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明末:我的金手指是现代大国

明末:我的金手指是现代大国 第474节

  “前明是怎么亡的?”

  老道士淡淡开口。

  “贪官污吏,民不聊生呗。”

  “不全是。”

  魏昶君摇头。

  “是因为百姓不知道。”

  他抬起眼,目光如刀。

  “官府说粮价该多少就是多少,官府说税该交多少就是多少,百姓连讨价还价的余地都没有,他们连自己种出来的东西值多少钱都不知道。”

  茶汤微微晃动,映出他紧绷的下颌线。

  “茶会、农会、路会......这些不是要跟官府作对。”

  他声音低沉。

  “是要让百姓开始知道,为什么。”

  洛水盯着炭火,火星噼啪炸开。

  他想起许多年前,自己还年轻的时候,在江南见过的茶农。

  那些佝偻着背的老汉,采了一辈子茶,却连一口好茶都喝不上。

  茶商压价,官府抽税,最后落到茶农手里的铜板,连买副棺材都不够。

  “茶会怎么管?”

  魏昶君从怀里掏出一本粗麻册子,封皮上歪歪扭扭写着《松江茶事录》。

  “这是前段日子松江试行的。”

  他翻开册子,指着一行字。

  “茶农自己选监事,每月核一次市价,茶商想压价?行啊,茶会直接断供三天,你看谁先急。”

  洛水接过册子,指尖摸到纸页上的茶渍。

  那些褐色的污痕,像是干涸的血。

  “民部衙门不管?”

  “管?”

  魏昶君冷笑。

  “前月苏州府想插手茶会定价,结果茶农直接把茶叶倒进运河,近百船茶叶烂在水里,苏州茶税直接腰斩。”

  他端起茶碗一饮而尽。

  “从那以后,再没哪个官敢对茶会指手画脚。”

  炭火渐弱,魏昶君拿铁钳拨了拨。

  火光映在他脸上,从眉骨到下颌的疲惫显得格外明显。

  “你知道前些日子我去虎口镇看到的最多的是什么吗?”

  他突然开口。

  “那些大人们,总觉得百姓蠢,觉得离了官府管束,天下就要乱。”

  “可你让他们自己种一天地试试?让他们自己扛一天包试试?百姓比谁都清楚怎么活下去,他们只是缺个说话的地方。”

  洛水沉默。

  他想起自己年轻时游历天下见过的那些愚民。

  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人,算不清之乎者也,却能精准记住每一块田的收成。

  那些码头扛包的脚夫,写不来锦绣文章,却能一眼看穿商贾压秤的手段。

  “所以你要给他们这个地方。”

  “不是我要给。”

  魏昶君摇头。

  “是他们自己挣来的。”

  他指向窗外。

  “虎口镇的李二牛,蒙阴的柳小六,松江的陈茶姑,这些人哪个是等着别人施舍的?他们缺的从来不是力气,是说话的底气。”

  夜风穿堂而过,炭火盆里的余烬明明灭灭。

  洛水看着魏昶君被火光拉长的影子,忽然觉得这个曾经锋芒毕露的年轻人,如今像块被江水冲刷多年的石头,棱角还在,却裹了一层温润的壳。

  “到底是不一样了。”

  魏昶君突然自嘲一笑。

  “放在十年前,我大概会提着刀逼各地放权。”

  “现在,真正的权,已经可以渗透到百姓手里。”

  他放下茶壶。

  “官府压不住,商贾骗不了,连我都改不了,这才是最狠的刀。”

  洛水大笑,笑声苍老嘶哑。

  “里长,那就交给我了。”

  魏昶君也笑,端起碗跟他一碰。

  茶汤晃出来,在案上积成一小滩,映着两人模糊的倒影。

  洛水既然接了这个差事,出了魏府,第一时间便到了农学院。

  宋应星听闻是里长亲自交代下来的活,也没拖延,便跟着洛水坐上了火车。

  隆隆铁轨中,宋应星终于有时间喘了口气,抬眼看着老道。

  “洛水总长,咱这次准备去哪?”

  洛水盯着窗外,以往大片的荒芜如今因为铁路建设,已经有了聚集的城镇。

  “去凤阳府吧,从这里开始。”

  说到这,他转过头,盯着宋应星。

  “之前这里成立了农会,可他们的问题不是官府,也不在大商,而是增产问题上。”

  “洪武,永乐年间还好,到了嘉靖、万历两朝,因淮河洪水等问题,人口及赋税,粮食产量下降的很明显。”

  “咱们先解决百姓的生产问题。”

  火车停下,洛水第一时间带着宋应星到了凤阳府的地里。

  洛水踩着湿泥到河边时,宋应星正蹲在河滩边,手里捏着一把浸透的土。

  不久前这里才发了一场大水。

  “水退后,土里全是沙。”

  他搓开掌心的泥,露出裹在里面的粗粝沙粒。

  “种麦子,根扎不稳,一淹就倒。”

  洛水望向远处——淮河在晴日下泛着浊黄的光,两岸的田垄被水泡得发软,去年的洪水痕迹还留在树干上,像一道褐色的疤。

  “不是种不了。”

  宋应星看的真切,站起身,靴底粘着厚重的泥。

  “是没种对。”

  农会试验田选在了河滩高处。

  洛水亲自扛着铁锹挖沟,宋应星则带人运来一车车黑褐色的淤泥。

  “淮河淤泥。”

  宋应星抓起一把,黑泥从他指缝间缓缓滑落。

  “肥得很,就是没人用。”

  “前朝治河的淤泥都堆在堤上。”

  洛水抹了把汗。

  “百姓嫌它脏,官府嫌它麻烦。”

  宋应星皱眉。

  “这个,才是真正的好东西。”

  他们挖沟引水,把淤泥铺在沙土上,再混入秸秆和腐草。

  洛水赤脚踩进泥里,泥浆漫过脚踝,凉得刺骨。

  “要增产,这里得改种稻子。”

第582章 不过是个年轻人罢了

  宋应星从褡裢里掏出几包种子,看起来不像是红袍军位高权重的农学院长,更像是个老农。

  “耐涝的稻种,江南来的,根扎得深,水淹不死。”

  洛水跟着宋应星一点点开始开辟第一块农会试验田,田垄筑的很高。

  他们要对农会负责,就必须让百姓们看到成果。

  两个多月后,淮水漫过河滩,淹了低处的麦田,却唯独绕开了农会的高垄。

  稻秧在浑水里挺着青绿的秆子,穗子沉甸甸地垂着。

  农会的汉子们赤膊站在田埂上,望着水里的稻,没人说话。

  一名农户突然蹲下,抓了把湿泥,捏得咯吱响。

首节 上一节 474/51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明:开局让朱元璋选择明灭原因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