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嫡明

嫡明 第573节

  “末将渭河水师游击杨魁…”

  徐贵满面春风的笑道:“三位将军来的好快,兵贵神速,简直是神兵天降,十万囬寇弹指间灰飞烟灭啊。俺必然为你们表功请赏。”

  十万囬寇?是不是太多了?三个明将面面相觑,一时不知道怎么回话。

  巡抚梅友松则是直接问道:“三位将军何来之速?”

  李夏忠俯首道:“回巡抚相公的话,今日午后接到相公、徐公公、秦王殿下联合签发的军令,这才知道西安囬部要造反作乱,情知十万火急,立刻领命而来,不敢稍有怠慢。”

  贺世贤和杨魁的回答也一模一样。

  三人说完一起呈上军令。

  梅友松和徐贵收回调令,虽然都是面色如常,心中却有点毛骨悚然之感。

  看笔迹和印信关防,分明就是了。但肯定又不是!

  两人此时哪里还不知道其中大有蹊跷?

  可二人没有立刻质疑,只是沉吟不语。

  却听徐贵说道:“不错,俺和秦王、巡抚相公提前探知囬部要造反,这才联合下文调兵。若非我们及时察觉有变,加上你们及时奉命赶到,后果不堪设想啊。”

  “梅中丞,你说是也不是?”

  梅友松眉头紧蹙,拈着胡须神色纠结,终于还是点头道:“亏得预先洞察囬部反叛,提前下令调兵,否则关中不保,西北大乱啊。”

  徐贵叹息一声,忽然拭泪道:“可叹因为城中兵少,囬部人多势大,为了稳住囬部,施展缓兵之计,秦王殿下高风亮节,故意留在王府吸引叛军注意,不惜让叛军先攻打秦王府,舍王府保全城,舍王府保关中啊!”

  “如今,虽然叛军主力被灭,可王爷生死不知。想到王爷他老人家有可能遭遇不测,俺这做臣子的就肝肠寸断呐。王爷!老奴来迟了…嗬嗬…”

  徐贵真的哭起来了,好像哭的十分伤心。他指着化为灰烬的秦王府,“吾心亦如焚!吾心亦如焚!”

  言毕满面悲切,忽然身子一晃,缓缓栽下马背!

  “义父!”两个小宦官一起抢上,接住了倒下马背的徐贵,一边掐着人中一边扬着公鸭嗓子哭嚎道:“义父啊,秦王爷忠义无双,吉人自有天相,义父不要伤心。”

  梅友松:“……”

  陈效:“……”

  李夏忠等三个将领面面相觑,心中一起嘀咕:“秦王原来这么英雄忠义?之前错怪他了?”

  好一会儿,徐贵才悠悠“醒转”,他颤巍巍的站起来,看着李夏忠等人说道:“诸位将军听令,替秦王殿下…杀尽城中叛贼!既敢造反,合该族矣!”

  “得令!”李夏忠等人雷鸣般的领命。

  巡抚和巡按张张嘴,到嘴边的话又咽了回去,只能叹息一声。

  西安囬部的命运,就此决定了。

  这是一个血腥的夜晚!

  ………

  却说少年马守应率领几百囬部骑兵,点着火把出城往北追击秦王,追出石板路之后,果然发现了车辙痕迹。

  他追到龙王庙,发现了很多尸体,看样子竟然有兄弟追到了秦王,可惜人少,反而被秦王的护卫杀光了。

  秦王府也死了不少人,王妃都死了,可是其中没有秦王。

  秦王还是跑了。

  “追!”马守应一扬马鞭。

  可是几百匹马踏在仅有一丈多宽的土路上,顿时将车辙痕迹踏平。几百骑兵经过之后,原本的车辙印也看不到了,只有凌乱的马蹄印,等于是马蹄印覆盖了车辙痕迹。

  马守印怎么也想不到,他率领骑兵追击也是被人策划好的一环。

  就算他没有主动提出率骑兵往北追击秦王,那个忠于回部白大掌教的力必失,也会诱导其他人聚集骑兵追击。

  结果还是一样的。

  马守应沿着马蹄印,居然一直追到一处偏僻的、很少再用的码头。

  码头附近显然经过处理,车辙痕迹没有了。可是马守应还是肯定,秦王水遁了。自己不可能再追得上了。

  可恶!可恶!

  马守应只能率领几百骑兵掉头返回。如此一来,土路又被马蹄践踏一遍,车辙印更是难以辨认,完全破坏了。

  马守应再次来到龙王庙附近,准备继续南下之时,忽然看到西边数里之外的官道上,马蹄如雷,火把如河。

  看样子,有大队精锐骑兵南下西安。

  “不好!”马守应脸色一变,“一定是明军精锐大军到了,来的好快!额们输了!”

  一个骑兵说道:“小坊主,不能拼一次?”

  “拼个屁!那是找死!这肯定是骠骑营!”马守应恶狠狠的瞪着不远处的明军骑兵,清稚的脸在火把照耀下犹如一匹小狼,“快走!”

  另一个人道:“不管大坊主和大掌教他们了?”

  马守应双拳紧握,咬牙切齿的说道:“怎么管?就凭我们几百骑兵?来不及了!快走!就算额达(爹)在此,也会让额逃命!额逃了,达才最高兴!”

  “跟额走!继续往北!离开关中!”

  马守应虽然只是个十三四岁的少年,可为人十分果断,当即率领几百骑兵,趁着夜色急急往北逃遁。

  ……

  第二天早上,西安城彻底恢复了秩序。

  可是很多人仍然不敢出门,恐怖的气氛萦绕在汉唐故都的上空,阴云密布。

  因为昨夜死了很多人,很多很多。

  不仅是城外,还有城内的七寺十三坊。造反者及其家属,一夜之间就没了。

  听说官军往城外运尸,忙了半夜。

  官府贴了告示,说这就是造反的下场。

  还听说,秦王一家都被造反的囬部乱民杀了,那个惨呐。整个秦王府,几乎没有活口。就是王府兽园的野兽,都被杀死。

  下午的时候,终于有人找到了秦王的尸体。

  是在龙王庙附近的一个树林里。

  官府没有查到秦王府金银的下落,说是被一股乱民带走了。那股乱民往北逃了。官府还在追,可能不能追到北逃的那股弑王夺财的乱民,谁也不知道。

  这些奏章都说什么幸赖天子鸿福、将士用命,取得西安大捷,斩杀叛军五万,也都说秦王主动杀贼力战而死,足可为宗室表率,不愧为天下藩王之首。

  至于秦王府的金银,几人也都奏明,说秦王府余财不多,可见秦藩体恤民间疾苦,对渔利敛财并不上心,也足可为宗室表率。

  几人表示,建议朝廷和皇上下诏褒奖秦王,希望给与“贤、献、靖”之类的美谥。

  再三权衡商议之后,几人也只能捏着鼻子这么写,至于朝廷怎么处置,他们就只能听天由命了。

  ………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就在宁采薇策划西安之变时,远在朝鲜的经略使朱寅,也终于完成了义州大合围!

  在朔州之战结束后第三天,十多万明、朝联军,以义州为中心,在两百里多里方圆的地域上,将日军前路军的主力六万人,牢牢围困!

  六万日军前路军,被彻底切断和后路大军的联系,已成孤军,插翅难飞!

  注:关中剧情结束,接下来就是朝鲜剧情了。蟹蟹,求月票!

关于明朝内臣体系的简要说明

  各位家人,今天猎猎(或者戈戈)简单说下明朝的内臣体系,因为我觉得有必要谈谈。这是以前写的草稿,只是今天才发表。

  言归正传。

  所谓明朝的宦官集团,这种表述不太规范。最正确的表述应该是:内臣体系。

  因为明朝的宦官集团和历朝历代都不一样,它其实是明朝官僚体系三轨制中的一驾马车,还是最强势的那一驾。不仅仅只是“宦官集团”,它更是一整套的、延续两百多年的、从中央到地方的庞大官僚体系。

  和历代宦官政治相比,明朝宦官政治明显不同,有以下五大特点:

  ①中央制度层面分享相权,参与最高决策权。这是有制度保障的相权,不是历代那种强势权宦的个人意志体现,而是制度下的集体意志体现。这个制度的工具,就是司礼监。

  所以司礼监的掌印、秉笔太监,被尊为“内相”。制度上的太监为相,明朝独有。

  司礼监代替皇帝的“批红”大权,从宣德朝开始,到正统初形成“条旨批红”的制度,再到成化初制定《司礼监掌批条例》规范强化,最后到南明孙可望、李定国时期彻底失权,总共持续了220年之久。

  批红权就是批示权,因为用朱砂红笔来写,才叫批红。

  所以在明朝,从宣德帝开始,其实不能说“宦官干政”,因为制度保障了宦官有权参与政治,既然有合法参政权,谈何“干政”之说?

  这么看,明太祖所谓“宦官不得干政”的祖训就是个屁,后世之君没人当回事。

  批红权在法理上是最高决策权。内阁的票拟意见,批红可以驳回,但内阁的票拟又极其重要,内阁理论上也有封驳批红、要求重新批示,所以批红权和票拟权往往斗争。

  因为票拟用墨,所以司礼监和内阁的权力之争,又叫“朱墨之争”。

  可惜的是,大多数时间都是司礼监占了上风,强势的内相层出不穷。除了少数情况,内阁基本上都被司礼监压制,很多阁臣必须靠太监才能上位,仰仗太监才能执政。

  好在,司礼监太监的执政水平,往往并不比文臣差,他们是在万千宦官之中,历尽残酷斗争脱颖而出的人,大多不是无能之辈,也才保证了最高权力的正常运转。

  司礼监批红处是在乾清宫西庑的懋勤殿,和内阁所在的文渊阁距离不到一里,这两个地方合起来,才算是明朝的三省、枢密院、政事堂。

  因为相权被一分为二,内阁权力大大缩小,所以内阁大臣才不算真正的宰相。可见明王朝的政治制衡主义已入极端,虽然保障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却也严重弱化了责任内阁的色彩和效率。

  结果就是皇帝放心了,国家政治也因此病入膏肓。而太监们,却分享到了法理上的相权。

  …

  ②拥有掌管军、警、宪、特的大权。

  无论是京营禁军、东西厂、锦衣卫、五城兵马司、九边镇军、各地驻军,这些军警宪特部门,都受到太监的控制。制度上有总督京营戎政太监、坐营太监、掌营太监、监军太监、御马监提督太监、提督东厂等等。

  他们对军事和特务政治的参与广度、深度、密度、长度,远胜汉唐,而且有严密的制度保障,不是强势权宦的个体行为。

  明朝的军警宪特等暴力机器,话语权上是有一个权力排序的,基本上就是:内臣体系>文臣体系>武臣体系。这很讽刺。作为军事单位,武将的话语权居然最低。

  历朝历代属实独一份,和唐代的宦官掌禁军、监军不同。这是它的第二大特点。

  …

  ③地方政务的监察权、决策权。

  明朝的宦官,很大一个特点就是在地方上有广泛的监察权甚至决策权。比如遍布全国的镇守太监,权限和御史一样,直接监察地方政务,干涉地方官员的行政。

首节 上一节 573/634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高衙内的恣意人生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