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1327节
除非扼守关键水道,否则实在是太难找了。
无论舰队还是反潜机,在浩瀚大洋面前都几乎不值一提。
以至于攻势反潜任务极其难以开展,只能时刻拉满警惕被动防守。
但这个时候,屏幕上的指挥员已经看完报告,抬头分析道:“还没有那么悲观……吕宋海槽的深度大于2000米,核潜艇完全没必要冒险上浮到这样浅的深度……所以这大概率只是一艘常规潜艇,为了充电或者高速航行,才临时选择了十几米的深度。”
这个结论让脸色有些发白的张晰重新打起精神:
“美国海军没有常规潜艇,所以大概率是苍龙级,或者……应该就是苍龙级”他迅速做出判断,“AIP系统能够维持长时间潜航能力,但速度很慢,在周边威胁度较低的情况下,有可能选择通气管航行或者充电。”
韩国的孙元一级同样拥有AIP系统,但排水量只有不到2000吨,不符合目标特征。
袁孝康的声音从旁边传来:“这张图像拍摄于大约10小时前,既然它已经回到了深水区,那么就以典型的4节航速计算……”
“40-50海里的半圆形范围,还有可能依靠舰队结合固定翼反潜机完成搜索!”张晰补充道。
仅仅几分钟后,作战命令下达:
星城号、江城号和黄山号编队结束对日向号的跟踪,用最快速度赶赴相关海域,同时派出两架空潜-200反潜机进行概略搜索,另外四架进入待命状态……
……
但会议室里的气氛依然凝重。
因为,他们还面临着另一个问题。
“那片区域大部分都是公海。”王志瑾眉头紧锁,“就算找到它,只要对方不主动上浮,我们也不好采取武力措施,最多只能吓唬一下。”
“但是海自的冬潮号在几年前曾经吃过一次亏。”张晰叹了口气,“如今恐怕没那么容易再被吓出来。”
“……”
“我有个设想。”
直到这时,众人才想起来另外一通的视频通话还没切断。
常浩南的眼睛微微眯起:“南海水下的地形相对复杂,潜艇高度依赖多波束声呐导航。”他停顿了一下,“理论上,如果能有一艘可以编辑声呐波形的水面舰艇,就可以定向干扰地形探测声呐的结果,迫使其无法正常航行,只能上浮到水面……”
画面上的指挥员愣了一下才明白情况,但很快想明白了常浩南的提议:“你是说,制造一个虚假的海底地形?”
“没错。”两个相互之间看不见的人隔空交谈,“当然不可能特别准确,但只要让艇长觉得面前一会儿是海槽一会儿又是海脊,肯定就不敢贸然前进了。”
“嗯……”
想法很好,但水面舰艇的声呐都是用于搜潜,不会多此一举地设计特别复杂的波形编辑能力。
这功能的成本一听就吓人,而且需要大师级的技术人员负责操作,在搜潜能力上还没什么明显优势。
谁家正经军舰玩这种花活?
“或许……竺可桢号?”张晰突然提议,“上个月刚刚完成改装的综合调查船,配备了新一代多波束测深系统和声学信号发生器……可能会有这项功能。”
636A型远洋综合调查测量船的首舰,虽然属于海军,但很多时候都是用来进行正儿八经的科学研究任务。
“872舰应该正在港口待命。”舰队指挥员当然对麾下舰艇的在航情况了如指掌,“按计划,下个星期会出海进行一次海底表层地质探测任务,如果有需要,可以临时改变任务。”
常浩南点头:“如果确定具有波形编辑功能,那就可以在潜艇声呐上制造虚拟障碍,引导对方进入预设区域……”
作战计划迅速成型。
几小时后,872舰解缆启程,在桃城号护卫舰的护航下前出与星城号编队汇合、两架C909平台的空潜200反潜机不间断轮换作业、海洋预报中心实时提供水文数据支持……
当“竺可桢“号驶离港口时,舰长周毅接到了详细的战术简报。
这艘看似普通的科考船,其声学实验室里安装着价值数亿的先进设备。
唯一的问题在于,这艘船从设计之初就不是为了执行作战任务,全体船员也没进行过战斗训练。
“我们不是去打仗的。”周毅对全体船员说,“但今天的任务,可能比一场实战更重要。”
……
与此同时,在200海里外的深海中。
日海上自卫队苍龙号潜艇正以2.5节航速静默漂行。
佐藤健二艇长刚刚下令关闭斯特林发动机,准备对周边的水下地形展开探测。
“电力剩余情况?”他低声询问。
尽管具备AIP能力,但苍龙号此行需要高频次使用多波束声呐,电量仍然比较紧张。
“93%,阁下。”机电长报告,“如果一直使用斯特林机航行,那么预计可以工作6-7天。”
佐藤点点头。
他需要规划一下航线,以便在一周后找到一个不太容易被发现的地方上浮充电。
当然,目前的重点还是执行任务。
“水面情况如何?”
一旁的声呐员沉声报告,“目前未发现水面舰艇活动。”
“开始地形绘制。”
这次秘密航行已经持续了超过两周,直到昨天晚上才终于成功进入任务海域。
常规动力的局限性在这个过程中暴露无遗。
由于较低的航速限制,一次出航只有大约三分之一的时间能用在执行任务上。
好在一旦进入任务海域,那么可以彻底静默的苍龙号就会比核潜艇更加隐蔽。
对于本国潜艇的性能,佐藤健二深信无疑。
他当然还不知道,一张由高空无人机在无意中拍摄的雷达图像,已经彻底改变了这场“猫鼠游戏”的格局。
第1529章 立体搜索
几小时后。
苍龙号潜艇的指挥舱内。
佐藤健二艇长俯身凝视着电子海图上不断刷新的数据流,指尖轻轻敲击着控制台边缘。
声呐操作员山本光一额头上的汗珠在冷色调的仪表灯光下微微发亮,他的手指在控制面板上快速移动,调整着ZQQ-7综合声呐系统的灵敏度。
“艇长,我们已抵达B7测绘点位。”副艇长小野寺低声报告,“声呐显示,周边25海里内没有大型船只活动的踪迹。”
佐藤微微颔首,把身体陷进指挥椅宽大的靠背里面:
“开始下潜,准备执行测绘作业,重点记录适合潜艇隐蔽和布置沉底水雷的地形特征。”
相比之前刚进入这片海域时,他的声音明显自信了很多:
“另外,关闭斯特林发动机,只使用蓄电池维持最低速航行……我们使用的还是上世纪70年代美国提供的海图,误差可能达到几百米,不能在这种时候冒险。”
随着命令下达,苍龙号开始以不足2节的航速缓慢巡航,艇艏的高分辨率侧扫声呐向两侧海底发射出高频声波。
传统的潜艇导航设备其实并不复杂,只需要向斜下方发射高频声波,以测量障碍距离避免碰撞即可。
但苍龙号在设计时就考虑过执行更复杂的情报搜集任务,因此才特地安装了一部常见于海洋地理勘测船上的水文探测设备。
作为代价,这艘潜艇的舷侧阵面积比后面服役的妹妹们减小了大约20%。
山本专注地调整着多波束导航声呐的参数,将海底地形数据实时传输到中央计算机。
几乎立刻,综合显示屏上就出现了和旧海图截然不同的地形特征。
“艇长阁下。”山本的声音因惊讶而略微提高,“右舷侧海底地形变化显著,原标注为平坦海床的位置现在出现了三条平行海沟,宽度约15米,相对深度8米,完美符合沉底水雷布置要求。”
佐藤走到声呐控制台前,眯起眼睛审视那些锯齿状的线条。“记录坐标,标记为优先点位。”他指向其中一条最隐蔽的沟壑,“尤其是这里,这种地形能让潜艇完全避开常规声呐设备的探测。”
机电长中村从轮机舱走来,手里拿着过去几小时内斯特林发动机的工况报告:“艇长,发动机运行平稳,但长时间低速巡航会导致蓄电池充电效率下降。”
佐藤接过报告扫了一眼,目光就重新回到了屏幕上:“再坚持一段时间,这是B区域的最后一个扫描点,完成这个点位的测绘后我们就加速转移。”
山本突然抬头:“艇长,被动声呐捕捉到远处有异常回波,特征像是某种人造结构,但我们的海图上没有标注。”
佐藤眼中闪过一丝警觉。”具体方位?”
“西北方向,距离约2海里,深度85米。”山本调整滤波器,“初步判断是为填海造陆准备的钢管桩,但没有后续施工痕迹,可能是一次失败的尝试所留下的。”
指挥舱内的气氛变得稍许凝重。
佐藤和小野寺交换了一个眼神——情报显示,华夏方面很可能在年内展开大规模的造岛工程,但现在看来,类似的尝试绝不是最近才开始进行的。
如果这些原本只存在于国际法意义上的“岛屿”变成真正有战略价值的海空军基地,那么华夏对于周边海域的实控能力无疑会大大提高。
“记录坐标,但不要靠近。”佐藤下令道,“继续原定测绘任务。”
与此同时,水面以上。
一架空潜200反潜机正从150米高度低速掠过,机舱内,武器操作员王磊盯着磁异探测器的屏幕,眉头紧锁。
“长机,第三轮扫描完成,B区仍未发现明显异常。”他对着耳机报告,“质子旋进式磁力仪的灵敏度只有0.1nT,如果目标接近静止或者航向与我们近似平行,就几乎不可能探测到……是否采用声学探测手段?”
耳机里传来长机机长李强冷静的声音:
“暂时不要,在星城号编队就位之前不能冒险打草惊蛇,舰队指挥部确信目标就在这片海域,再做一次交叉搜索。”
王磊叹了口气,着手调整设备参数。
他知道机长的谨慎有道理,一旦投放主动声纳浮标,就等于告诉对方已经被发现了,而在不能真正投掷反潜鱼雷的前提下,固定翼反潜机其实没什么办法可以限制一艘潜艇活动。
“泰山两号注意,转向245航向,间隔5海里平行搜索。”李强的声音再次响起,“目标出航时间比较长,而且跨越了多个纬度,磁信号应该会比理论值更稍强。”
两架反潜机调整队形,如同两只海雕在猎物上空盘旋。
王磊注意到磁异探测器上的数字突然跳动了一下——一个稍大于0.1nT的微小变化,持续时间不足两秒。
“发现瞬时异常!”他立即报告,但语气中并没有带着太多期待。
这并不是磁异探测器第一次检测到异常信号,但之前几次都被证明是浅海区域的海底锰结核的干扰。
要想靠磁探测器找出一艘刻意隐藏的潜艇,除了性能以外,还需要一定的运气。
“再做一次确认飞行。”李强倒是一如既往地保持着激情,毕竟对于飞行员来说,驾驶一架喷气式客机平台低空低速飞行,本身就足够刺激。
当反潜机第二次飞越可疑区域时,磁异探测器再次捕捉到了那个微弱的信号,持续时间达到了2.5秒,强度升至0.2nT。
这一次,王磊也顿时兴奋起来。
海底锰结核一般不会产生如此明显的方位异性,水下大概率藏着什么其它东西。
上一篇:原神:在提瓦特开崩三体验店
下一篇:末世,我只跟女神交换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