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我的金手指是现代大国 第501节
“哥去教那些外夷的孩子也读咱红袍的书。”
另一边。
老矿工把镐头擦了三遍,挂在墙上。
他儿子,那个二十岁的愣头青,正把一包馍馍往包袱里塞。
“爹。”
青年突然开口。
“等我从满剌加回来……”
“回个屁!”
老矿工突然暴喝。
“去了就别回头!”
青年愣住了。
老矿工转身从炕席下摸出块黑乎乎的银子,砸进他怀里。
“老子当年在矿下,亲眼见过南洋的宝石……比你这辈子见过的煤烧起来都亮。”
他浑浊的眼睛盯着儿子。
“死也要死在宝石堆里,别像你爹,一辈子钻黑窟窿!”
青年攥着银子,噗通跪下了。
第二天清晨,落石村的二十三人站在村口。
李鹊儿背着辣椒,男孩光着脚,书生抱着红袍课本,矿工青年攥着黑银子。
他们没回头,背后的哭声够响亮了。
崇祯站在山坡上,看着这支小小的队伍走向官道。
他忽然想起昔日,自己坐在龙椅上,看着奏折里饥民易子而食的描写。
那时候的百姓,是跪着死的流民。
现在的百姓,是站着开拓的先驱。
这次,他们的舆图写着苏丹......只是崇祯很快便被身边的声音闹的回过神来。
红袍官吏站在崇祯面前,手里的名册翻到最新一页,上面赫然写着他的姓名。
“按新政,你需登记家中人口,凡适龄者,需响应多生之策。”
官吏的声音平静,却不容置疑。
崇祯的手指微微攥紧。
他曾经是皇帝,是天下之主,如今却要被人要求多生孩子?
他心底涌起一股怒意,可随即又化作苦笑。
是啊,他已经不是皇帝了,现在的他,不过是落石村的一名矿工,每日与煤灰为伴,吃着红袍军分发的口粮。
“……好。”
他最终点头,声音低沉。
他发现自己竟有些喜欢这样日出而作的日子。
官吏满意地合上册子,转身离去,崇祯站在原地,望着远处的山峦,忽然感到一阵恍惚。
他,也被绑在了红袍的战车上。
“魏昶君……”
他缓缓开口,声音几乎微不可闻。
“你到底要缔造怎样的时代?”
村民们或许懵懂,只知新政能让他们吃饱穿暖,能让他们的孩子读书识字,可崇祯曾是帝王,他太清楚这意味着什么。
一旦这些百姓带着红袍的思想奔赴海外。
带着人人平等的信念,带着国乃民之国的理念,踏上那些仍被贵族、奴隶主、土王统治的土地……
那些地方,会掀起怎样的风暴?
崇祯几乎能想象到,十年后,二十年后。
安南的农奴会质问领主。
“为何红袍治下的农户能分田?”
波斯的手工匠人会聚集起来。
“为何我们不能像红袍工匠一样,按劳取酬?”
欧罗巴的学者会捧着红袍的启蒙课本,在教堂前辩论。
“为何人生来就该分贵贱?”
这已不是改朝换代,而是要将整个世界,拖入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
崇祯深吸一口气,胸口仿佛被无形的重量压住。
魏昶君,你下的这盘棋……
比朕当年坐拥的江山,还要大!
第607章 让百姓知道历史是如何变化的
崇祯的目光眺望的方向,赫然是昔日的京师。
彼时京师,魏府书房。
烛火摇曳,映照着案几上摊开的舆图。
乌思藏的矿产量、撒马尔罕的商路进度、安南的稻米收成......密密麻麻的朱批与墨迹交织,勾勒出一个正在急速扩张的帝国轮廓。
魏昶君独自坐在案前,手指沿着西域的铁路线缓缓移动,眉头微蹙。
门外传来轻微的脚步声,周愈才端着一杯热茶,轻轻推门而入。
“里长,夜深了。”
他将茶盏放在魏昶君手边,茶汤澄澈,热气袅袅。
魏昶君抬头,烛光映在他的脸上,眼角的细纹比去年更深了些。周愈才恍惚了一瞬,这个曾经在蒙阴县提着脑袋造反的老臣,如今也已不再年轻。
“坐。”
魏昶君指了指对面的椅子。
周愈才坐下,沉默片刻,终是开口。
“里长,您该考虑成家了。”
魏昶君的手指微微一顿。
“咱蒙阴像您这个年纪的男子,孩子都能下地干活了。”
周愈才苦笑。
“我知道您不喜欢家天下那一套,可人这一生,总该有个圆满。”
烛火噼啪,映得魏昶君的侧脸忽明忽暗。
“您这些年,灭缙绅、杀世家、斩欺压百姓之辈,得罪的人太多了。”
周愈才的声音低沉。
“日后老了,身边总得有个照应。”
“而且。”
他顿了顿。
“您的心思全在百姓身上,也该为自己想想。”
魏昶君端起茶盏,热气氤氲中,他的神色看不真切。
“成亲?要孩子?”
他抿了一口茶,声音平静。
“如今大国初立,百废待兴,乌思藏的铁路还没修完,撒马尔罕的商队刚上路,安南的稻种还没推广,我没时间把精力放在家里,也不想耽误别人。”
周愈才欲言又止。
“还有。”
魏昶君放下茶盏,目光如炬。
“我的位置不同。”
“我做事狠辣,得罪的人太多,一旦有了子嗣,难保那些残余的缙绅、结党营私的派系,不会生出异心。”
他指尖轻叩桌面。
“他们动不了我,但未必不会对我的孩子下手。”
周愈才沉默了。
他知道魏昶君说的没错——红袍军的敌人从未消失,只是暂时蛰伏。
若魏昶君有了软肋,那些藏在阴影里的刀,便会毫不犹豫地刺向这个弱点。
“可......”
周愈才还想再劝。
“老周。”
魏昶君打断他,声音罕见地柔和了些,他许久没有用过这个称呼了。
“你知道我为什么要推行多生孩子的政策吗?”
周愈才摇头。
上一篇:大明:开局让朱元璋选择明灭原因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