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亮剑:从雪山开始崛起

亮剑:从雪山开始崛起 第55节

  “也是。”何奎点点头,“跟着团长,咱们一定能够干出一番大事业!”

  他俩不知道的是,为了提升他俩的能力,赵为国可没少在他们身上用提升能力的卷轴,这些都是花积分兑换来的!

  一周后,石门镇红军军事干部培训班正式开班。

  赵为国亲自到场,站在窑洞前的空地上,面对三十名首批学员,郑重说道:

  “同志们,咱们这个培训班,不是为了摆样子,而是为了让你们学到真本事!将来上了战场,你们就是红军的骨干,要带着战士们打胜仗!”

  学员们齐声高呼:“坚决完成任务!”

  李云龙站在一旁,咧嘴笑道:“团长,你就瞧好吧,这帮小子学完了,肯定个顶个的厉害!”

  丁伟和孔捷也相视一笑,眼中满是期待。

  就这样,在简陋的窑洞里,红军的军事干部培训班正式运转起来。虽然条件艰苦,但每个人都充满了干劲,也都很珍惜这次学习深造的机会。

  ....

  时间很快进入到11月份。

  赵为国办公室外出现一个男人。

  谷牧摘下军帽,露出一张年轻却沉稳的脸庞。

  他今年不过二十七岁,却已是石门镇根据地管委会的副主任,专门负责根据地的经济建设工作。

  他身材修长,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灰布军装,袖口磨得有些发毛,却依然整洁利落。

  他的眉目清秀,鼻梁高挺,一双眼睛炯炯有神,透着知识分子特有的敏锐与坚定。

  尽管年纪轻轻,但他的言谈举止间却透着一股超越年龄的稳重与干练。

第99章 管委会副主任谷牧,华北巨变!(求订阅!!)

  明面上谷牧出身于一个书香门第,早年就读于北平的燕京大学经济系,接受过系统的高等教育,尤其擅长经济管理与金融政策。

  面对国家危亡,他毅然放弃学业,投身革命,辗转来到晋察冀边区,被石门镇根据地经济活力吸引,当即决定加入石门镇红军,由于他的专业背景,根据地将他安排到经济建设的岗位上。

  并且在短时间内被提拔为根据地管委会副主任,是石门镇根据地的核心干部,管委会主任正是赵为国。

  实际上,这谷牧是赵为国花费了一张精英招募卷吸引而来的。

  此刻,他正站在赵为国的办公室门前,手里拿着一叠厚厚的文件,眉头微蹙。他深吸一口气,轻轻敲了敲门。

  “报告!”谷牧的声音清朗而有力。

  “进来。”屋内传来赵为国沉稳的回应。

  谷牧推门而入,向赵为国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赵为国抬头看了他一眼,指了指对面的椅子,笑着道:“坐吧,有什么情况?”

  谷牧坐下后,将手中的文件摊开在桌上,直奔主题:“赵主任,根据地的经济情况有些棘手,尤其是货币问题。”

  他指着文件上的数据,语气凝重:“目前根据地流通的货币太杂,有国民党的法币,还有阎锡山发行的晋钞,甚至还有一些地方商号私自发行的代用券。这些货币价值不一,兑换起来极其麻烦,老百姓怨声载道。”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更严重的是,由于缺乏统一的货币体系,黑市交易猖獗,物价波动剧烈。如果我们不尽快处理,恐怕会引发更大的经济混乱,甚至影响根据地的稳定。”

  赵为国眉头紧锁,点了点头:“你有什么具体的建议?”

  谷牧目光坚定:“我认为,当务之急是统一货币发行权,想要统一货币,最好的办法就是建立咱们自己的银行,由银行主导发行自己货币,逐步回收其他杂币,建立稳定的货币信用体系。同时,我们要加强对市场的监管,打击投机倒把行为。”

  赵为国沉思片刻,缓缓说道:“你的想法很好,但实施起来难度不小。尤其是回收杂币,需要足够的物资储备作为支撑。”

  谷牧早有准备,从文件中抽出一张表格:“我已经拟定了初步方案,可以通过税收、贸易和物资调配来逐步解决。只要我们稳扎稳打,一定能渡过这个难关。”

  赵为国看着眼前这个年轻却思路清晰的干部,眼中闪过一丝赞许,不禁在内心感叹,自己这张精英招募卷用的可真值,自从谷牧加入根据地,迅速梳理清楚根据地的经济管理体系,让根据地的发展更加平稳。

  这也让赵为国轻松很多。

  他拍了拍谷牧的肩膀:“好,就按你的想法去办。有什么困难,随时向我汇报。”

  谷牧站起身,郑重地点头:“请组织放心,我一定尽全力完成任务。”

  .....

  与此同时,华北局势也在发生恶化。

  凛冽的北风卷着黄土掠过华北平原。

  在东北沦陷的第五个年头,日军的铁蹄开始向关内踏来。

  北平城里的茶馆中,人们压低声音谈论着最近的局势——日本华北驻屯军的军车频繁出入城门,穿着黄呢军装的军官们出入各大衙门,而国民政府派来的官员却一个个神秘消失。

  在太原城的日本特务机关里,华北驻屯军参谋长桥本群正对着地图沉思。

  他手中的红铅笔在晋西北地区画出一个醒目的圆圈:“这四个县,必须成为华北自治的样板。“他的副官低声提醒:“可是当地的县长和晋绥军...“

  “八嘎!“桥本群猛地拍桌,“用银元和子弹解决!不听话的,就让他们的家人'意外'死亡!“

  “嗨!”副官连忙点头。

  “参谋长阁下,阎锡山那边会不会反抗激烈?阻止咱们的计划?”副官连忙问道。

  “阎锡山不足为虑,我之前已经去试探过,阎锡山现在不敢和我大日本皇军抗衡的!”桥本群自信道。

  “嗦嘎!参谋长阁下英明!”

  .....

  在晋西北的河曲县城,县长张文焕正对着桌上的两份委任状发抖。

  一份是国民政府发来的调令,一份是日本特务送来的“自治委员会主任“聘书。

  窗外,日本宪兵队的摩托车轰鸣而过。

  他的师爷凑过来耳语:“老爷,晋绥军128团昨晚已经投日了...“

  三天后,河曲县衙门口挂上了“自治委员会“的新牌匾。

  张文焕穿着崭新的绸缎长衫,在日军军官的监视下,向围观群众宣读“自治宣言“。

  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类似的闹剧在晋西北四县接连上演。

  日军通过威逼利诱,将当地官员、驻军一一收编。

  每个县城都成立了由汉奸组成的“维持会“,日本顾问实际掌控着县政大权。

  曾经飘扬的青天白日旗被降下,换上了写着“自治“字样的黄旗。

  .....

  阎锡山得知晋西北四县自治的消息时,正在太原督军府的西花厅里品茶。

  那套他最钟爱的钧窑天青釉茶具,是十年前花了两千大洋从北平琉璃厂淘来的珍品。

  副官战战兢兢地站在三步开外,看着阎长官的手指在茶盏上突然收紧,青白的骨节在釉色映衬下显得格外分明。

  “啪——“茶壶在地上炸开时,滚烫的茶水溅上了楚清参谋长的军靴。

  这位晋绥军智囊扶了扶金丝眼镜,挥手示意侍从退下。

  满地碎瓷中,一片锋利的残片上还粘着半片茶叶,像极了被日军突然腰斩的晋西北防线。

  “百川公,“楚清蹲下身,用白手套捻起一块瓷片,“日本人这是往咱们的茶里掺沙子啊。“

  他故意用了阎锡山的表字,这是老西军内部心照不宣的亲近。

  阎锡山盯着墙上那幅《三晋山河图》,鼻翼两侧的法令纹深深凹陷:“四个穷县,养着十二个吃空饷的保安团。“他突然冷笑,“倒是给桥本那个老狐狸省了狗粮。“

  楚清从公文包里抽出一份密电....

第100章 老阎选择忍,四县异旗(求订阅!!)

  电报纸上的“128团集体投敌“几个字被红铅笔重重圈起,旁边批注着该团团长上个月刚纳的第三房姨太——是个大同来的日本商行职员。“北平方面刚传来消息,“他压低声音,“宋哲元的二十九军,已经在私下和日本人签了煤铁联运协议。“

  窗外的暮色漫进来,给阎锡山半边脸镀上铁灰色。

  他忽然抓起桌上的铜镇纸,重重压在晋西北地图上:“告诉梁化之,把我们在离石的兵工厂连夜迁到隰县。“

  镇纸下正好压着河曲县的位置,“至于南京那边...让贾景德去应付。“

  楚清会意地点头。

  贾景德作为阎系驻南京代表,最擅长的就是在国府会议上打瞌睡——等那些义愤填膺的委员们吵完,再揉着眼睛补一句“容兄弟再斟酌斟酌“。

  他忽然想起什么,从内袋摸出个锦囊:“这是日本人托商会的人转交的。“

  阎锡山抖开锦囊,一枚金质“华北五省自治委员会“的徽章掉在桌上,背面刻着编号005。

  楚清看见长官的眉毛几不可察地跳了一下——前四个编号,显然属于已经就范的四个县长。

  “楚参谋长,“阎锡山突然改用正式称呼,手指摩挲着徽章边缘,“你说关二爷当年降汉不降曹,图的是什么?“

  楚清摘下眼镜擦拭,镜片上反着西花厅新装的电灯光:“无非是留着青龙偃月刀,等刘皇叔的消息。“

  阎锡山将徽章轻轻放回桌上,金属与檀木相触,发出“嗒“的一声轻响。

  他踱步到窗前,望着后院那株百年老槐,枝桠在暮色中如同张开的蛛网。

  “楚清啊,“他背对着参谋长楚清,声音忽然苍老了几分,“你可知道咱们山西人最擅长什么?“

  楚清将眼镜重新架回鼻梁,镜片后的目光一闪:“请百川公示下。“

  “熬。“阎锡山转过身来,眼中精光乍现,“熬粥要文火,熬药要武火,熬过这乱世——“他忽然抓起桌上的徽章,猛地掷向墙角的花盆,金质徽章在青花瓷上撞出清脆的回响,“就得用阴阳火!“

  楚清看着滚落脚边的徽章,编号005的字样在灯光下依然刺目。

  他忽然明白了长官的用意:“百川公是要...以退为进?“

  阎锡山坐回太师椅,手指有节奏地敲击着扶手:“日本人要这四个县,给他们便是。但离石的兵工厂,隰县的炼铜厂,还有阳泉的煤矿...“他每说一处,就在地图上点一下,指尖落处皆是晋军重兵把守的要地,“这些才是山西的命脉。“

  窗外传来更夫的梆子声,三更天了。

  楚清注意到阎锡山书案上的《资治通鉴》正翻在“淝水之战“那一章,页边密密麻麻的批注中,有一行朱笔特别醒目:“苻坚之败,在于不知缓急。“

  “南京方面...“楚清刚开口,就被阎锡山摆手打断。

  “蒋某人巴不得我们和日本人拼个两败俱伤。“阎锡山从抽屉取出一封密函,火漆印上是何应钦的私章,“看看这个——军政部刚下的命令,要调我两个师去绥远剿共。“他冷笑一声,“这时候倒想起我阎百川了。“

  楚清会意,轻声道:“所以百川公是要...坐观其变?“

  阎锡山忽然从笔筒里抽出一支狼毫,蘸了朱砂在地图上画了个大圈:“这四个县,就像这茶壶——“他指了指地上的碎片,“碎了就碎了。但只要保住兵工厂,来年开春,要多少茶壶烧不出来?“

首节 上一节 55/319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嫡明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