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1286节
车子七拐八绕地进入基地内部,郑辉下意识地望向远处的防空区域。
刚刚起步的舰载航空兵还没到练习夜间起降的阶段,因此按照常理,这个时间一般是用那几架歼15在模拟甲板上进行调度和系留训练。
不需要飞行员参加,但相比飞行训练,往往更加热火朝天。
然而,今天的模拟训练区域内却是异常安静,几个分别模拟歼15、直12和直9的调度模型全都被盖上了一层软罩,以免受到盐雾环境的侵蚀。
显然,地勤今天压根没有开展训练的打算。
在另一个方向的停机坪上,8架飞机分别停在属于各自的机库下面,而一架运9运输机静静地停在其中一个机库附近。
周围,几名穿着深蓝色作训服的工作人员正忙碌地操作着转运设备,明显是在进行卸货。
稍远处,还站着几名荷枪实弹的警卫。
“奇怪……”
郑辉眯起眼睛,试图看清那架运9正在卸下的货物。
那是一个被迷彩雨布严密包裹的长条形物体,从没有被机舱遮挡住的部分来看,至少有四到五米,甚至更长。
由于距离太远,他无法辨认具体是什么,但直觉告诉他,那绝不是普通的飞机零件。
兴城基地作为海军航空兵的主要训练场,备件消耗水平远超同级单位,因此通常都是由伊尔76这类重型运输机负责运送航空物资。
中型的运9很少出现在这里。
“咱们又要接什么新装备了么?”
下车之前,他向坐在副驾驶上的跟车军官询问道。
后者摇摇头:
“你们飞行员都不知道的事情,我一个小车连的连副怎么会知道?”
郑辉其实是觉得自己近几天都不在单位,有可能错过了一些信息。
但想了想觉得对方说的也没错,所以例行谢过对方之后,就拎起行李打开车门准备下车。
“郑少校!”
就在这时,一个洪亮的声音从身后传来。
郑辉转身,看到一名上尉军官正快步向他走来。
“李干事,有事?”
“我刚准备到宿舍送文件来着,正好在楼下碰见您,刚接到通知,今晚七点在3号会议室有个会,您需要参加。”
郑辉看了看手表——17:20,并非正课时间。
一般会议很少会在这种时候召开。
“什么性质的会议?”
他问道,同时注意到李少尉的表情有些微妙的变化。
“具体内容我不清楚,只是奉命通知。”
李干事递给他一张门禁卡:“这是您的临时通行证,3号会议室在指挥楼二层,需要刷卡进入。”
接过卡片,郑辉心中的疑惑更深了。
3号会议室是基地最高级别的保密会议室之一,只有同样驻扎在这里的特种机团偶尔会用,一般是在针对空自或者韩国空军的任务之前。
然而,靠通知而非号声告知,而且他也没接到提前归队的要求,说明不是作战任务。
再说他们部队也远没有形成战斗力,就算需要几架飞机护航,附近也有另外一个装备歼11BH的海航旅。
他想起那架运9和神秘货物,隐约感觉到某种重要的事情即将发生。
“我明白了,会准时参加。”
郑辉点点头,决定先到临时宿舍放下行李,然后直接前往会议室。
18:45整,郑辉提前十五分钟站在3号会议室门前,刷卡后推门而入。
眼前的景象让他微微一怔——会议室里只有不到十个人,而且大部分都是基地和部队的高级军官,他立即认出了舰载机部队的王炜参谋长、基地作战中心的毕奉春主任、还有几位技术部门的负责人。
没有职位的飞行员只有两个,包括他自己和另一名来自东海舰队的林书岩少校,曾经参与过当年那场对抗F22的行动。
只可惜被分配的巡逻区域过于偏僻,没能打上照面。
“郑辉,先坐吧。”坐在会议桌右侧首位的王炜大校向他点头示意,然后转向另外几人:“既然大家都这么早到了,那我们就提前开始,不卡着七点钟了。”
郑辉迅速走到一个空位前,挺直腰板坐下。
王炜是海军航空兵有名的“铁面教宗”,参与编写了华夏第一套舰载机训练大纲,现在担任舰载机部队参谋长和教官。
会议室的门被警卫从外面关上,随即响起了电子锁启动的声音。
王炜没有废话,直接打开了投影仪。大屏幕上立即显示出一张标有“绝密“字样的PPT页面。
“各位同志,今天我们讨论的内容属于绝密级,严禁任何形式的记录和外传。”王炜的声音低沉而有力,“首先通报一个情况:歼15型舰载机起飞载荷谱的编制工作已经接近尾声,大部分能装备在16号舰上的弹药都已经测试完毕。”
就目前的传闻来看,第一艘航空母舰极大概率会以辽省命名,甚至都没有第二个竞争者。
但目前还是习惯以舷号称呼。
屏幕切换到下一页,展示了一系列挂载不同武器配置的歼15照片。
“目前我们已经完成了对鹰击-83K、霹雳-12、霹雳13等主要弹药,以及伙伴加油和电子对抗吊舱的适配测试,起飞降落状态下的飞行包线也已基本确定。”王炜继续说道,“但还有一些正在研发中的新型弹药,未来将主要装备在弹射型航空母舰上。”
随着王炜的操作,屏幕上出现了一张全新的图片——
一枚长约6.5米,外形明显呈乘波体设计的导弹三维模型。
郑辉的眼睛瞬间睁大了。
流线型的前体、扁平的腹部进气口和独特的尾翼布局……
与他曾经在内部资料上见过的美国X-51A“驭波者“高超音速飞行器惊人地相似,但又有明显的区别——这枚导弹的尾部设计更为简洁,整体比例也更加紧凑。
并且,最前面如同鸭嘴一样的部分也有不少额外的细节。
会议室里响起一阵轻微的骚动。
林书岩少校小声嘀咕了一句:“这是什么新家伙事?”
郑辉的目光无法从那枚导弹上移开。他突然意识到,这很可能就是下午那架运9卸下的神秘货物。
尺寸完全吻合,而且这种级别的装备确实需要特殊运输。
“看来有人已经认出来了。”王炜的目光扫过众人,最后停在郑辉身上,“郑辉同志,你有什么看法?”
郑辉清了清嗓子:
“报告首长,这枚导弹的外形特征与美国X-51A'驭波者'高超音速飞行器非常相似,但气动布局更为优化,尤其是前体设计和进气口位置。”
王炜点点头:
“基本正确。这是一枚吸气式高超音速导弹的早期概念验证型号,研发代号……暂时还没确定,不过与X-51A相比,它采用了更先进的超燃冲压发动机和热管理技术,理论最大速度可达马赫数10以上,射程超过2500公里。”
会议室里一片寂静。
2500公里意味着什么,在座的每一位都心知肚明——
这将彻底改变海战规则,使航母战斗群的打击半径扩大一倍以上。
当然,这个数字毫无疑问是走高空弹道之下的数据。
但高超音速武器无所谓什么隐蔽不隐蔽。
反正没人拦得住。
第1478章 我的大舅哥是我爸的老弟
“这种武器目前还处在设计阶段。”王炜继续道,“我们需要收集更多数据……一方面是为我们自己,尤其是载机平台适配性方面的参数,另一方面也要反馈给研制单位,为此,上级专门申请了一枚尺寸和重量都高度还原的训练弹,甚至有亚燃冲压发动机的模拟点火能力。”
屏幕切换到下一张图片,显示的是歼15挂载这枚导弹的模拟图。“我们的任务,就是携带这枚模型弹进行一系列试飞,测试飞机在重载条件下的载荷谱,同时尽可能收集外部挂载条件下的气动和结构数据。”
林书岩皱起眉头:
“首长,以目前歼15在滑跃起飞条件下的起飞的起飞能力而言,挂载这种尺寸的导弹会不会影响安全边界?”
“问得好。”王炜切换出一张数据表,“根据计算,在现有条件下,挂载训练弹并装载油料后,歼15的起飞重量将超过22吨,接近滑跃起飞的上限,但这不是最关键的——“
他停顿了一下,环视众人:
“最关键的挑战在于发射条件。为了在保证射程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小体积以提高平台通用性,这枚导弹没有像X-51A那样安装大型助推火箭,而是优化了冲压发动机的工作区间。但它仍然需要由载机提供一个大约马赫数1.5的初速度才能完成点火。”
郑辉迅速在心中计算着。
马赫1.5意味着歼15需要在中等高度达到约1800公里/小时的速度——这已经接近了歼15在重载条件下的最大平飞速度。
“这意味着,“王炜的声音变得严肃,“载机需要在极限状态下保持稳定飞行,为导弹提供理想的发射环境……任何微小的姿态偏差都可能导致数据失真。”
基地作战中心主任毕奉春接过话题:
“虽然新弹药受制于超标的体积和重量,部署到16号上的实战意义不大,但目前条件所限,我们只能以弹射型飞机在滑跃起飞模拟器上进行测试。”
“当然,我们还是要尽量贴近实际情况……虽然暂时没有弹射器用,但上级要求我们用弹射型飞机做测试”
他调出一份机队状态表:
“兴城基地现有8架歼15,其中只有两架是增强过前起落架和机身隔框结构、有弹射起飞能力的全状态原型机——7号机和8号机。”
郑辉感到一阵电流般的刺激从脊椎窜上来——
在飞机比飞行员多的情况下,这里其实并不像作战单位那样,某个人严格对应某架飞机。
但7号机确实是他飞得最多,而8号机在大多数时候则由林书岩驾驶。
“考虑到两位都有10年左右的飞行经验,也已经通过了到目前为止的全部舰载机训练科目,上级决定不临时调换飞行员。”
毕奉春的目光在郑辉和林书岩之间移动:
“郑辉少校负责挂载测试,林书岩少校负责备份和伴飞。任务初步定于下周进行,具体时间视天气情况而定……”
“……”
……
对于解放军来说,固定翼舰载航空兵是个全新的兵种,与之相关的各种任务细节都需要专门制定。
因此,会议一直持续到夜里十点钟。
上一篇:原神:在提瓦特开崩三体验店
下一篇:末世,我只跟女神交换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