嫡明 第430节
朱寅当然发自肺腑的为周咏点赞,此公的确目光如炬。
但是朱寅很清楚,努尔哈赤早就贿赂了不少大臣,甚至孝敬皇帝和郑氏外戚,每年都要花钱打点。
他的钱可不是白花的,为他说话的朝臣,绝不是一个两个。
周咏势单力孤,努尔哈赤又很恭顺,他仅凭轻飘飘的“鹰视狼顾”四字,如同莫须有一般,怎么能扳倒努尔哈赤?
皇帝又不相信他。
朱寅肯定,周咏奏本一上,立刻就会有人弹劾他“欲加之罪、危言耸听”,或者“寻衅构陷、轻启边事”等等。
朱寅皱眉道:“周咏也是糊涂,上奏也不挑个好时候。如今日本十几万大军就在朝鲜,对大明虎视眈眈,女真诸部安抚都来不及,还能再生事端?”
“就算要对付女真,也要先解决朝鲜的日军。”
康熙道:“主公有所不知,情报说周咏生了重病,时日无多,这才在此时上奏,他应该是担心自己没有上书的机会了。”
朱寅想了想,“我会上奏朝廷,为努尔哈赤辩护。郑家收了努尔哈赤的孝敬,估计也会为他说话。”
康熙笑道:“如此一来,主公就做个顺水人情给努尔哈赤。”
顺水人情这句话说的好。因为无论朱寅有没有上奏为努尔哈赤辩护,皇帝也不会采纳周咏的话,对努尔哈赤动手。
可朱寅必须要有这个态度。这个态度不是做给皇帝和郑氏看,是做给努尔哈赤看。他此时需要努尔哈赤对大明的恭顺忠诚,即便是虚假的暂时的恭顺忠诚。
在日本占据朝鲜,倭寇大军虎视眈眈的情况下,辽东一定要稳住!不能乱!
他必须要让野猪皮哥哥知道,小老虎弟弟、我喜欢贝勒,是站在建州女真、站在野猪皮哥哥一边的,是建州女真和野猪皮哥哥在朝中的靠山,是义薄云天的好兄弟。
只有这样,他才能最大限度的利用野猪皮、PUA野猪皮,卖了野猪皮还让野猪皮帮自己数钱!
朱寅看了一会儿邸报,发现周咏的话说的十分露骨,让朝廷剿灭努尔哈赤。
显然,周咏的目的是提醒朝廷,有当头棒喝之意。
朱寅摇摇头,吩咐道:“去找二娘子,请她拿点药,秘密派人给周咏送去,尽量别让周咏死了。不要说是我们送的药,保密。”
“是!”康熙领命,立刻去找宁清尘。
朱寅又练了一会儿箭,就回到书房写奏疏。
“臣兵部右侍郎朱寅谨奏:为劾周咏妄言建州部努尔哈赤事,周咏以莫须有之事,臆测国家亲藩之臣,欲以三字污白,无由构陷…伏乞陛下下旨训斥,以安羁縻之心,行王化之事…谨具奏闻,伏侯敕旨。”
写完这份替努尔哈赤辩护的奏疏,朱寅立刻贴黄,然后亲自送到通政司衙门。
到了下午,朱寅换了一身吉服,又带上礼部请柬,挂上牙牌,去武英殿参加庆功宴。
一到午门,很多前来参加庆功宴的官员,立刻刷的一声,不约而同的看向朱寅!
PS:今天的宁家秘事,肯定很多书友不喜欢看,认为和主线无关,但我想交代这些很久了。宁家姐妹的性格都是有点另类的,她们的成长环境和内心世界缺乏深入的探索,今天也算完成了这个任务。蟹蟹,晚安!
第276章 “给我跪下!”
朱寅可谓是如今的国朝明星,只要他一出现,立刻就会成为众人的焦点。更何况,今日庆功宴朱寅也是主角。
但朱寅在大场面上久经历练,众目睽睽之下仍然淡定自若、旁若无人。
“少司马!”
“朱宫保!”
“稚虎兄!”
“制军相公!”
很多官员都纷纷给好人缘的朱寅主动打招呼,称呼却各有不同。
文官多称呼他为少司马,武将多称呼他为宫保(太子太保),朱国祯等同年称他为稚虎兄,熊廷弼、曹文诏、李如柏等武将,还是习惯性的称呼他为制军相公。
仅仅是这不同的称呼,就知道朱寅交游广阔。
朱寅也满面春风的和众人打着招呼,拱手行礼。就是暗中不对付的政敌,朱寅也笑脸相迎,一脸毫无芥蒂的样子。
看到一张张或熟悉或亲切的脸,朱寅心中很是踏实。
就这些文臣之中,朱党干将就有数十人之多!别说还有熊廷弼、曹文诏、毛文龙、秦良玉等心腹武将了。
“大将军。”朱寅走到右廊五军都督府的朝房,对着戚继光行礼道:“回京后没有再见大将军,大将军可好?”
戚继光已经做到武将极品,当然可称其为大将军。
身穿一品公服的戚继光淡淡叉手回礼道:“老将只是武臣,不敢当制军相公的礼。”
朱寅在众人的瞩目下说道:“大将军折煞晚生了,大将军劳苦功高,这次西北之战,大小十几战,多亏大将军排兵布阵、指挥若定,大将军不愧是祖宗朝二百年来第一名将。”
戚继光神色平静的说:“制军相公如此谬赞,莫非要愧杀老将么?祖宗朝,二百年来名将如云,老将何德何能?此战大胜,只是赖天子洪福,将士用命,制军运筹帷幕耳。至于老将微末之功,实不足为道也。”
朱寅不咸不淡的点点头,眼底却藏着只有戚继光才能看懂的亲近。
在众人看来,朱寅因为和戚继光搭档在西北打了小半年的仗,所以比较熟悉,但两人关系又一般,相互比较生分,也就是同僚而已。
否则,两人不会如此客套。
极少有人知道,两人亲如父子。
朱寅寒暄完了,五凤楼上鼓乐一响,众人立刻鱼贯进入午门,过了金水桥桥后,又往西来到武英殿前。
丹陛两侧的铜鹤香炉吐出袅袅青烟,武英殿宫门次第开启。
肃穆典雅的韶乐声中,身穿公服或吉服的文武百官,以及外藩使臣,在广场上分列两班,腰间玉牌映着午后的秋阳,灿灿生辉。
然而武英殿不是三大殿之一的中极殿,广场比较狭小。虽然只是有功之人、五品以上官员以及言官参加,可还有外藩使臣,加起来也有七八百人,站在这里很有些拥挤。
群臣按照品级站立。朱寅的最高官衔是从一品的宫保(太子太保),按道理可以站在从一品的队列。可他该低调时一定低调,选择了正三品的行列。
朱寅心中更是腹诽万历。本该在中极殿举行的庆功宴,你却因为私心安排在武英殿这种偏殿。
就算为了向外藩炫耀武功,也应该安排在宏伟恢弘的中极殿吧?
群臣队伍中,一个诰命夫人尤其引人注目。这女子身穿四品诰命的命服,身材颀长健美,正是秦良玉。
“女子竟然还参加庆功宴…”很多卫道士般的大臣,见状不禁皱眉、摇头,甚至还有人横眉冷对。
秦良玉还是第一次进入紫禁城,不由有点紧张。她在战场上面对敌军丝毫不惧,敢身先士卒的披甲冲杀。可是此时面对满朝大臣,忍不住两腿有点发软,如芒在背。
秦良玉身为女子,又没有官职,本来是没有资格来参加庆功宴的。可朱寅向礼部力请,加上她是土司夫人,又的确立有军功,这才破格参加庆功宴。
朱寅观察何等敏锐?他立刻发现了秦良玉的紧张。
也是,如今男尊女卑,男权强大无比,秦良玉即便是女中豪杰,巾帼英雄,到了这种场合也不可能淡定。
朱寅走出自己的队列,来到秦良玉身边笑道:
“秦将军代表西南诸司参加西北平叛,今日这朝廷庆功大宴,就请代表西南诸司,多喝几杯御酒。”
秦良玉心中一松,拱手道:“制军相公有言,妾身敢不从命。”
面对朱寅温和亲切的眼神,她面对朝臣的紧张顿时一扫而空。
众人眼见朱寅主动和秦良玉示好,替她解围,又听到“代表西南诸司”这句话,这才表面上收起对秦良玉的轻视。
使臣队伍中的努尔哈赤,见到朱寅的身影感到分为亲切。
小老虎弟弟真是很有面子啊,自己在朝中有这样的靠山,不知道省了多少心思。
朱寅刚回到队列,就听到“啪啪啪”三声静鞭声。
七八百参宴者立刻噤如寒蝉。就是外藩使臣,也知道静鞭一响,不可喧哗。
几乎同时,东边文渊阁方向,四位阁老和几个司礼监大珰,个个冠带辉煌,联袂来到武英殿。
内阁和司礼监大佬们从队伍边走过,昂然直入丹墀之下,然后阁臣在左,内相在右,肃然而立。
然后,一起看向三大殿的方向。
随着三声静鞭炸响,一辆象辂缓缓自谨身殿方向迤逦而来,十八名锦衣卫力士、十八名内侍打着仪仗,前后簇拥。
行走在象辂两边的,居然是乾清宫的御前管事太监,高寀!
群臣的眼睛刷的一起看去,目中都满是好奇。
这象辂中乘坐的人,到底是皇长子还是皇三子?按礼制皇子乘象辂,两位皇子应该各自乘象辂前来。
可是听闻陛下薄待皇长子,诸般用度、礼仪皆不齐备,以至于皇长子没有象辂仪仗,甚至连步辇都没有。
那么这象辂,肯定是皇三子朱常洵所有。
群臣正猜测之间,前导宦官高声唱道:
“皇三子殿下到!百官退避道左——礼迎!”
群臣面面相觑,随即立刻大跨步退避道左,青石御道两边上顿时响起细密的环佩叮当声。
内阁大臣和司礼监内相们都是神色漠然。一起看向越来越近的象辂仪仗。
祥和的乐声之中,象辂缓缓停下。两个内侍一起趋近上前,掀开流苏帘子,弯腰说道:“小爷,到了。”
高寀笑呵呵的上前,伸出手去,“小爷慢点,到武英殿了。大臣们都等着呢。”
小爷?!群臣听到这声称呼,大多数人都是眉头一皱,甚至面带怒容。
试探!这是皇帝和郑氏故意如此,试探朝臣的底线,耍弄这种上不得台面的小把戏,为皇三子营造舆论!
小爷,那是宫中对太子的俗称。虽然典律没有规定小爷称太子,可宫里两百多年的习惯,小爷就是太子才有的俗称。
其他皇子不能用,一般只能称为殿下,或者幼海。
就是暗中勉强答应皇帝、不排斥立皇三子为储君的首辅王锡爵,此时也有点恼火。
陛下糊涂啊,让自己难做。自己不出言纠正,显然不行。可要是出面纠正,陛下一定会认为自己站队皇长子。失去陛下信任,他想做的事情就难做了。
很多人都不由自主的看向朱寅这个皇长子老师,却见朱寅已经一脸怒容。朱寅是皇长子的老师,就是皇长子的尊长,他是最应该出面的。
沈一贯更是给了朱寅一个鼓励的眼风。
此时此刻,只见一个带着六合一统帽、身穿曳撒的男童,有点猴急的下了象辂。
正是当今陛下的爱子,皇三子,朱常洵!
朱常洵也算聪明伶俐,可他一出生就受到皇帝的宠溺,在宫中娇贵无比,要星星不给月亮,早就被惯的失去了敬畏之心。
只见他下了辂车,小脸上就带着不耐烦和轻慢之色,目光还肆无忌惮的在群臣脸上扫来扫去,喊道:
“我舅舅呢?怎么没有看到我舅舅?”
他三个舅舅,郑国祥,郑国泰,郑国望,都因为指使他人弹劾朱寅之事,被下旨训斥,没有参加这次庆功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