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我的金手指是现代大国 第482节
“杨三槐的计划说说吧。”
“双线埋伏。”
夜不收喉结滚动。
“若里长乘火车,便引爆七号铁路桥墩,若换乘马车,则在官道老槐树下设伏,更险恶的是这群人甚至不惜已深入局,连自己人都杀。”
魏昶君突然笑了。
他经历过的反叛太多。
“好一个连环计。”
他起身走到窗前,夜风灌入,吹得烛火剧烈摇晃。
他甚至比负责调查的夜不收都清楚,这群人造反的原因绝不是那么简单。
他们不满的,不过是自己将那些他们眼中的‘泥腿子’抬高到了和他们这些人一样的高度。
他们不满的,不过是他们的家族不能千秋万代,成为人上人。
他们只是在愤恨拼杀了一辈子,得不到自己想要。
欲壑难填。
魏昶君更明白,这样的情形,绝不会是最后一次。
可他不在乎。
这一刻,这位跟随里长十年的夜不收神色森冷。
“里长,柳州那边已经布控完毕。如今......到底是坐火车还是乘马车前往?”
魏昶君站在窗前,背影被月光勾勒出一道冷硬的轮廓。他缓缓转身,眸中寒光如刃。
“都不选。”
夜不收一怔。
“那......”
“反着做。”
魏昶君的声音像淬了冰。
“火车照发,马车照行,但里面只放木偶。”
他走到案前,指尖敲了敲桌上的地图。
“我亲自带八百轻骑,走山道直奔浙江。”
“八百精锐,足够杀出任何重围。”
“浙江?”
夜不收瞳孔微缩。
“可柳州那边......”
“柳州?”
魏昶君神色淡漠。
“他们将注意力放在柳州,正好我们可以在浙江等地着手,开始调查那些已经腐朽的文人,我倒要看看,他们有多大的本事,敢做徐国武都做不到的事!”
彼时夜不收呼吸微滞。
“但若我们突然转向浙江,柳州那边......”
“让他们炸。”
魏昶君语气森然。
“木偶披我的袍子,戴我的斗笠,让他们炸个痛快。”
他走到夜不收面前,居高临下地俯视。
“八百轻骑今夜出发,一人双马,沿途不进城、不入驿,三日之内必须赶到绍兴。”
夜不收重重抱拳。
“属下这就去安排!”
“记住。”
魏昶君的声音突然轻了,却字字如铁。
“此行不带任何文吏,不通知地方官府,沿途农会只认铁令不认人。”
他盯着夜不收的眼睛。
“我现在,谁都不信。”
窗外忽然刮起一阵狂风,吹得窗棂哐当作响,一片枯叶被卷进来,落在魏昶君脚边。
他低头看了一眼,靴底碾上去,枯叶碎裂的声音清晰可闻。
夜不收离开了,只是他也没听懂,里长所说的谁都不信,不光是这个时代的文武官吏。
还有来自四百年后的信,那些原本应该和他站在同一条战线的人,来的‘预警’。
“历史......”
他喃喃自语,眸中暗流汹涌。
“从来都是杀出来的。”
这一刻,魏昶君独自站在烛光里,他取出一块靛蓝粗布,慢慢擦拭佩刀,刀身映出他冷峻的眉眼,也映出窗外一弯残月。
第589章 腐朽的江南
如今随着民会发展和监察部散步天下,越来越多的官吏开始凝视京师。
原因只有一个。
里长定下的三策之中,只剩下最后一个。
里长赴边!
京师火车站。
清晨的雾气还未散尽,铁轨上凝结着细密的水珠。
站台上挤满了人,百姓们踮着脚,伸着脖子,目光热切地望向那列即将启程的火车。
“里长!里长!”
几个半大孩子挤在最前排,手里攥着粗布缝的福袋,拼命往前递。
魏昶君穿着那身熟悉的靛蓝布袍,缓步走过站台,接过福袋,顺手揉了揉其中一个孩子的脑袋。
“好好读书。”
他声音不高,但周围瞬间安静下来。
“农会学堂的《算经》要背熟。”
孩子用力点头,眼眶发红。
站台另一侧,几个穿绸衫的商人交换了下眼神,其中一人悄悄退到人群后方,从袖中摸出支炭笔,在掌心写了几个字,又迅速合拢。
火车汽笛长鸣,魏昶君登上专属车厢。
车门关闭前,他转身向站台挥手,百姓的欢呼声浪几乎掀翻屋顶。
车门一关,亲卫队长立刻拉上窗帘。
车厢里没有点灯,昏暗的光线下,两个夜不收正给一具木偶穿戴衣物,同样的靛蓝布袍,同样的粗布鞋,甚至连腰间挂的铜牌都一模一样。
“头发再乱些。”
亲卫队长低声指挥。
“里长赶路时从不束发。”
夜不收抓了把灰尘,搓进假发里。
火车站外,茶楼二层。
杨福眯着眼,盯着那列缓缓启动的火车。
他身后站着个戴斗笠的男人,声音沙哑。
“看清了?”
“看清了。”
杨福咧嘴一笑。
“他上了车,车厢窗帘都拉紧了,准是怕有人放冷箭。”
斗笠男从怀里掏出个铜哨子。
“通知柳州那边,按计划行事。”
杨福却突然皱眉。
“总觉得太顺了......”
"顺?"斗笠男冷笑.“为了让他上这趟车,我们搭进去三个暗桩,徐三郎连好不容易搜刮的田契都押给了沈槐,就为买通人调换车厢编号。”
他拍了拍杨福的肩。
“等着听响吧.”
同一时刻,京师西郊马场。
八百轻骑已集结完毕,马匹的嚼子都用布条缠紧,防止嘶鸣。
为首一人赫然是魏昶君,那位本应该乘着火车离开的里长!
火车到了京畿之地,他便跳下,如今换上了夜不收的黑色劲装,正往皮囊里灌清水。
夜不收小跑过来。
“里长,柳州那边传信,杨家的人暗中动了。”
上一篇:大明:开局让朱元璋选择明灭原因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