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我的金手指是现代大国 第274节
纸张垂落,魏昶君没说话。
只是青衫在寒风中拂动,无端让他想到那个老书生。
总是和他一样,穿的寒酸,他记得卢象升很喜欢看那些百姓吃馒头的模样。
还有头一次坐火车,头一次看水力纺织机和水力镗床的惊叹,兴奋。
“死了......”
冗长叹息响起,良久,魏昶君终于开口。
“命人在东昌府树碑立传,送卢督师一路走好。”
王旗点头,这个汉子只复杂看向明军驻扎所在,片刻后,才终于再度开口。
“卢象升死后,东昌府城先后接到几份信笺,左良玉,王朴等总兵已派人送来消息,欲要投诚,正在等里长回复。”
魏昶君迅速收敛情绪,冷静下来,思索片刻。
左良玉是兵阀,王朴贪婪成性,但如今这些人投诚,倒也不必完全拒之门外。
一旦卢象升纠结的兵马中大部倒戈,那十九万清河兵马自然军心大乱,这对红袍军来说相当有利。
不仅如此,大明边军,吴三桂等人也并不听话,如此一来,大明手中兵力就更少了。
“通知各军总长,对方带兵投诚,可先安顿于东昌府城,但兵马一定要打散。”
他放心卢象升,却未必放心这些反复无常的大明总兵。
随后魏昶君再度开口,手指在桌面上轻点。
“大明投诚的兵马要处置,还有张献忠和李自成部,也要处置。”
虽两军大部分是无力生存方才至此,但其中不乏一心屠戮劫掠之辈。
“这些人不能始终呆在军中,先放到地方和百姓思想同化,了解什么是真正的红袍军,再放回去当兵。”
“命监察部及启蒙部配合筛选,这些老兵油子都要分配工作,每个人设定工分。”
“欺负百姓,拉帮结派,贪婪懒惰者,均扣除工分,一旦扣光,直接审判,罪轻者可送到那些罪矿,重罪,斩杀。”
“明军也是,左良玉之流投诚过来,凡有举报,一一记录查证,进行审判。”
王旗点头,神色狠辣。
昔日在蒙阴他便见过不少流寇,诸如漫天火之流,都是真正打家劫舍之人。
虽与大清一战,足见这些人大节不亏,但能教化自然还是要教化。
红袍军以后的基础盘还很大,不能从这个节点开始放松警惕。
启蒙部和监察部动作很快。
阎应元,保庵录等官吏纷纷召集各部展开会议商讨,告示于正午时分张贴在各军营门外。
大西军,二十多个老卒凑在一起,盯着前方,人还汇聚的越来越多。
张献忠被嗡嗡的讨论声吵的心烦,皱眉怒喝。
“都在看什么?”
孙可望也在,凑过去看了一眼,开始一字一句的诵读,眉头紧皱。
“红袍大西军,严禁克扣粮饷,中饱私囊。”
“严禁私自携带下发器物变卖。”
“严禁欺压同袍。”
“严禁欺侮百姓......”
一连数十条军规之后,还有文字继续。
“一经查证,按所犯罪状比例严惩,重罪者斩!”
“若有举报,监察部,启蒙部联合查实,严惩不贷,诬告者反罪。”
“监察部,启蒙部按。”
孙可望变了脸色,怒骂开口。
“什么反罪,什么严禁,咱们这才刚刚加入红袍军,就要给咱们大西军一个下马威?”
他面色阴沉,转头看向义父张献忠,似乎只等他一句话,当即就要跟着义父反复。
好不容易过上好日子,孙可望可瞧不上什么军规。
如今的地位都是他带着兄弟们一刀一枪拼杀出来的,他不在乎。
然而张献忠面色却格外难看,只叹息摇头。
他分明看到军中许多将士都变了脸色,但更多的将士开始兴奋,小心翼翼的在人群中搜索身影,咬牙切齿。
平日里他不是不知道这些老兵油子欺压百姓,克扣粮饷。
但昔日都是流寇,他并不在意。
至于孙可望的期盼,张献忠只能沉默。
现在反,晚了。
这条告示下方,赫然还有另一份告示。
“凡红袍大西军,红袍闯军,暂打乱身份,经民部调查,入各乡镇跟随百姓种植,同步思想教导,考核合格者,重返军营,正式获得红袍军身份,并载入鱼鳞册。”
大西军在这一刻一片哗然,很多将士开始议论。
“开什么玩笑,种地去?咱军中现在日子过的多好。”
“这算什么,打完大清,老子就没有利用价值了吗?还要考核,还要教导思想,咱不是普普通通的兵,要教导什么?”
十几名老兵油子冷眼看着,面色铁青。
他们从未犯过那些军规,自然也不害怕,纷纷不服的叫嚷起来,要找红袍军要个说法!
第350章 思想很重要!
大西军和闯军同步喧闹,谁都不想离开刚刚发满了粮食辎重的军营。
尤其是黄大柱几个老兵油子闹得最凶。
“老子好歹都是上过战场,杀过鞑子的,凭什么要回去种地?”
“和那些苦哈哈的农户一起忙活种庄稼,咱们图什么啊。”
几人一煽动,整个大西军数百名围在一起的将士纷纷起哄。
连周边没凑上来的将士也都皱眉,低声开口。
“红袍军这不是卸磨杀驴吗?跟那群老百姓一起学什么思想?”
“要咱说,大不了走了就是,难道咱们大西军离了红袍军还活不成了?回川中咱照样是一群响当当的好汉子。”
只是红袍军的人还没来,反倒是军营门口莫名响起敲锣打鼓的声音,让哄闹的老兵油子们纷纷错愕转头。
一条恢弘横幅拉开,黄大柱这些天倒也被启蒙部逼着学了不少字,一个字一个字的念着。
“东昌府郊,小庄镇百姓......为红袍大西军英雄贺......”
黄大柱,李正几名闹得最凶的眼见这条横幅,面面相觑。
尤其是黄大柱皱着眉。
“难道是红袍军又打算用什么手段?”
锣鼓声渐渐停下,打头的赫然是一个六十多岁的老汉。
佝偻着身子,颤巍巍凑上前来,盯着黄大柱等人,第一句话让黄大柱彻底愣住。
“英雄啊,诸位都是保家卫国的英雄。”
“小庄愿第一批接纳英雄们。”
“咱知道,诸位都是和红袍军一样的好汉子......”
老汉握住黄大柱的手掌,这一刻,粗糙的,生满皱纹的手让黄大柱愣住。
混不吝的老兵油子突兀想到年少的时候。
爷爷也是这般攥着自己的手,盯着自己,颤巍巍的弯着腰,他告诉自己。
“走吧,去找条活路。”
“爷爷年纪大了,走不动了,你得活着。”
之后他一路离了村子,捡过死人衣服,吃过泥巴树皮,最后入了大西军,做了反贼。
而现在,他二十多年来,头一次听到有人叫他,英雄。
黄大柱没说话,但手也没挣出来。
身后原本闹哄哄的兵油子们忽然偃旗息鼓,不知道要怎么开口。
一名十六七岁的姑娘穿着蒙阴的新袄子,激动的给李正递了两个馒头,姑娘声音清脆的很。
“你们都是咱汉人的英雄。”
“崇祯二年鞑子来了一次,咱们村子也被劫掠过,我爹娘都死在那场劫掠中。”
“谢谢,谢谢诸位军爷为咱乡亲们报仇。”
小姑娘弯腰的时候,眼眶通红。
李正不由退了几步,手足无措的盯着身边闹得最凶的那些兵油子。
事实上,在加入红袍军之前,乃至于对决大清之前,他们都是流寇。
什么叫做流寇?就是走到哪里,抢到哪里。
这种人也配叫英雄?
他看到姑娘抬头的时候那双尊重的眼睛,亮晶晶的,满是欢喜。
他从没看到过这样的景象,因为他们一路劫掠,百姓看到他们只有畏惧和慌乱。
李正忽然觉得像有什么东西堵在胸口,压的他喘不过气来,于是他又踉跄着后退了几步,慌乱的摆着手,涨红了脸。
上一篇:大明:开局让朱元璋选择明灭原因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