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我的金手指是现代大国 第90节
魏昶君手持圣旨,傲然而立。
自此,青州同知,青州都指挥使,军政要务,系于一肩,青州之地,权势滔天!
送走袁德潜,青州府衙,魏昶君看向王旗。
“听闻严承平如今被贬至乐陵担任县令?”
宛若自言自语,魏昶君眯起眼睛。
“贪了就想跑,怎么可能?这般狗官,那些山匪流贼可不会放过。”
王旗亦是点头,明白了里长的意思,当即带夜不收扮作流贼,离开青州府城。
而彼时,魏昶君也开始带着阎应元,黄公辅抵达蒙阴县查看。
如今的蒙阴没有任何地主与缙绅,最大不同便是极致的平等。
南洛镇,村道上,驴车颠簸,拉着不少猪肉,都是百姓从猪倌处所购,养殖作坊负责杀猪送来,供百姓制作腊肉。
粗盐抹上后,少年用蒲草挂起大块肉,点草熏烤,他同家人都心满意足看着房梁。
如今家家户户除部分务农,青壮都前往帮忙扩建土豆粉作坊。
妇孺则是在磨土豆粉,晾晒,加水,拍打墩柱,再晾晒。
棉花作坊也在魏昶君母亲程氏带领下再度扩建,如今已有七百余人参与工作。
一车车棉花被采摘后送入,部分纺织成棉纱,还有一部分则制作棉衣,棉甲等成品,用红袍商铺名义送往莒州,青州府,东昌府,以及江南等地。
阎应元,黄公辅二人对视一眼,神色惊艳。
民生富足,比之江南一些上品县亦有过之!
而这在大明县录中,蒙阴只是下品县下小镇。
魏昶君亦满意看着,微微点头。
如今是崇祯三年八月,穿越到这方世界已经两年时间。
他终于让蒙阴此地经济运转了起来。
这就是经济建设的困难,目前虽然只是一个镇的经济初步成型,开始发展,但随着该镇带动,周边也会随之经济流通,这就是经济体系建设,一旦成型,便会互相影响。
昔日冷清下品县城,人口不过八万,如今加上商队等流通人口,赫然已达十一万之多。
来自东昌府,青州府等地商人商队络绎不绝,人流出现也带动客栈相继建立。
仅一条街上,便有四家客栈,且时常人满为患。
米铺,钱庄,镖局等流通极强行业也开始遍地开花,欣欣向荣之姿。
第134章 让经济活起来
现代,西安历史研究所。
会议室内,明史教授顾成也在带领研究国榷,青州府志,大明舆地志等史书提炼相关信息。
“整合出来了,消息来自大明舆地志人文篇。”
顾成认真念诵,神情激动。
“自崇祯三年七月记,青州府,领州一,县十三。西距布政司三百二十里。崇祯三年益都,临淄,博兴,乐安,寿光,府東北至西南,匪患横行。”
“七月,流贼至青州府,朝廷屡战屡败,莒州同知魏氏剿贼,众人以罹难传报,后流贼荡来县,斩吏部,内监官员二百余。”
“魏氏率兵归来,剿寇,帝大喜,遂赐青州同知,青州都指挥使。”
穿越者后盾组织组长雷请议兴奋点头,穿越者记录小组组长陈科也狠狠握拳。
“好,好啊!”
“穿越者此次死局总算解决!”
经济部也在此刻,正式开始讨论新发展方案。
“蒙阴县城经济支柱为养殖业,土豆粉及棉花种植。”
“来县可新规划为铁器作坊。”
“沂县目前多山地,红薯种植业与养殖业都可为产业支柱。”
“石山县,泰新县开始种植桑叶,进行丝绸布匹加工。”
“莒州作为联通各县贸易中心,商队驻扎主要区域,进行至江南商业中转。”
“另外,如今穿越者开始涉足青州,建议穿越者在青州扶持商盟,打造真正包含粮食,布匹,铁矿等民生军政所需一切资源综合板块......”
如今已是崇祯三年九月,天起愈寒。
魏昶君背负双手,于莒州州衙内缓缓踱步。
窗棂缝隙寒风已逐渐刺骨,激荡不已。
按照历史记录,崇祯三年十二月,也就是三个月后,大明这座腐朽王朝,最后一根稻草即将落下。
十二月初一日,户部尚书毕自严因度支大绌,上疏十二事,要增关税,捐公费。
兵部尚书梁廷栋则以兵食不足,上疏言民穷之故,皆因官贪,要求官贪风息,户部尚书毕自严遂请每亩加三厘,于是增田赋一百六十五万余,合旧所增,共六百八十余万。
而这次加派捐税,正是大名鼎鼎的辽饷!
灾年官吏缙绅吸血后沉重的赋税,也是真正导致大明农户流民彻底揭竿而起,毁掉江山的主要原因之一。
如今寒风吹动桌面上的大明事感录,现代回信也终于抵达。
「莒州其下各县为经济基础,必须完整建设,流通,诸如蒙阴县经济主要支撑点至少需要三处县城」
「经现代经济学建模大数据及讨论,暂定蒙阴,沂县,来县三处」
魏昶君一字一字看着,感受着来自后世大国的支撑,旋即决定开启新的会议。
民部副部长周愈才,徐白海,夏允彝,吴同尘等人赫然在列。
启蒙部保庵录,楚意,南道赢亦列座肃然。
阎应元坐在魏昶君侧位,看着眼前这些身影,有些慨然。
勃勃生机,自此迸发。
“如今蒙阴经济流通已经初步稳固,伴随土豆粉作坊,棉纺作坊发展,带动周边食宿等诸多产业齐头并进,但其他县城经济发展才刚刚有起色。”
“吾等要想踏足乱世,必须再发展起至少两个相关产业体系。”
“其一,沂县,目前距铁矿开发地来县更近,为减少运输成本,铺开百姓就业,暂定军工火器作坊挪移至此,并打造各类铠甲兵刃,以及战马养殖,由民部徐白海负责,火器总长刘方,养殖总长曲肖恩二人具体实施。”
“其二,来县,铁矿产地,接下来大规模建设铁器作坊,形成铁器完整流水线,并且开发工人相关产业,完善矿工基础生活保障设施,进一步补充商业发展基础条件,。”
这一刻,伴随魏昶君开口,会议室内,徐白海几人纷纷抱拳。
阎应元眼底兴奋之色溢于言表。
从江阴等地一路走来,见惯了尸骨,直到抵达莒州,才终于见到真正能称之为活着的百姓。
而接下来,若一切当真按照魏大人计划,此地会发展成什么样?
他不知道,但仅仅是一角,必定便会远超洪武年。
真正的盛世前奏,来了!
来县。
天色未亮,不少正准备出城侍弄田地的流民便看到知县大人身影出现。
“徐大人,今日起的这般早?”
“这么多人,这是在修什么?”
徐白海无论是身为官吏,还是读书人,在这个时代都该让百姓畏惧。
但没有百姓害怕,反而笑吟吟的围着这位曾和他们一同下地培育红薯苗的书生,格外亲切的询问。
徐白海也温和笑着,看向百姓眼底带着温暖希望,转向正在修葺的工坊。
“吾前来是为宣布三件事,乡亲们亦可回去传递消息。”
“其一,朝廷计划在来县建设火器作坊,大量锻造火器,需要铁匠,泥瓦匠等相关人手,尔等所见,便是正在修建的火器作坊,沂县将同时修建八处,另修建匠作住房六区。”
“其二,沂县将修筑马匹养殖厂,由这位养殖总长曲肖恩负责一应事务。”
“其三,按照新规矩,县衙将新开户帖,所有成为火器匠人者,享子女无偿进入私塾读书,分配住所,每月前往专门矿工诊堂诊治,月份银两八钱,子女可参加科举等待遇。”
徐白海话音落下,人群中一片哗然。
“吾等也可以报名参与其中?”
一名中年农户激动站在最前方开口,其余百姓也兴奋看向徐白海。
昔日他们饱受缙绅官吏欺压,连饱饭都不给他们吃。
如今不仅子孙可以科举,甚至还有月俸,住所,就医等诸多便利。
一时间,不少百姓得到消息后,激动的奔向城中,奔走告知亲友。
县衙张榜事宜刚刚开始,消息便已席卷大半个沂县并各个乡镇,村落。
铁器作坊原本与火器作坊并为一体,设在蒙阴县南洛镇。
如今火器总长,昔日老铁匠刘方也在配合进行相关挪动。
马车拉着铁砧等各类物件,沿着官道奔赴来县。
而火器作坊则在刘方带领下,抵沂县。
看着眼前热火朝天,已经完成初步建设,占地数百亩的火器作坊,仍有数百名百姓在进行建筑修筑。
一座座高炉拔地而起,规模比之南洛镇大了不止一筹。
刘方兴奋指挥各个铁匠小心安放各类器具,几乎可以想到未来这里将会产出多少火枪与火炮。
而这里的数百百姓,亦只是沂县经济发展的冰山一角。
随着火器作坊落地,带动相关产业也步入飞速发展阶段。
火器作坊修建让沂县多了数千名泥瓦匠,各类建筑修建也带动越来越多建筑队伍自发成型。
与此同时,报名学习参与匠作的百姓多达数千人。
上一篇:大明:开局让朱元璋选择明灭原因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