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明末:我的金手指是现代大国

明末:我的金手指是现代大国 第385节

  “徐先生来得早。”

  一个清冷的声音从身后传来。

  徐白海转身,看见监察部总长阎应元踏着积雪走来,黑色官靴上沾着泥浆。

  这位以铁面著称的官员眼下挂着青黑,显然又熬了一夜。

  “阎总长。”

  徐白海拱手笑着,毕竟是和他在集体生产推广上一同操劳了数月,如今阎应元愈发疲惫。

  殿内传来声响,打断了二人的交谈。

  二人交换了一个眼神,快步走进大殿。

  文华殿内,魏昶君正指着舆图上。

  他今日穿着常服,一件老旧的棉布直裰,腰间只系了条牛皮腰带,毫无装饰。

  但就是这朴素的装束,反而衬得他如山岳般不可撼动。

  “我说不够!”

  魏昶君的声音不大,却让殿内诸多民部,启蒙部等官吏同时屏住了呼吸。

  “正月里才迁移了十二族缙绅世家,这个数字远远不够!”

  民部总长黄公辅神色复杂。

  “里长,年关刚过,各地空虚,若再大规模拿人......”

  “空虚?”

  魏昶君转身,眼神锐利如刀。

  “尔等还记得崇祯九年陕西大饥时,那些囤粮抬价的粮商吗?他们可曾想过百姓粮仓空虚?”

  老臣顿时语塞,布满皱纹的脸上浮现凝重。

  魏昶君的手指划过地图上的大运河。

  “从扬州到通州,沿河十八个大镇,每个镇至少有三户这样的吸血鬼。”

  他的指甲在羊皮地图上刮出深深的痕迹。

  “强抢民女的砍头,霸占田产的流放!云南、安南、琼州,这些地方正缺人手开荒!”

  洛水老道沉默片刻,忽然开口。

  “里长,吾等或许漏了最重要的,那些归顺的兵阀怎么处置?”

  “张献忠,李自成在流寇时期劫掠了多少百姓?吴三桂又喝了多少兵血?”

  大殿内温度似乎骤降。

  青石子淡淡开口,这名青年道士依旧身着道袍。

  “不错,张献忠等人虽为红袍军立下不少功劳,但仍需公平处置。”

  魏昶君沉默地走到北墙边,猛地拉开帷幔,露出一幅巨大的世界地图。

  这是昔日大明根据传教士带来的图纸重新绘制的,上面用朱砂标出了密密麻麻的路线和据点。

  “吴三桂。”

  魏昶君的手指停在北海位置。

  “带他的关宁铁骑去这里屯边。”

  他的指甲在羊皮上叩出沉闷的响声。

  “北海往西是罗刹国,再往西就是欧罗巴。”

  “那里终年苦寒。”

  “正适合安定军。”

  魏昶君平静开口。

  “三年内,我要在那里建起五座要塞,作为进军欧陆的跳板。”

  这一决策绝非简单的处置,而是基于地理、历史、军事等多重因素的布局。

  第一,此地地理枢纽地位特殊。

  北海位于西伯利亚南部,是连接东亚、北亚和中亚的枢纽。

  储存着当世近两成的淡水,湖岸线长达四千余里,本就是如今红袍军和泰西诸国天然的缓冲带。

  魏昶君手指落在地图上的湖西隘口,此处正是历史上游牧民族踏足欧洲的通道,通过伊尔库茨克峡谷可直达中西伯利亚高原。

  不仅如此,此处几乎算是北进欧陆的三岔口。

  北可沿安加拉河进入叶尼塞河流域,直通北极航线。

  西可经色楞格河可稳定蒙古高原,历史上匈奴、蒙古西征路线也是如此。

  东可通过维季姆高原控制远东地区,吴三桂曾在辽东对抗清军,熟悉此类地形。

  这只是第一,第二,此地颇具军事防御价值。

  按照原本的历史发展,罗刹国萨克骑兵如今已扩张至勒拿河流域。

  北海东岸的巴尔古津要塞可监视罗刹国动向。

  湖面冬季冰层厚达两米,能通行红袍安定军的重装骑兵,是天然的军事高速公路。

  而昔日关宁军,如今的红袍安定军北地作战也多有优势。

  吴三桂麾下的骑兵擅长在寒冷地带作战,曾在宁锦一线对抗鞑子。

  北海地区年均气温零下,正是这支队伍适应的最佳环境。

  第三则是此地资源之丰富,也是魏昶君最为看重的一点。

  金矿,铁矿,盐矿,简单好开采,产量惊人,现在红袍军还没有正式完成工业发展,这些唾手可得的资源,一定要拿到。

  其次,此地渔业和淡水更是北上的重要补给点。

  湖中独有的鱼群可解决大军三成的粮草供应。

  将来远征欧陆,这里就是水站。

  最后,则是历史上的记载。

  昔日大元因不熟悉欧陆冬季而折损三成兵力,魏昶君让吴三桂提前适应极寒,正是为未来必然会发生的征伐做准备。

  当吴三桂陆军推进至乌拉尔山时,张献忠义子李定国会率舰队绕行北冰洋,复制他原本在历史上洞庭湖火烧清军水战的战术,对欧陆形成夹击之势。

  这一刻,魏昶君眼眸平静,再度指向舆图另一边。

  “李自成去云南,和保庵录的长子一起经营边陲。”

  将李自成派往安南,是魏昶君全局战略中极为关键的一环,涉及到地理政治、历史经验、资源调配和军事布局等多重考量。

  安南与云南、广西接壤,控制红河三角洲意味着掌握南海西岸的绝对话语权。

  昔日明代史料记载,从河内港出发的战船可在三日内抵达琼州岛,七日抵广州,是封锁南洋海路的天然堡垒。

  第二,和吴三桂的兵马适应极寒之地作战一样,对于李自成的流寇战术,同样适配热带。

  此部擅长山地游击,曾在秦岭大败明军,而安南北部的黄连山脉地形相似。

  李自成后期将士多适应湿热气候。

  其次,去年岁末,红袍军曾平定云南土司,而安南高平,谅山地区土司制与滇西相似。

  第三,经济资源上,东南亚资源堪称丰富至极!

第484章 弟弟又如何

  会议室内,魏昶君盯着舆图,神色冷冽。

  安南每年三季稻米产量可达四百万石,相当于明朝湖广产量的三成。

  控制此地之后,但取其二,留一与民,则可以既保障军需又防民变。

  而且此地不可谓不重要。

  昔日元军在白藤江惨败,便是因不谙水文环境,保庵录长子已经前往安定民心,当地百姓一旦意识到红袍军的公道,掌握澜沧,红河水系航行的一群人,自然会安心辅佐红袍军。

  更重要的是,如今泰西已经开始觊觎此地富饶资源。

  除此之外,更重要的一点是,魏昶君之前便告诉过当代,他的计划,从来不是小富即安。

  红袍军要动手,就会对整个世界出手!

  马六甲跳板,便是最重要的一环。

  他会下令李自成三年内训练完成,为将来夺取马六甲海峡储备人才。

  这些擅长红河激流航行的水手,便是日后对抗海上马车夫东印的奇兵。

  最后指向东南沿海,魏昶君再度开口。

  “张献忠......”

  提到这个名字,魏昶君眯起眼睛,盘算了半晌。

  “负责舟山至琼州的海防,他那个义子李定国很不错。”

  是的,他最初便将这位昔日历史上赫赫有名之辈计算在最重要的一环。

  “李定国确实是个帅才。”

  启蒙部副总师楚意突然插话,而一众红袍军,民部,监察部官吏无不赞同。

  虽然迄今为止李定国都没有打出来什么亮眼的战绩,但凡是对这个年轻人有所了解的,都直知道此人心智之深,果断勇毅,兼具智慧,便是红袍军中对李定国的评价。

  魏昶君对他的了解甚至比这些红袍军总长,总师还要多。

  历史上他以两万疲兵破孔有德十万大军,七战七捷收复广西。

  若论水战,他在洞庭湖以火攻破清军水师,堪称奇才。

  平定黔滇,联明抗清,两蹶名王,宁死荒外。

首节 上一节 385/51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明:开局让朱元璋选择明灭原因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