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从雪山开始崛起 第195节
最令人称奇的是渠上架设的木质水车,足有三层楼高,齿轮传动将渠水提升到高处,再通过纵横交错的水沟输送到远处的梯田。
“这...这水车竟是自动运转的?“
陈诚的秘书瞪大了眼睛。
他们分明看见水车轱辘在无人操作的情况下匀速旋转,渠边也看不见任何畜力或人力的痕迹。
就在陈城等人好奇观望着水渠的时候,迎面走来一队民兵。
民兵看到陈城等人吃惊的样子似乎早已习以为常,走近之后,主动自豪地解释起来。
“这是我们赵首长设计的'流水动力机',利用渠水落差带动齿轮组,这样就将将渠水引流到远处!”
“以前远离水源的土地因为浇水不够,导致参量不高,现在几十里开外的旱地都能浇上水,今年咱们粮食又要翻番咯!!“
说完,民兵巡逻队就径直离开,留下发呆的陈城几人。
“老板,你快看,那边水渠好像还设置了闸门!!”
秘书指着水渠上游的地方。
陈诚顺着秘书手指的地方望去,果然看到了一道闸门。
只见几个包着铁皮的木制闸板通过滑轮组联动,只需一个壮劳力就能轻松调控各支渠的水量。
渠岸两侧还栽种着成排的桑树,既固土防塌,又能养蚕缫丝。
“这水渠系统估计是目前国内最先进的系统了。”
陈诚一边感慨,一边蹲下身,青石接缝处竟严丝合缝到插不进一张薄纸。
这般工艺水准,莫说是战时根据地,就是南京城里的市政工程也未必能达到。
“老板,或许这石门镇就修了这一条水渠,相当于是面子工程,或许其他地方就没有。”
秘书见陈诚十分郁闷的样子,赶紧宽慰一波。
“或许吧...”陈诚有些苦涩点点头。
一行人继续往根据地深处走去,很快他们就发现刚刚的想法多么的错误。
几乎每间隔一段距离,就会有一道专门用于灌溉的水渠。
甚至还开始出现了工厂!
印刷厂...面粉厂...造纸厂...化肥厂等等,虽然这些厂规模都不大,但几乎村村都有一个工厂!
“这石门镇根据地不光是农业发达,就连工业也很发达!”
“这还是属于石门镇根据地的边缘区域,其核心区域又将是什么样的恐怖存在!”
陈诚一行人不断深入根据地,在发现根据地的老百姓很热情之后,他们更是跟老百姓们闲聊起来。
本来是想着从老百姓口中套出一些关于130团和赵为国相关的情报。
结果老百姓虽然热情,话也很多,但口风却很严,可以谈天说地,可以讨论现在国家局势...
可一旦提到赵为国、130团这些关键问题,老百姓会立马警惕起来,甚至开始反向套话。
陈诚的一名便衣保镖就差点暴露,好在陈城带着众人赶紧离开,这才避免被暴露。
不过自从这次之后,陈诚等人就感觉自己被盯上了,走到哪里都像是有一双眼睛盯着他们。
“老板,这赵为国以及130团在根据地内很受当地老百姓拥戴啊!”
秘书感叹道。
“如果有一个人能够把整个中国都治理得像石门镇这样,我也拥戴他!”
陈诚直接开口道:“无论如何,这个赵为国一定要拉拢过来!”
“有了赵为国的加入,将会彻底改变咱们国府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形象!”
“从而改变国府如此被动的局面。”
身为国府军事委员会参谋部总长,陈诚对于国府如今面临的局面那是再清楚不过了。
用四个字来形容就是——渐失民心!
原因也很简单,国府上到蒋光头下到各级官员、军官,大部分都只是为自己!
真正为百姓谋划的不是没有,而是少得可怜!
赵为国却是能带着整个130团为整个根据地百姓着想,光是这一点就不是国府那些官员能够比拟的。
之后陈城还坐到了根据地内运行的公交车,一行人顺利来到了石门镇。
并且被直接拉到了石门镇工业园区内.....
第347章 傻眼!欢迎光临石门国际饭店!(求订阅!!)
“陈老板,这就是我们石门镇工业园区了!”
负责接待陈诚一行人的工业园区工作人员指着工业园区入口,自豪开口道。
“不知道你们想做什么类别的生意呢?不是我吹牛,外面有的生意咱们这里可以做,外面没有的生意,我们也可以做!”
“暂时还没有想好,我...我们可以先参观一下么?”
陈诚连忙开口问道。
“当然没有问题,我就是来带你们参观的,到时候你们若是对哪家工厂感兴趣,我可以安排你们直接和那家工厂负责人商谈生意细节!”
“而且我们是不会收取你们任何费用的。”
园区工业人员笑着道。
“多谢!”
对于石门镇根据地官方人员的服务态度,陈诚深有感触。
在国统区,即便是芝麻大点的政府官员,那都是官老爷态度,每一个环节都是吃拿卡要。
若不用金钱开道,根本办不成事。
但是在石门镇根据地内,官方人员不光不会吃拿卡要,而且服务态度极好。
难怪那么多商人愿意来石门镇根据地做生意。
当陈诚一行人踏入石门镇工业园区时,眼前的景象让他们彻底震撼了。
这哪里是一个偏远山区的根据地?
分明是一座超越时代的工业新城!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座整齐排列的砖混结构厂房,屋顶铺设着防水沥青瓦,烟囱高耸不断向外冒黑烟。
厂区道路全部用水泥硬化,两侧还安装了电灯,显然夜间也能正常生产。
“这……这路是洋灰铺的?”
秘书蹲下身,用手指敲了敲地面,难以置信。
要知道,即便是南京的主干道,也大多是碎石土路,雨天泥泞不堪。
而在这里,宽阔平整的水泥路四通八达,道路上做了各种标识。
“那是...红绿灯!”
“他们居然都有红绿灯了!”
陈诚、秘书再次瞪大眼睛,要知道这可是像上海、南京等国内大城市才有的啊!
而且似乎这里红绿灯比上海、南京的红绿灯更加的先进!
远处传来“轰隆轰隆”的机械运转声,陈诚循声望去,只见声音来源是一座标着“红星机械厂”的厂房。
大门敞开,里面赫然是几台正在运转的机床。
工人们穿着统一的蓝色工装,熟练地操作着机器,金属零件在切削中迸发出火花。
“那些机床……是自制的?”陈诚眯起眼睛,发现这些机床并非进口货,而是用钢铁焊接而成,结构简单却极为实用。
更令人惊讶的是,厂房角落里堆放着大量标准化零件,显然这里已经实现了流水线生产。
“这些机床的确是咱们根据地自制的!当然了我们也是有更精准的母机床的。”
园区工作人员骄傲地解释道,“我们现在有自己的工程师,工程师们带着技术员改良了洋人的图纸,用本地钢铁就能造,精度虽然比不上进口的,但维修方便,产量还高!”
继续往前走,他们来到了“红星化肥厂”。
厂区内矗立着几座高大的钢制反应釜,管道纵横交错,工人正往里面添加原料。
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氨水味,但并不刺鼻。
“这是……合成氨?”
陈诚曾在德国考察过工业,一眼认出这是生产化肥的关键设备。
可即便是在1937年的中国,能自主生产合成氨的工厂也屈指可数,大多依赖进口。
而在这里,根据地居然自己搞出来了!
“没错!”化肥厂的负责人笑着迎上来,“咱们用本地煤炭做原料,年产氮肥上千吨,除了满足根据地自身的化肥需求外,还能对外出售。”
“现在咱们的化肥可抢手得很,陈老板要是有兴趣可以进货去卖!”
“咱们化肥厂正在对外招销售代理。”
“我再考虑考虑。”
更让陈诚震惊的是,工业园区内竟然还有一座小型发电厂!
高大的锅炉和蒸汽轮机轰鸣运转,电线如蛛网般延伸出去,为整个厂区乃至部分居民区供电。
要知道即便是在现在的大城市,电力供应也极不稳定,农村更是几乎无电可用。
“这……这简直比上海的一些工厂还先进!”秘书喃喃自语。
陈诚沉默良久,终于长叹一声:“我们国府这些年,到底在干什么?”
参观完工业园区后,园区工作人员热情地引领陈诚一行人前往石门镇最好的酒店下榻。
“陈老板,咱们先去酒店安顿下来,您休息好了,明天再继续考察也不迟。”
陈诚点点头,心中却对石门镇的住宿条件不抱太大期望。毕竟这里地处偏远,即便工业发展得不错,但生活设施想必简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