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1274节
X51A虽然连续两次失败,但毕竟积累了很多实测数据,技术难度较低的HTV2也已经启动研制多年,眼瞅着自己就要在高超音速武器竞赛中屈居最末,自然心急火燎。
常浩南点点头,装作思考的样子:
“确实,没有足够的风洞测试数据,直接进行实弹测试风险太大。X51A就是前车之鉴。”
“X51A?”
叶戈罗夫心里本来就在想着这东西,现在又被常浩南突然点到,差点绷不住脸上平静的表情:
“常院士对美国的项目也有研究?“
控制室内突然安静下来,常浩南注意到代表团中的军方代表明显竖起了耳朵:
“学术交流而已。”
常浩南故意做出一个“说漏嘴“的尴尬表情,然后压低声音:
“不过既然提到了……根据我们的分析,X51A在乘波体压缩气流的计算方法上存在缺陷。”
叶戈罗夫的眼睛瞪得更大了:
“这……这难道不应该最核心的技术机密?“
“气动力学规律是客观存在的。”
常浩南耸耸肩,装作赶紧找补的样子:
“通过两次失败试飞的部分特征,结合我们自己的理论模型,逆向推导出问题所在并不困难。简单来说,他们在处理激波-边界层干扰时使用了错误的湍流模型,导致在弹道末端转入俯冲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纵向失稳。”
这番专业术语密集的解释让非技术背景的代表团成员一脸茫然,但叶戈罗夫和其他几位专家却明显受到了震动。
稍微靠后的位置,一名年轻技术人员压低声音,向旁边的列昂尼德·列别杰夫教授询问:
“这种事情……真能通过理论模型逆向推导出来?”
列别杰夫几乎不假思索地摇头:
“当然不可能,除非他们得到了X51的……”
老人突然意识到失言,瞄了一眼身后几个来自经济与贸易部的成员,硬生生把“设计图纸“几个字咽了回去。
而在队列最前面,叶戈罗夫则继续问道:
“您是说……即使超燃冲压发动机工作正常,X51A也无法稳定飞行?”
“你当然可以这么理解。”
常浩南肯定地回答道:
“但另一方面也意味着,X51A在硬件层面其实没有太大问题,只要对方能够通过多次测试找出问题的关节所在,就能很快扭转前两次测试失败的不利局面……”
这当然是纯粹的烟雾弹,只不过,叶戈罗夫却对此深有共鸣——
他们正在研发的下一代潜射弹道导弹RSM-56的情况就与之类似,前面十几次试射的成绩可谓惨不忍睹,但在修改了一部分控制逻辑之后,就马上实现了连续多次试射成功。
相比于硬件缺陷,软件系统的特征正是如此。
有可能十年也解决不了问题,也有可能下一秒就万事大吉。
接下来的参观中,尽管叶戈罗夫显然还沉浸在刚才关于X51A的惊人信息中,几次试图拉回话题,但常浩南却表示华夏方面在高超音速研究领域目前不需要外部支持,并将话题引向双方可能的合作领域,特别是俄罗斯在核燃料循环与核设施建设方面的技术和经验优势。
这里面的意思,几乎可以说是明示了。
“我不是核工业领域的专家,没办法直接确定什么。”
叶戈罗夫表态道:
“但我在回国之后会第一时间把这一消息汇报上去,想必原子能公司会很愿意加入进来,进一步拓展在亚洲的市场……”
第1463章 特殊待遇
几乎在常浩南送走俄罗斯代表团的同时。
荷兰,佩滕。
在缓缓放亮的晨光之中,一架修长的猎鹰8Z公务机缓缓降落在佩滕帕拉斯核能研究中心附属机场的跑道上。
这座位于荷兰北部的小镇原本寂寂无名,直到荷兰核监管局在此建设了一座研究用的高通量核反应堆(HFR),才逐渐发展为欧洲核能技术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以及全世界最主要的医用同位素生产商,也一并带来了不少相较于其人口规模而言大到比例失调的基础设施。
帕拉斯机场就是其中之一。
为了在ICAO规则下支持运输核燃料和放射性同位素的伊尔76运输机起降,这里的跑道规格甚至达到了第二档的4E级,倒也顺道方便了来来往往的官员和学者们。
坐在机舱最前方的彭觉先透过舷窗向外望去,看到不远处的停机坪上有大约十几道身影正在等待。
尽管距离太远看不清面孔,但他仍然能从衣着和姿态上认出其中几位正是一个多月前就已经抵达这里的华夏同事们。
他轻轻拍了拍放在膝上的公文包,里面装着一些小礼物,当然还有更重要的,临行前常浩南院士亲手交给他的最新研究计划。
即便对于这座承载着全世界绝大多数前沿技术研究的HFR而言,其中也有不少部分显得相当惊世骇俗。
在飞过来的一路上他甚至都有些担心,这个方案能不能顺利通过荷兰人相对严苛的安全审核——
按照之前在卡拉达舍签署的协议,荷兰方面不会参与各国测试的具体流程,也不会保留相关实验数据,但在测试开始之前,需要把涉及到反应堆运行安全的部分提交给核监管局进行审查和备案。
“热管冷却,无外中子源启动……”
他轻叹了口气,自言自语道:
“还真是敢想……”
“彭院士,可以准备下飞机了。”
随行的助手吕文焕轻声提醒,把彭觉先从自己的思绪中拉了出来。
后者点点头,整理了一下深蓝色西装领口上那枚小小的国旗徽章。
半个月前,他站在天安门东侧的观礼台上,亲眼见证了那场震撼世界的阅兵式,这枚徽章就是当时留下的纪念品,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在国旗下方的金色条带上还刻有“2009.10.01的字样”。
在那之后,他本可以多享受几天清闲的时光,但ITER项目的召唤让还是他毫不犹豫地提前结束了国内行程。
舱门打开,荷兰微凉的秋风迎面拂来,彭觉先深吸一口气,目光立刻转移到了舷梯车旁边那几个熟悉的身影上——代表团副领队方鉴明正带着几名团队核心成员列队等候,其中也包括最边上那个踮着脚尖的年轻人,黄知涛。
虽然一年前还只是个来长长见识的普通博士生,但对方在卡拉达舍把握住了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从而顺利让自己从小透明晋升为团队主要成员,也同时获得了来到荷兰完成自己博士毕业论文的门票。
这样三级跳的经历,难免让彭觉先想起自己听说过的、有关常浩南的传奇故事。
尽管明知道自己这位弟子在能力上跟常院士肯定还有一些差距,但作为一名导师,在这种情况下很难不产生一些幻想。
他这把年纪又已经是资深院士,在学术界已经算是登峰造极进无可进。
但在教育界,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想那常浩南的导师杜义山院士,直到现在还经常被拉出来授予一些研究生培养领域的荣誉。
“彭院士,可算把您盼来了!”
方鉴明三步并作两步迎上来,握住彭觉先的手用力摇晃。
这位比他小五岁的副手明显比上次见面时憔悴了很多,好在精神头仍然不错。
“辛苦你们了。”彭觉先拍了拍方鉴明的肩膀,转向其他团队成员:
“尤其是小黄,我在国内的时候就听说,你主动请缨参加了不少额外的工作任务?”
“能参与HFR的启动测试是我的荣幸。”
黄知涛推了推眼镜,脸颊因兴奋微微发红:
“与其说是我承担了额外的工作任务,不如说是前辈们愿意给我额外的锻炼机会……”
显然,这位也是情商拉满的典型。
谦虚表态的同时,还顺便把团队里的每个人都带上了一嘴。
即便是身经百战的彭觉先,听到这种回答也不免心情愉悦。
简短的寒暄之后,一行人开始走向不远处的停车场,同时在路上,方鉴明就已经开始汇报工作进展:
“我们按照计划完成了三种锂陶瓷氚增殖剂的制备与表征,正硅酸锂、氧化铝锂和氧化锂的样品都已经通过初步检测。”
他一边说着一边递过一部国产PDA,7英寸大的屏幕上显示着密密麻麻的数据图表:
“最大的突破是熟悉了HFR最新配备的电子自旋磁共振光谱测试设备,比我们预想的灵敏度高出15%,建议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在国内也置办一套。”
相比于上面的数据,反倒是这部PDA本身更早吸引了彭觉先的注意力,反过来调过去看了许久。
“科学院计算所、光机所牵头,跟康佳合作搞的。”
方鉴明解释道:
“除了少数几个计算芯片以外完全国产,只可惜性能比较一般,干不了什么太复杂的工作,只能看看文件这样,不太能打开消费市场,所以干脆取消了无线联网功能,发给我们当工作设备用。”
华夏的半导体产业在90年代末重启之后,一直维持着磕磕绊绊但还算持续的发展,尤其在工业控制和终端领域占据了相当的市场份额,只是受制于技术和兼容性问题,始终没能打开桌面级市场。
彭觉先快速滑动屏幕,果然不太跟手,显得有些卡顿。
不过,他的眉头还是渐渐舒展开来:
“不管现阶段怎么样,这种尝试还是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支持……只要不是完全没法用,就可以考虑走内部渠道再采购一批。”
术业有专攻,彭觉先当然不太懂半导体领域的技术细节,但身为参与过两弹一星工程的资深院士,总归对于关键技术领域的独立自主有着非比寻常的敏感性。
一段小插曲过后,他的注意力很快回到了眼前的数据上面:
“高锂燃耗实验的数据呢?”
“已经进行了三次初始化测试。”方鉴明指向一组波动曲线,“HFR的状态比临界值稳定得多,中子通量波动控制在±0.3%以内。”
彭觉先突然停下脚步:
“制备方式?我记得德国去年发表的报告中提到熔融喷雾法的热应力问题。”
一直安静跟随的黄知涛这时开口:
“我们采用了常院士建议的冷冻成型-程序烧结工艺。”年轻人的声音因紧张而略显尖锐,但很快稳定下来,“铍作为中子倍增剂,70:30固液比,虽然密度只有88%,略差于德国产品的93%,但力学性能提升了40%以上,而且……”
他展示了一组电子显微镜图像:
“粒径分布均匀性达到93.7%,很适合装填球床。”
彭觉先盯着那些完美球形的微观图像,嘴角不自觉地上扬。
这比他预想的要好得多——常浩南果然又押对了宝。
“好,很好。”他的目光扫过每位团队成员:
上一篇:原神:在提瓦特开崩三体验店
下一篇:末世,我只跟女神交换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