表情,再也没有面参之意了。
发生了这件事,今日再要面参朱寅就已经不合时宜,只能回去后写劾状书面弹劾了。
郑国望对几人使个眼色,让他们今日不要在此面参朱寅。
实际上,她和郝运来的弹章已经递到宫里去了,今日计划面参朱寅的人,只是助攻。
朱寅也知道,那几人今日不会当廷面参自己了。真是大出意料啊。
自己也不宜再利用朔日大朝发难反制。但是今天在文华殿,却还有一场戏!
元辅王锡爵说道:“诸位散朝回衙吧,九卿及在京三品以上,并六科十三道,一起去文华殿,参加廷议、廷推!”
众人顿时明白,和这次西北军功升迁有关。
随即,众官一起依次退出午门,出宫回衙。
而有资格参加廷议的官员,则是在内阁大臣的率领下,一起往东进入紫禁城东南的文华殿。
文华殿就在文渊阁边上,与西边的武英殿遥遥相对,乃是太子出阁读书、皇帝筳讲、内阁议政,以及廷推、廷议、廷鞫的地方。
进入文华殿后,内阁大臣首先率领群臣,对着空荡荡的御座行礼。
参加廷推廷议的主要是内阁和九卿,以及三品以上文官。虽然六科十三道的言官也参加,但只是列席和监督,并无表决权和议政权。
朱寅之前是翰林官,还是第一次参加廷推。
殿中已经焚香,一张张书案环绕摆放,大殿四周都是藏书,书香混合着沉香,香气满殿。
晨光斜入文华殿的雕花槛窗,将殿内青砖映得斑驳。金砖地面泛着冷冽的微光。
御座高踞北向,龙纹屏风前悬“允执厥中”匾额,两侧青铜仙鹤香炉吞吐檀烟,氤氲缭绕。
当然,皇帝照例是不出现的。
殿中按品级设红漆木案,铺锦垫。内阁首辅王锡爵与次辅赵志皋分坐御前左右,膝前横置黑漆矮几,几上摊开一叠朱批过的奏本。
西侧是阁臣张位、沈一贯。
香炉边的书案前,两名中书舍人捧砚侍立。
东侧首位端坐着绯袍玉带的吏部尚书孙鑨。
因为今日第一个议题主要是廷推官员,所以按例是吏部尚书主持。
尚书、都御史、大理寺卿、通政使按顺序端坐于殿中两侧,绯袍乌纱随身形微倾,笏板横握,似一列朱色的雁阵。
其次就是侍郎、副都御使、詹事府詹事等正三品大员。
其次又是佥都御史朱寅等人。
殿角铜兽熏炉吐着沉水香,青烟缭绕间,科道官们环坐在后,青袍素带如寒松凝立。
等待众人正襟危坐,吏部尚书孙鑨首先看向王锡爵。
王锡爵点点头,手中象牙笏板做了一个请的动作,“大冢宰请主持吧。”
虽然内阁大臣地位最高,在廷议、廷推中有最权重的发言权,但阁臣并不主持廷推和廷议。
推选官员,由吏部尚书主持。军事和将领推选由兵部尚书主持……事情归哪一卿,就由哪一卿主持。
孙鑨声如洪钟的说道:
“啺菖崖遥钡圪栽剑菹旅煲詹睿煺鞣ァ@堤熳雍楦#坑妹录淠钠蕉ǎ仕嗍崭矗犹自偃氚嫱迹羰追铩W蛉眨严追谖缑牛娼萏斓靥恚俟偕媳沓亍!�
说完了这段开场白,孙鑨端起茶杯清清嗓子,继续说道:
“吏部记功,兵部点验,都已具奏上闻。按照国朝体例,文臣钦差军务,因功升迁,自然皇恩浩荡,赏罚分明。”
“眼下兵部右侍郎空缺,奉旨朱寅叙功拟升补右侍郎、加太子太保衔。”
其实大家都知道,兵部右侍郎本来是不缺的,但皇帝不想封爵,为了用兵部右侍郎打发朱寅,就将原来的兵部右侍郎李祯外放为两广总督,空出位置。
今日说是廷推兵部右侍郎,其实就是走个形式,因为候选人就是朱寅一个人,连陪选的人都没有。
孙鑨手尺笏板,对着乾清宫的方向一揖,“奉旨廷推,诸位这就表决吧。”
只要阁臣、九卿一表决,大半通过,任命就立刻生效,朱寅便是实打实的兵部右侍郎,太子太保。以朱寅在九卿中的印象,肯定会高票通过。
吏部尚书一边说话,中书舍人一边提笔疾书,墨点飞溅纸页。
然而就在此时,殿角的科道官中,忽人一人跨步出列,玉环轻响的说道:“下官吏科给事中耿随龙,请暂停廷推!”
顷刻满殿死寂,只见殿中烟雾氤氲,唯闻窗外雀鸣啁啾。
“为何?”孙鑨老眼一眯,大冢宰的气场扑面而来。
众人也一起看向吏科给事中耿随龙。
廷议和廷推,副都御史以下的科道言官,的确没有表决权、议政权。但是他们有监察权,随时可以提出异议。
而当他们提出异议,哪怕是首辅大臣,也不能阻止。
朱寅心中冷笑不已。好嘛,大朝上没有跳出来,现在廷推上终于跳出来了。
却听耿随龙有礼有节的侃侃说道:
“下官听闻,朝中有御史已经弹劾佥都御史朱寅,陛下朱批曰:发回廷议!”
“既然陛下有了旨意,廷议劾状,那么下官以为,应该先廷议弹章,再进行廷推。”
“若是廷议朱寅无罪,弹章无效,再推选为兵部侍郎不迟。否则,若是先推选其为兵部右侍郎,接下来又廷议其有罪,那么这兵部侍郎任命又要撤销,岂不犹如儿戏?”
“是以下官斗胆以为,应该先遵圣旨,廷议劾状,定谳无罪之后,再行廷推,似更妥当。”
耿随龙说完,余音袅袅回荡在大殿中。整个会场忽然落针可闻般寂静。
殿外秋风卷过庑廊,吹动廊下铜铃,声音清冷如冰。
朱寅不着痕迹的扫了一眼耿随龙,少年的目光淡如白云!
PS:今天就到这了。蟹蟹,晚安。我是第一次写官场斗争,不足之处,还请见谅。
第260章 诰命下!
朱寅根本没有把这个侃侃而谈的吏科给事中放在眼里。
但不代表他不讨厌此人。
朱寅并非讨厌对方提出这个建议,他没有这么狭隘。他是讨厌此人提出建议的动机。
如果此人是为了公心,朱寅觉得他只是在履行职责才提出自己的意见,值得肯定。
可是这个耿随龙,暗中却是郑氏外戚的党羽,他是在郑国望的授意下,出于党争和私心,提出这个建议。
这才是最讨厌的地方。
其心可诛!
科道言官一直是政客们争权夺利、党同伐异的利器。尤其是张居正死后,万历消极怠政,国本之争愈演愈烈,科道言官就更是沦为党争的工具。
国家监察大权,快要这些言官们玩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