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我的金手指是现代大国 第406节
少年眼神灼灼。
“哈密若能引种十之一二,百姓或可少饿死些。”
青石子翻了翻他的笔记,突然道。
“你可知西域最缺什么?”
“水?”
“不,是医。”
青石子指向西方。
“到了库尔勒,去找一个叫曲恩的老军医,他缺个识字的学生。”
另一边则是天工院的官吏之后。
李铁锤人如其名,肩宽背厚,扛着一柄铁匠锤就来了。
“我师父说,西域缺铁匠。”
他嗓门洪亮。
“让我去打个十年八年,回来准能成大师傅!”
“不过那边没有水力锻造的技术,得想想法子。”
洛水难得露出一丝笑意。
“会打什么?”
“刀枪剑戟,斧钺钩叉,火铳火炮都会。”
“蒸汽机我不会,用的仪器太多了。”
李铁锤拍拍胸脯。
“哦,对了,我跟着我师傅,还会修马蹄铁!”
周围一阵哄笑,但青石子却点头。
“去阿克苏,那边在建新式炼铁炉。”
围观人群中,卖茶的周大娘突然抹泪。
“瞧瞧这些孩子……比那些哭爹喊娘的强多了!”
瞎眼李婆婆拄着拐杖点头。
“红袍军的种子,这是要撒遍天南海北啊。”
人群中有个穿着老旧长衫的身影,那是私塾先生张清。
他望着孙明远远去的背影,突然对学生们说。
“记住今天!这才是读书人的骨气!”
黄昏下,自愿奔赴边陲各地的二代队伍率先开拔。
陈守业边走边研究图纸,赵红鸢擦拭着父亲的刀,孙明远在背诵医方,李铁锤哼着打铁的歌谣。
他们身后,那些被迫西行的纨绔们呆呆看着,突然有人小声问。
“我们……真的不如这些人吗?”
没人回答。
这一刻,看着渐行渐远的队伍,紧随其后的是那些不那么愿意的红袍二代。
徐天麟麻木地跟着队伍,突然听见身后传来撕心裂肺的喊声:“这世道!当真不公!”
一个华服少年挣脱绳索,疯狂地冲向悬崖。
青石子抬手示意不必阻拦。
“砰!”
尸体坠入深谷的声音,让所有人打了个寒战。
“记下来。”
洛水面无表情。
“西安知府周明远之子,抗令自尽,其家族永为庶民。”
夜风卷着沙粒呼啸而过,仿佛万千冤魂的呜咽。
但更可怕的是车队中渐渐响起的脚步声。
那些曾经锦衣玉食的少年,终于迈出了走向边疆的第一步。
第505章 天下人都不认可我吗
京师,启蒙部。
烛火在青铜灯盏上摇曳,映得魏昶君的面容半明半暗。
他端坐案前,手中朱笔未动,只是冷冷注视着站在阶下的夜不收百户。
“禀里长,青石子与洛水已启程。”
夜不收双手呈上密报,嗓音沙哑。
“西安府第一批红袍二代共二百七十四人,其中自愿者三十七人,余者皆押送。”
魏昶君接过竹简,指尖划过墨迹未干的名单。
“自愿者都有谁?”
“河道书吏之子陈守业,携《水经注》赴哈密,战殁百人卫之女赵红鸢,往库尔勒,寒门学子孙明远,辑《西域植物考》随行......”
魏昶君眼中目光复杂。
“还有百人卫的女儿?”
“是,其父战死后,尸骨未归。”
室内一时沉寂,唯有灯芯爆裂的轻响。
夜不收继续道。
“另有天工院匠户李铁锤赴阿克苏冶铁,知县之子徐文焕......”
“徐文焕。”
魏昶君念叨着这个名字,冷笑一声,此人的奏报他也看过。
“可是那个抱《论语》哭嚎的?”
“正是,但出城十里后,他撕了书,向孙明远求教医方。”
魏昶君面无表情。
他起身走向壁挂的巨幅疆域图,朱笔在哈密、库尔勒、阿克苏三处各画一个血红的圈。
“传令。”
声音如铁石相击。
“自愿者抵达后,月俸加三成,抗令者家属连坐,三代不得入仕。”
夜不收点头。
“遵命!”
“还有。”
魏昶君突然转身。
“告诉赵红鸢。”
“她父亲的坟,我们会立在哈密最高的烽燧上。”
她得做个榜样。
烛火骤暗,再亮起时,阶下已无人影。
唯有一枚带血的马蹄铁留在原地,那是夜不收从西域带回的。
魏昶君背对着大门,站在巨幅疆域图前,手指缓缓划过北海的位置。
夜不收刚刚退下,门外却又传来急促的脚步声。
“报!”
又一名夜不收站在阶下,声音紧绷。
“里长,民部、监察部、启蒙部,共计二十七位官员,联名请辞。”
魏昶君的手指顿住了。
“理由?”
“他们说......”
夜不收喉结滚动。
“说里长苛待功臣,寒了老臣的心。”
魏昶君缓缓转身,烛火映照下,他的面容如铁铸般冷硬。
“让他们进来。”
启蒙部大堂内,二十余名来自不同部的老臣肃立。
民部官吏周肃,这是昔日蒙阴周愈才的族亲,如今他摘下乌纱帽,双手捧着,声音发颤。
“里长,老臣......老了。”
他身后,监察部左都御史苦笑。
“我们这些人,跟着里长从尸山血海里杀出来,如今却要眼睁睁看着子孙发配边疆......”
“所以尔等这是,要来逼宫?”
魏昶君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却让众人面容骤然苍白。
上一篇:大明:开局让朱元璋选择明灭原因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