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从雪山开始崛起 第259节
等警卫员离开后,作战室里顿时忙碌起来。
参谋们迅速将晋中战役的相关资料铺满了整张会议桌。
“老向,你负责整理阳泉攻坚战的材料。“何荣光快速分配任务,“小李,你负责黑石岭阻击战。小王,重点研究他们的步坦协同战术...“
向阳推了推眼镜,若有所思:“老何,我觉得130团最大的特点不是装备优势,而是他们的作战思维完全不同。“
“说得对!“何荣光眼睛一亮,“你看他们的每次行动,航空队、装甲部队、炮兵配合得天衣无缝。”
“这种多兵种协同作战的理念,值得我们全军学习。“
年轻参谋小李插话道:“还有他们的情报工作!每次都能精准掌握日军动向,简直神了!“
“这个要重点记录。“何荣光在笔记本上重重划了几笔,“对了,把他们的快速反应机制也单独列出来。”
“从接到情报到出击,他们的反应速度比日军快了至少三倍!“
作战室里热火朝天,参谋们越分析越兴奋。
有人搬来了黑板,开始绘制130团的战术流程图;有人翻出旧战报,对比传统作战方式的差异。
“大家注意!“何荣光突然提高声音,“我们不仅要总结他们的战术,更要提炼出适合全军推广的经验。”
“记住,很多部队没有130团那样的装备条件。“
向阳若有所思:“我建议分两部分:一是通用战术原则,任何部队都能用;二是未来发展方向,供有条件部队参考。“
“好主意!“何荣光立即拍板,“老向,你来负责通用部分。我来整理发展方向。“
会议一直持续到深夜。
当其他参谋陆续离开后,何荣光和向阳还在灯下奋笔疾书。
“老何,你看这段怎么样?“向阳递过一张纸,“'130团作战经验第一条:情报先行,精准打击。将传统的人海战术转变为基于情报的精确作战...'“
何荣光仔细阅读后,拿起红笔补充道:“再加一句:'建议各部队建立完善的情报网络,培养专业侦察人员。'“
窗外,启明星已经升起。
何荣光揉了揉酸胀的眼睛,看着桌上厚厚一摞材料,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有了这些经验,咱们八路军的战斗力一定能再上一个台阶!“
向阳笑着道:“等有机会,我建议让为国同志亲自来八路军总部进行一次汇报!”
“这可比咱们在这里研究效果好太多!”
何荣光眼睛一亮,“这主意不错,我找机会跟上级首长汇报一下!”
三天后。
八路军总部大会室。
能容纳数百人的礼堂座无虚席。
八路军各级指挥员全部到齐,后排挤满了参谋人员和政工干部.....
第435章 总部召开大会,向130团学习!!(求订阅!!)
何荣光站在讲台上,身后的黑板上挂满了作战示意图和统计表格。
“...综上所述,130团的成功经验可以概括为三点。“他竖起三根手指,“第一,情报主导的精确作战;第二,多兵种协同的立体打击;第三,后勤保障的体系化革新。“
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
一位八路军高级指战员站起来提问:“何参谋,我们很多部队没有坦克飞机,怎么学习他们的协同作战?“
“这个问题很好。“何荣光早有准备,“没有坦克,我们可以用骑兵或自行车队替代快速机动;没有飞机,可以加强迫击炮和神枪手的配合。”
“关键是这种协同作战的思维模式。“
“还有一点,以我们八路军现在发展速度,拥有坦克和飞机这些重型装备,仅仅是时间问题!”
“详细的,大家可以看看我写的关于石门镇兵工厂和太原兵工厂参观总结报告!”
何荣光的话音刚落,几名勤务兵立即将厚厚一摞报告分发到每位指战员手中。
会场里顿时响起此起彼伏的翻页声。
“我的老天爷!“突然一声惊呼从后排炸响。
只见一位满脸络腮胡的团长“腾“地站起来,手中的报告哗啦啦直抖:“每月能产两千多支新式步枪?这、这比咱们整个师现有的枪都多!“
“快看这里!“旁边戴眼镜的政委一把拽住他的衣袖,镜片后的眼睛瞪得滚圆:“120毫米迫击炮!射程比鬼子的还远!“
会场顿时像炸开了锅。
一位鬓角斑白的老指挥突然摘下军帽,粗糙的手指颤抖着摩挲报告上的生产数据:“当年咱们一个连就三杆老套筒...现在...“
他的声音哽住了,旁边的参谋看见老人眼角闪着泪光。
“同志们看这个!“年轻的女指导员突然指着最后一页惊呼:“59式坦克!装甲比鬼子的厚!“
她激动得嗓音都变了调,“这是咱们八路军自己的坦克,咱们要有自己的铁甲洪流了!“
后排几个指战员已经挤作一团。
有个黑脸汉子突然狠狠捶了下大腿:“早该把上次缴获的那些机床零件都留着!你们看这图纸标注的,改装下就能车炮弹引信!“
最前面一位指战员缓缓合上报告,缓缓站起身。
会场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都望向这位从井冈山走来的老革命。
只见郑重开口,声音洪亮得仿佛要震碎屋顶:“同志们!这就是革命的希望!当年咱们用梭镖对抗机枪,如今...“
他举起报告用力一挥,“这就是咱们八路军新时代的'梭镖'!“
“轰“的一声,会场爆发出山呼海啸般的欢呼。
年轻参谋们不约而同跳起来,军帽被抛向空中。
研讨会持续了一整天。
散会时,每位参会人员都领到了一本蓝色封面的小册子——《130团作战经验汇编》。
封面上还印着“机密“二字。
“这可是宝贝啊!“一个年轻的团参谋长如获至宝地将小册子揣进怀里,“回去得好好研究!“
总部首长最后总结道:“同志们,130团给我们开辟了一条新路。”
“希望大家结合各自实际,创造性地运用这些经验。记住,我们的目标是——打造更多像130团这样的铁军!“
“向130团学习!!”
.....
晋中某村庄·傍晚时分。
夕阳的余晖洒在这个宁静的小村庄上,炊烟袅袅升起。
十几个穿着八路军军装的士兵列队走进村口,领头的军官操着生硬的中国话喊道:“老乡们,我们是八路军游击队,来帮大家打鬼子的!“
正在村口玩耍的孩子们最先发现他们,立刻欢叫着跑上前去。
村长王老汉闻讯赶来,眯起眼睛打量着这群“八路军“。
“同志辛苦了!“王老汉热情地握住军官的手,“快请到村里歇歇脚,我让婆娘们准备饭菜。“
军官脸上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冷笑:“多谢老乡,我们确实饿坏了。“
村民们淳朴热情,很快就在打谷场上摆起了接风宴。
妇女们端出珍藏的白面馍馍,老人们献出自家酿的米酒。
孩子们围着“八路军“们好奇地问这问那。
“同志,你们是哪个部队的呀?“村小学教师李秀兰一边给战士们倒水,一边随口问道。
“我们是...呃...129师的。“一个年轻士兵结结巴巴地回答。
李秀兰的手突然抖了一下,水洒在了桌上。
她记得很清楚,上周130团的宣传队刚来过,说129师主力现在在冀南活动。
“同志,你们认识赵为国团长吗?“李秀兰强作镇定,继续套话。
“赵...赵团长?当然认识!“军官抢着回答,“我们就是他的部下!“
“就是他让我们来帮助你们的!”
“哦对了,我们和大部队走散了,你们知道130团指挥部的位置么?”
这句话彻底暴露了。
李秀兰清楚地记得,130团的战士们提起赵团长时,从来都是骄傲地说“我们团长“,绝不会用这么生分的称呼。
而且129师和130团可是两支八路军队伍!
借着添饭的机会,李秀兰悄悄找到王老汉:“村长,这些人不对劲!我怀疑是鬼子假扮的!“
王老汉脸色一变,但很快恢复平静:“秀兰,你带着孩子们先回家。我去应付他们。“
趁着“八路军“们大吃大喝的时候,王老汉暗中派自己十六岁的孙子王小虎从后山小路溜出去报信。
这孩子从小在山里放羊,熟悉每一条山间小道。
陆战二队驻地。
王小虎气喘吁吁地跑到驻地哨卡,上气不接下气地喊道:“快...快报告首长!我们村...来了假八路军!“
哨兵立刻将他带到指挥部。
二队长丁伟听完汇报,一拳砸在桌上:“狗日的小鬼子,竟敢冒充我们祸害老百姓!“
他立即下令:“命令警卫连立即出发!记住,要活捉几个舌头!“
半小时后,五辆装甲车悄然驶向村庄。
丁伟亲自带队,王小虎坐在指挥车里指路。
“首长,前面拐过去就是村子了。“王小虎紧张地说,“他们可能有埋伏...“
丁伟冷笑一声:“放心,咱们不会让任何一个鬼子跑掉!“
此时的村子里,假八路军已经撕下伪装。
军官扯开衣领,露出里面的日军制服,操着日语吼道:“把村民都集中起来!反抗者格杀勿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