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明末:我的金手指是现代大国

明末:我的金手指是现代大国 第168节

  这一年,流寇从之前被官兵打的四处流窜,开始转变形式。

  车厢峡之战等多地战事改弦易辙,如今伴随张献忠之流强渡黄河,开始有自己区域,不必流窜,稳定发展军政。

  一时间,也开始和大明朝廷官兵有了势均力敌之态。

  不光是流寇,九边重镇鞑子屡次南下,先后劫掠诸多军镇堡垒,趁大明朝廷内部官吏腐朽,缙绅欺压军户,彻底撕开边陲口子,屡次劫走诸多资源。

  连带鞑子自身,也开始研究先进火器,创造新文。

  东南沿海,西南山丘,多地土司眼见大明时局不安,愈发蠢蠢欲动,多次挑衅官府,甚至有公然造反之人。

  届时,大明将会彻底乱成一锅粥,谁会有心思管辖南直隶一座小小县城。

  就连洛水也远远看着南直隶方向,神色激动。

  安化,便是南直隶的一颗钉子!

  彼时安排洛水继续在南直隶准备向江南一带穿插,构建红袍银号为核心的经济体系后,魏昶君也开始召集民部核心官吏。

  黄公辅,周愈才,吴同尘,夏允彝四人都在,洛水也在。

  如今四位民部核心官吏肉眼可见瘦了许多,疲惫不堪,但双眼却愈发兴奋。

  红袍银号铺开,意味着里长的新经济体系构建已经逐渐有了雏形,至少基础条件开始完善。

  眼下天南海北的商户,只要抵达青州三府,第一件事便是前往红袍银号。

  在这里购买原料,购买特产,甚至交易,都需要用到红袍银号。

  甚至有商人因为多次尝试,觉得红袍银号方便安全,主动将银子全部从其他钱庄取出,转入红袍银号。

  为此已有江南几家钱庄退出青州三府。

  可以想象,一旦红袍银号遍及大明,未来史书上,必定会出现四人名字。

  名留青史!

  魏昶君平静看着眼前几人,拉开舆图。

  如今舆图上正是青州府。

  “红袍银号开始铺开,但目前依旧不够完善。”

  “接纳吾等的百姓,商人十人中仅有三人。”

  “距离经济构建基础,还需要一定扩张。”

  几人闻言,纷纷收敛得意兴奋,神色惭愧。

  里长做为红袍银号发起,尚且不曾骄傲自满,倒显得几人没了城府。

  “天灾频发,百姓多囤积银两于地窖等处,这是千百年来养成的习惯。”

  “非一朝一夕可改。”

  “尤其是百姓们经历了万历四十八年,辽东挪用军饷之后,情况愈发加剧,白银存在哪里,对于百姓而言,都不如存在手里安心。”

  “但经济体系中,百姓一定是绕不开的。”

  “所以接下来,吾等必须从三方面,彻底打破钱窖私藏的特性。”

  “分别是合法契约,经济绑定,以及信仰思想。”

  黄公辅嘀咕着,脑海中也开始思索里长所说这三方面如何实施。

  魏昶君只是提供初步思路,其他交给四人商议,自己则是带着洛水在一旁看着。

  若是事事都需要他亲历亲为,民部也没有设立必要。

  片刻后,商议四人开始确定章程。

  “第一,吾等欲定百姓在红袍商铺存银每满一定税额,来年可以官印票抵税,免除官吏勒索火耗。”

  “第二,五两银子以上,送一份手印保单,来年饥荒,免费兑换保单加付粮食,吾等会从晋商手中预定。”

  “第三,传递歌谣,普及私窖藏钱危险之处。”

  洛水闻言眼前一亮,同样开始记录。

  这些都是未来他前往安化办理时可能会遇到的情况,而如今民部,则是前车之鉴。

  魏昶君闻言点头,算是应允,几人也迅速离开,开始前往展开新政。

  莒州城,城门处,不少百姓环绕,层层叠叠。

  城门红袍军则是负责讲解今日新张告示。

  “意思是今年存银满二两,明年尔等便不必缴纳税务,如此自然不会有从地主乡绅到官府官吏层层上交产生的火耗。”

  百姓中不少人闻言炸锅,惊呼开口。

  “此言当真?”

  “三年前碰巧遇上灾年,当时官府征收粮食,光是火耗便占据缴纳粮税的三分之一。”

  其余不少百姓同样点头,神色复杂。

  官吏勒索,乡绅地主欺压已是常态,直到红袍军入驻,方才好了些。

  但也依旧存在,不然为何要设置监察部。

  虽然青州三府开始推行一条鞭法,但依旧是要缴纳赋税的。

  只要存银二两,就能免税,谁不曾想过?

  原本人群中还有人质疑,直到一名红袍军笑吟吟开口。

  “红袍银号背后,可是那位总督大人。”

  百姓一哄而散,纷纷回家开始凑钱。

  在青州,谁不知晓魏昶君大人当真爱民如子,绝不欺压百姓。

  与此同时。

  青州府城外,小镇上,几名农户瞪大眼睛,看着镇上红袍军所张贴告示。

  村里村塾的先生,柳老秀才也在看着,颤巍巍不住点头笑着。

  “天底下竟有这等事?”

  身边不少农户催促老秀才讲解,柳老秀才也惊讶开口。

  “红袍银号与官府联合张贴告示,告知每存入五两银子,便送一份保单,这份保单价值五两银子,若是遇到灾年,可返银两,并赠二两五钱银子的粮食。”

  人群一片哗然,农户们倒是不怀疑魏昶君,只是愈发觉得难以想象。

  直到看到柳老秀才匆匆离开,才回过神。

  “赶紧凑钱!”

  青州府城,南坊,十几名孩童穿着棉衣,蹦蹦跳跳,一路哼着歌谣,声势颇大。

  不少百姓听着,面色逐渐变了。

  “左家银子右家窖,三年灾来一场无;要想保得子孙饭,红袍银号是天道......”

  正在卖鱼的王小九听着,想到昔日年幼场景。

  家中地窖里,二两银子伴一堆铜钱,都在一场山石滑落中掩盖一空。

  若非如此,如今自己也不会落得个卖鱼的下场。

  说不定还能安生读书,当个官老爷。

  想到近日如火如荼的红袍银号,这一刻,王小九攥紧拳头,下了决心。

  收摊,存钱!

第229章 体系的建立

  兵荒马乱,天灾频频。

  如今鞑子,流寇全都汇聚北地,局势彻底混乱。

  崇祯七年的恶寒潮汛在二月如期而至,大风霾席卷北地,黄沙漫卷。

  青州府,府衙。

  魏昶君今日穿着官服,平静抵达红袍军营。

  随着红袍军逐渐扩建,如今军营愈大。

  尚未靠近,便听到其中饮宴,酒气浓烈,吆五喝六,分外热闹。

  “喝!”

  有声音尖锐刺耳,带着几分醺醺醉态。

  魏昶君推开大门,入眼便是其中杯盘狼藉,间或夹杂几声赌博声响。

  眼见魏昶君身着官袍,有人笑着。

  “三府总督来了?”

  赫然是崇祯派来太监,也是如今青州府红袍军名义上的监军。

  大明惯用太监做为皇帝耳目,屡见不鲜。

  眼前几人,正是崇祯派来的心腹,试图借此掌控魏昶君。

  平日里仗着皇帝撑腰,几名太监倒也当真没把魏昶君这位三府总督放在眼里。

  明明见到魏昶君抵达,甚至还举杯相邀。

  魏昶君笑着摆手,神色收敛几分。

  “诸位大人莫要忘记,此地仍是军中,还是收敛几分。”

  “魏某近日得着些小东西,请几位大人鉴赏,日后在陛下面前,替在下美言几句。”

  说着挥手,几尊羊脂玉雕便被人送上。

  监军太监见此酒意都醒了几分,痴迷捧着玉雕,连连点头。

  “哪里话,魏大人莫要嫌弃咱家人微言轻便是,陛下那边,大人放心。”

首节 上一节 168/51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明:开局让朱元璋选择明灭原因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