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从雪山开始崛起 第81节
沃日!
这下就连赵为国都被李云龙的操作给震惊到了。
“李营长,难怪你前些日子把团部武器库里面那些破烂货都要走了,感情你是拿这些破烂货换成了晋绥军的制式武器了啊!”后勤处长王仗义这个时候也是反应过来,“这一倒手,你得赚多少啊!?”
第145章 把晋绥军忽悠瘸的李云龙(求订阅!!)
“何止赚,李营长还让晋绥军用上了破烂货,这一进一出,不仅自己用上了武器,还把晋绥军给废了,今后打晋绥军不知道多好打!佩服佩服!”警卫营营长刘大勇满眼钦佩道。
“一想到今后要和拿着土枪土炮的晋绥军干仗,我真是万分期待!”骑兵营营长孙德胜兴奋开口,但很快就皱起了眉头,“不过这事不会被阎老西发现吧?”
“那些和李营长交易的晋绥军军官怎么敢让阎老西知道?真要是知道了,那些晋绥军估计会直接投降咱们红军!”王仗义开口道。
“咱们红军可不是垃圾桶,不是什么垃圾都要的,这些晋绥军已经是烂在骨子里面,真要吸收,必须狠狠改造才行!”何奎沉声道。
“哈哈——”
现场众人说着说着都笑了起来。
赵为国无奈摇摇头,看向李云龙继续问道:“老李,你可是九千人,就算把你周边驻扎的那几个晋绥军都忽悠瘸了,也不够你这九千人装备的,你肯定还用了其他办法!”
“团长英明!”李云龙贱兮兮的笑了笑,“忘了汇报,就在几天前咱老李带着二营的弟兄们摸了小鬼子的运输队,光歪把子机枪就缴获了二十挺!”
“在这之前也搞了几次!”
“不过团长您放心,咱老李都摸黑下手的,小日子到现在都还没搞清楚是谁做的。”
“咱老李要当这九千人的家,真不容易啊!团长这次你无论如何都要多给咱老李点好东西!”
满屋子人哄笑起来。
丁伟摇头感叹:“李云龙你这哪儿是扩军,简直就是坑蒙拐骗、打砸抢烧一条龙!!全让你一个人干完了!”
孔捷绝望摇头,“妈拉个巴子,输给你李云龙真是....无话可说,谁叫我没你那么不要脸!”
李云龙丝毫不理会丁伟、孔捷二人的调侃,直接凑到赵为国跟前,压低声音:“团长,您可别觉得咱老李这九千人战斗力不行,咱二营现在能打硬仗!”
“虽说武器和兄弟部队比是差了一点,但比过去可好多了,该有的武器都有,而且咱老李还有您给我的那门意大利炮,接下来您有什么攻坚克难的任务只管交给我们二营,保证完成任务!”
丁伟、孔捷等人闻言,对李云龙那绝对是“深恶痛绝”,心里更是直接骂起李云龙起来。
不要脸!
卷人数也就算了,立马又开始了抢主攻!
赵为国看着李云龙满脸奸笑的样子,又好气又好笑:“你呀,下次再这么蛮干,小心我撤你的职!”
“别介!”李云龙急得直摆手,突然从裤兜里掏出了一个东西,“您看这是啥?从鬼子运输队里面找到的罐头!特意给您留的牛肉罐头!”
“虽然没您给的卤牛肉好吃,但好歹是咱老李的一片心意。”
“就这一罐就想收买我?”赵为国拿起罐头掂量掂量,问道。
“哪能啊!一共有十箱,我已经让人往总部送来了,估计晚几天就到!”李云龙连忙道。
所有干部将各自队伍情况汇报完。
赵为国站在军用地图前,目光扫过台下神情各异的干部们。
“同志们!”赵为国的声音如洪钟般撞在土墙上,震得煤油灯芯突突直颤,“刚才听了你们的汇报,我这心里头啊——”他猛地一拍腰间驳壳枪,“比咱炊事班炖的红烧肉还热乎!装备齐备……咱们130团,什么时候这么阔绰过?!”
李云龙得意地冲孔捷挤眼睛。
“还记得长征时候吗?”赵为国突然压低声音,“咱们啃树皮、嚼皮带,被国府军一路撵着走,可现在呢?”
赵为国的拳头重重砸在桌面上,“咱有了电台,有了炮群,有了能把国府军揍出屎尿的家底!这仗,咱得打出个样来!”
“只有咱们才能挡住小日子!”
李云龙突然站起来,旱烟杆在手里攥得咯咯响,“团长你就说咋打吧!咱二营愿意当尖刀,先捅了鬼子的指挥部!”
孔捷腾地起身,椅子在青砖地上划出刺耳的声响:“三营六千三百人,个个能拼刺刀!让小鬼子尝尝咱们晋西北的风沙!”
丁伟推了推眼镜,指尖在地图上点出三个红点:“炮营建议在神池县这三个高地设置炮兵阵地,用交叉火力封锁,让鬼子的部队不能前进一步,另外若是鬼子的坦克要是敢过来,咱们的火力也有机会让它们变成铁王八!”
刘大勇激动道:“只要团长你一声令下,我刘大勇就去跟小日子拼命!!”
其他人也是纷纷表态。
赵为国看着群情激奋的部下,心中涌起热浪。
他转身用红铅笔在地图上画了个巨大的弧形,“咱们的任务只有一个:先把鬼子挡在神池县之外,让他们休想前进一步!”
他顿了顿,目光落在李云龙身上,“李云龙!”
“到!”
“你的二营给我守住神池,这里是鬼子西进的咽喉,给我把关卡死死咬住。不管鬼子来多少人,哪怕是用牙齿啃,也要给我啃出个血窟窿!”
“得令!”李云龙啪地敬礼,“我二营九千人,一人吐口唾沫都能把鬼子淹死!”
“孔捷!”
“有!”
“三营留一部分人驻守,其余人往偏关县靠拢,一旦日军有任何动作,立马支援神池!”
“保证完成任务!”孔捷的声音像炮弹出膛,“我三营还有十二门步兵炮,就算没有炮营支援,也能让小日子狠狠喝上一壶!”
“丁伟!”
“到!”
“一营作为第二道防线,一旦李云龙的一营以及孔捷的三营没顶住,全团以你一营为核心在保德、偏关一线构建第二道防线!”
“团长放心!”丁伟重重点头,“我已经让保安团和民兵队构建防御工事了!”
参谋长何奎突然站起来,手里举着汇总的情报:“同志们,鬼子战斗力远超国府军和晋绥军,部队基本都配属了重炮,甚至是装甲部队。咱们的装备虽然比以前好了,但论人数、论火力,还是处于劣势。”
“大家一定要小心谨慎!”
第146章 欢迎你加入红军130团,林曼...同志!(求订阅!!)
1937年上半年,随着华北局势日益危急,国府和红军围绕合作抗日展开多轮谈判。
6月,红军代表与国府代表在庐山进行会谈,就红军改编、陕甘宁边区地位、双方合作形式等核心问题交换意见。
尽管双方在军队指挥权、边区政府合法性等问题上仍存分歧,但此次谈判为后续合作奠定了重要沟通基础。
在全国抗日救亡浪潮推动下,双方加速谈判进程。
基本确定了,共同投身于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伟大斗争中去的大方向。
.....
转眼来到七月。
赵为国独自坐在指挥部里,煤油灯在风隙中明明灭灭。
作为穿越者,他比任何人都清楚历史车轮即将碾碎的血腥——几天后,日军开启全面侵华战争,一个月后,淞沪会战的炮火将染红黄浦江,南京城的硝烟会浸透三十万冤魂。
可此刻,他麾下兵力不多,纵是把神池防线筑成铁壁,也不过是浩瀚战局里的一枚铆钉。
根本改变不了如今的大势,这种努力很久明明自己变强大了,却还是无力的感觉,让赵为国心情沉闷。
“团长,喝点水吧。”文主助理林曼捧着搪瓷缸进门,缸底沉着几片甘草。
赵为国摆摆手,脸色恢复了些,望向林曼开口道:“林曼,你接下来有何打算?”
赵为国指尖摩挲着桌面摊开的军用地图,忽然抬眼直视林曼的瞳孔,他斟酌着措辞:“你交代的国府密码本和潜伏名单,还有国府间谍渠道,保密处那边已经证实了,这对咱们来说十分重要!”
“相信保密处那边已经跟你说了,现在你有两个选择,一个是由保密处导演一出戏,让你带着“机密”从咱们这里“脱身”然后回到国府去潜伏,继续干你的老本行,另一个就还是留在根据地做明面工作?”
“当然了,如果这两个选择你都不想要,那你也可以获得自由,我会给你一笔路费以及安家费,足以让你后半辈子衣食无忧。”
搪瓷缸底的甘草在沉默中浮沉。
林曼挺直腰板,标准的军礼让袖口的补丁都绷得笔挺:“如果组织需要有人在暗处楔钉子,我服从组织安排打入敌人内部,但....如果可以选......”
她的喉结轻轻滚动,“我想跟着您在明处杀鬼子,我还是想当你的文书助理!”
林曼语气坚定:“我在燕京大学修过日语同声传译,能破译三种加密电文,您腰间的枪套线开了,是我用针线连夜缝的,我还可以给你煨小米,就连的衣服也是我给你洗的,这些常发、小明可做不来。”
赵为国眉头一挑,笑着道:“下个月这时候,咱们可能要在战壕里啃冻土豆,子弹打完了就得用刺刀捅,被毒气熏瞎眼了就抓着战友的皮带往前爬,还得面对小鬼子的疯狂围剿,你真愿意把命拴在我这杆随时有可能倒下的‘破旗’上?”
林曼点点头,“愿意。”
她的声音像绷紧的琴弦。
赵为国突然笑了,“那咱们就先把神池防线守成铁闸,若是鬼子敢来,先崩碎他们自己的牙。”
“欢迎你加入红军130团,林曼...同志!”
“嗯嗯!”林曼点点头,在看到赵为国同意自己留下来后,神情也是一松。
特别是听到“同志”二字,让她心神一震,仿佛整个人都获得了升华。
林曼的目光不经意间落在桌上那张泛着毛边的《根据地建设规划图》上,思绪却飘回初到石门镇的那个黄昏——土墙上歪歪扭扭的“打土豪,分田地”标语被夕阳染成暖金,背着布包的老大娘往她手里塞了把烤得喷香的山药干,皴裂的掌心还沾着新鲜的麦麸。
那时她藏在旗袍夹层里的微型相机还没来得及对焦,就被村口追着蒲公英跑的孩子撞得踉跄,小姑娘仰着脸冲她笑,缺了颗门牙的嘴角沾着草汁:“姐姐的发卡真好看,像俺们家窗台上的喇叭花!”
她还记得赵为国第一次带她巡查防线的清晨。
这个总把“打仗要动脑筋”挂在嘴边的男人,会蹲在战壕里用树枝画战术图,指尖沾着泥土给战士们讲“围点打援”时,眼里亮得像淬了星火。
当某个新兵紧张到把刺刀掉在脚背上,他没骂人,只是解下自己的皮质枪带重新给那孩子系紧,指腹蹭过对方磨出血泡的虎口:“疼吗?疼就对了,记住这滋味,往后杀鬼子时才知道用巧劲。”
那一刻,林曼突然想起在南京军统训练班时,教官用皮鞭抽在学员后背的冷硬触感,国府军官对待老百姓永远是高高在上,甚至视老百姓如蝼蚁!
就连她自己也不过是国府高官的一枚棋子。
到了石门镇根据地,她看到了一个和自己过去身处黑暗世界完全不同的世界。
更让她震动的是那场突如其来的村民劳军。
十几个拄着拐棍的老汉抬着木箱摸黑爬上山,箱底垫着碎布的手榴弹还带着体温,最上面盖着件打着补丁的粗布褂子,衣襟里别着张铅笔字纸条:“给咱赵团长的,俺们男人死光了,老婆子们能缝子弹袋!”
赵为国红着眼眶挨个给老汉们敬军礼,转身却对警卫员低吼:“去把咱库里的盐巴分一半给老乡,再派卫生员给王大爷治腿伤!”
喉间突然泛起甘草的清苦,林曼这才惊觉自己不知不觉攥紧了搪瓷缸。
那些在国府时背得滚瓜烂熟的“铁血锄奸”训令,此刻竟敌不过赵为国替受伤战士裹纱布时那句带着山西口音的“娃子别怕”。
她终于明白,让她甘愿褪去伪装的从来不是自我明悟,而是这漫山遍野扛着锄头跟着部队跑的老百姓,是这个会把最后一份窝窝头掰成三段分给伤员的指挥官,是这种“所有人都把命绑在同一条战线上”的滚烫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