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1318节
年轻人嘛,无非是害怕自己的成绩最后被别人给摘了桃子。
他虽然告别高校已久,但也知道在学术圈里,这种情况并不算罕见。
“你也不要有太大的心理负担。”
这突如其来的表态,让李春蓬有些摸不着头脑。
但很快,罗洋又继续开口道:
“如果你准备重点攻关全无尾气动布局的理论研究,实在腾不出精力同时应付一个无人机型号的具体研制工作,那也可以推荐一位你觉得合适的同志,负责解决除了气动以外其它方面的问题。”
话里的意思已经非常明白——
整个项目都以你为主,不要有技术层面以外的顾虑。
既打消了前者的担心,又帮他在旁人心中树立起了“谦虚肯干”的踏实形象。
反倒把李春蓬给搞得不太好意思了:
“罗总放心,我应该能兼顾得过来。”
眼见双方达成默契,罗洋点点头:
“你一直在跟航空动力集团那边对接,在这方面可以请教一下对方的常浩南院士,他会比较有经验……”
孙琮也跟着补充:
“这倒是,我记得当年最多的时候,常院士同时负责三个项目的开发工作,还能游刃有余地经常给我们开会……”
现场的气氛顿时轻松起来……
李春蓬挠了挠头:
“这我倒是听航空动力集团那边的同志说过……就是常院士现在主抓高超音速飞行器的研制任务,平常基本都在怀柔科学城那边,不知道有没有时间再亲自跟进全无尾飞行器的事情……”
……
答案,当然是有的。
实际上,当常浩南看到眼前这个全无尾布局的方案时,整个人的第一反应是喜出望外。
因为高超音速飞行器所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控制效率、空气阻力和飞行稳定性三者之间的平衡。
对于一枚导弹来说,无论是滑翔式还是吸气式,都不需要很高的气动控制效率,就算需要在末端进行弹道调整或机动,也可以通过改变重心或者更加简单粗暴的侧推火箭来实现。
但如果是一架飞机,那么要求就必定要严苛许多。
燃气舵不可能长时间承受超燃冲压发动机的尾焰温度;
空气舵如果面积太大就是阻力负担,面积太小又无法实现足够的控制效率;
矢量推进并不适用于冲压发动机,况且超高速状态下也不可能只靠矢量推进来维持稳定……
因此研究到最后,他拿出的解决方案几乎和李春蓬异曲同工——
并联乘波体的机身当然和常规飞行器的升力体结构差异巨大,但在“去掉全部尾翼,利用超声速流场压缩和膨胀流动实现气动增稳、结合嵌入式舵面实现飞行控制”的思路上,却是别无二致。
并且,考虑到高超音速飞机仍然需要靠自身动力达成双模态冲压发动机的启动条件,二者在机体布局上的共性肯定要比理论上更多……
“这是你们内部讨论出来的方案?”
他放下手中的资料,两眼放光地看向李春蓬。
后者哪见过这副架势,迟疑地点点头:
“最开始是我们预研办公室的一个思路,不过已经得到集团方面的确认了,罗总也承诺,会给我们划拨一些资源用于技术验证。”
“好啊,很好!”
常浩南已经快要压不住嘴角上扬的弧度,只好以喝水进行掩饰——
原本他还苦于自己分身乏术,又找不到一个得力的帮手,准备把气动布局方面的问题放在双模态冲压发动机之后慢慢解决。
但瞌睡来了就有人递枕头。
帮手这不就来了?
当然,兴奋归兴奋,他也不可能上来就对这样一位比自己还年轻几岁的后辈委以重任。
无论如何要先摸个底:
“春蓬同志,你们现在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缺少一个抓手。”
李春蓬再次打开了那张3D渲染图,然后把电脑调转180°朝向常浩南,解释道:
“我们已经通过一个干净的理想化气动模型,在理论层面确定了气动增稳设计的基本可行性,但实际飞行器要面对的情况比气动模型复杂得多,比如有飞行员,要设置一个座舱,有任务载荷,要设置一个弹舱,飞行要消耗燃油,所以重心和升力中心的关系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这些都会对气动增稳的效果产生影响。”
“要想把理想化模型变成一架真正的飞机,需要完成一系列参数化设计,但我们暂时拿不准,应该从哪里切入。”
常规飞机的操纵力矩本质上是由一个物理结构直接提供的,因此气动设计属于加减法。
但全无尾布局因为气动增稳效应的存在,气动设计至少属于乘除法,甚至幂次运算,比常规布局多了至少两个自由度。
一时间确实不太容易找到切入点。
“前体设计和我们今天讨论的部分关系不大,所以我们只考虑后体问题。”
常浩南把模型放大,然后拿起一支笔,在尾部型面处比划了一下:
“单侧后体型面主要控制曲线包括一条后体脊线曲线和两条后体控制截面曲线,所以相关型面参数就可以被归纳为后体侧向投影面积、后体脊线形状和后体控制截面形状三项……”
“……”
一开始,李春蓬还以为,对方最多会向自己提供一个大概的方向,因此只是认真听着。
但很快他就意识到,这是一个颇为完整的研究方案,根本不是靠脑子就能记下来的。
“常院士您等等,我写一下……”
第1518章 脱离掌控
当天的稍早些时候。
华盛顿,五角大楼。
罗伯特·盖茨将手中的平板电脑轻轻放在红木会议桌上,屏幕上定格着一段视频——
一架灰蓝色涂装的战斗机正以近乎完美的姿态降落在辽省号航母的甲板上,尾钩精准地挂住了拦阻索。
画面最后定格在那架被华夏称为歼-15的舰载机停在甲板中央,周围华夏海军官兵欢呼雀跃的瞬间。
“先生们,“盖茨的声音低沉而冷静,“这比我们预计的提前了至少六个月。”
会议室内一片寂静。
盖茨环视一周,目光从面前一众军政要员脸上一一扫过。
“这一次,华夏方面的信息公开程度前所未有。”盖茨朝着海军部长雷·马布斯抬了抬下巴,“雷,先从你开始,说说海军方面的判断。”
马布斯翻开面前厚重的文件夹。
作为一名文官,他对于航空母舰的理解并不比一名普通的军事爱好者更多,只能根据部下提供的资料照本宣科:
“根据海军情报局(N-2)的分析,辽省号航空母舰的技术水平与原1143.6型‘瓦良格’号基本相当,只不过有几个改进点值得注意。”
他点击遥控器,投影屏幕上显示出辽省号的高清卫星照片:
“首先是船电系统。我们确认他们更换了052C型驱逐舰上同款的346系列有源相控阵雷达,但一些细节有所不同,可能是另外一个子型号,我们分析这套系统的性能与AN/SPY-1D相当,在某些频段可能更优。”
马布斯切换幻灯片,显示出辽省号近防武器系统的特写:
“其次是近防武器系统,除去30mm近防炮以及类似海拉姆的末端拦截导弹以外,我们还发现了此前从未在华夏海军舰艇上出现过的舷外有源诱饵发射装置,推测可能和AN/SSQ-95舷外有源诱饵类似。”
“另外,辽省号左右舷各有一座四联装发射器,从位置和形状来看类似324mm反潜鱼雷发射管,但航空母舰本体装备轻型反潜鱼雷的必要性很低,有可能是用来发射某种反鱼雷诱饵……”
盖茨微微点头,手指轻轻敲击桌面:“这些都不足为奇。华夏人向来擅长逆向工程和渐进式改进。”
“但这里有个意外发现。”马布斯的表情变得严肃,“两年前的卫星图像显示,辽省号曾完全拆除过原有的拦阻系统。当时我们认为只是常规维护或更换零件。但结合昨天公布的着舰视频分析——“
他放大了视频中拦阻索的特写镜头,画面有些模糊但足够辨识。”我们高度怀疑他们安装了电磁阻拦系统。”
会议室里顿时响起一阵低声议论。
盖茨的眉头皱得更紧了:“你确定?布什号都没能用上电磁拦阻。”
“只是初步判断,部长先生。”马布斯谨慎地回答,“但视频中歼-15的着舰过程异常平稳,减速曲线与传统的液压拦阻系统有明显区别。而且——“他停顿了一下,“我们没有发现任何安装液压管路和飞轮系统的迹象。”
显然,这个“初步判断”的可能性很高。
马布斯见状赶紧补充:
“即使如此,这些改进对航母的实际战斗力影响仍然有限……毕竟,如果一艘航母需要依赖自身的雷达和近防武器,那意味着整支舰队已经处于极度危险之中。”
盖茨的脸色稍缓,但随即又抛出一个问题:
“我记得去年有报告提到,辽省号取消了原设计中的P-700反舰导弹发射装置,这是否意味着他们扩大了机库,增加了舰载机数量?”
这是一个并未在报告中提到的问题,马布斯有些紧张地擦了擦汗,用求救的目光看向旁边的海军作战部长加里·拉夫黑德。
“根据我们对库兹涅佐夫号的了解,机库和导弹舱之间有结构性间隔,很难在不影响结构强度的前提下进行拆除。”后者接过话题,“另外,P-700的发射井是深而窄的矩形,其实不太适合停放飞机,我推测华夏人拆除导弹舱更多是象征意义,表明他们与红海军完全不同的航母运用理念。”
“那腾出的空间用来做什么?”盖茨追问。
“很可能是改善舰员生活条件。”拉夫黑德耸耸肩,“1143.6原始设计的舰员人均居住面积很小,而华夏方面的新一代舰艇非常注重这方面的提升。”
终于,盖茨满意地点了点头。
得到解围的马布斯松了口气,继续介绍道:
“还有一些传闻认为,连海造船厂已经开始准备建造第二艘航母,此前用于改装辽省号的船台已经重新清空,但我们的情报表明,华夏海军在下一艘航母的基本设计上仍有重大分歧,特别是在起飞方式和动力选择上……不太可能在短期内动工。”
“等等!”
正当气氛稍显轻松时,马伦上将突然坐直身体:
“国防情报局(DIA)没有收到任何华夏方面测试船用核反应堆的报告,连海造船厂也根本没有通过涉核资质审批,他们怎么建造核动力航母?”
“核动力确实不可能。”马布斯点头,“但盛京方面最近高调公开了一种35兆瓦级燃气轮机的研制进展。”
大屏幕上出现了一台尺寸明显大于常规船用型号的燃气轮机,众人虽然认不出横幅上的方块字,但其中“35MW”却清晰可见。
“考虑到辽省号的四台蒸汽轮机总功率也才不到150兆瓦,他们完全可以用四台燃气轮机作为动力,建造一艘与辽省号相当或略大的常规动力航母。”
拉夫黑德在旁边补充:
上一篇:原神:在提瓦特开崩三体验店
下一篇:末世,我只跟女神交换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