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1337节
而孙飞应该也多次出现在申请人列表当中。
只不过常浩南本人不负责显微结构表征领域的申请答辩,所以没直接打过交道。
“好,这正是我们需要的。”常浩南回答道。
“那我明天一早就把情况通知给小孙。”人在家中坐,饼从天上来,饶志和显然非常高兴,“不过他现在在羊城主持透射电镜高端研讨会,三天后才回京……”
“不用他回京!”常浩南打断道,“我飞到羊城去找他!”
……
两天后。
羊城,生物岛。
绿树掩映下的现代化科研楼内。
“常院士!久仰大名!”孙飞研究员热情地迎上前来,“之前我只在往上交本子的时候才看过您的签名,没想到今天见着本人了……”
他年龄跟常浩南相仿,大概三十多岁,眼神锐利,举手投足间带着实干家特有的干练。
“孙主任客气了。”常浩南也不客套,“饶老应该跟您提过我的想法?”
“没错。”孙飞见状,同样直入正题,“接到饶老电话后,我连夜梳理了思路,初步形成了一个报告,只是可能会有点长……”
对方表现出的效率让常浩南喜出望外。
小伙子路走正了。
“没关系。”他摆摆手,“我今天有的是时间!”
几分钟后,孙飞引着常浩南走进一间安静的会议室,打开投影,
“结合您的构想,我认为要实现TEM-APT原位联用,至少要解决四个核心难题……”
“……”
投影上清晰地列出要点:
“第一,样品制备冲突。TEM要求超薄(纳米级)薄膜或薄片,APT要求尖锐的针尖状样品……”
“第二,视场与信息源差异。TEM观测的是整根针尖(或薄膜特定区域)的二维投影结构,而APT收集的是针尖顶端的原子逐层蒸发数据。二者观测的‘位置’和‘尺度’存在根本性错位……”
“第三,APT数据畸变。原子飞行时间受电场、邻居原子影响,位置重建算法对针尖形状的理想圆锥假设与实际形状偏差很大,导致重构的三维点云图必定存在显著局部畸变……”
“第四,精度维度矛盾。APT在深度方向,也就是沿针尖轴向的精度可达原子级,但横向分辨率,即垂直于针尖轴向较差,而TEM提供高分辨二维图像,但缺乏深度信息……”
“……”
常浩南专注地听完,脸上赞赏的表情更盛。
能在一晚上总结出如此详实的四项内容,这位孙研究员要么是能力超常,要么就是早考虑过类似的问题。
稍作思考之后,他直接开口道:“后面两个问题——APT数据的三维畸变校正,以及TEM二维高分辨信息与APT三维点云数据的融合校准,这正是我们火炬实验室最擅长的领域。”
尽管已经从饶志和那里听到过这位常院士的风格,但如此明确和坚决的表态,是孙飞过去很少见到的。
震惊之下,一时间竟然没顾得上回应。
常浩南也不等他开口,而是继续道:“至于前两个难题,样品制备和视场匹配,则需要贵方团队来攻克,我相信,在显微结构表征的工程实现方面,国内应该没人比你们更专业。”
孙飞沉吟片刻,眼中闪过几分锐气:
“样品制备方面,可以尝试聚焦离子束(FIB)和微纳操纵探针协同加工,在薄膜特定区域‘雕刻’出符合APT要求的纳米针尖。”
显然,常浩南刚才的猜测没错。
对方确实有一部分腹稿。
“至于视场匹配……目前还没有非常确定的方案”孙飞坦率地承认道,“可能要设计特殊的高精度、多自由度原位样品杆,配合激光定位和图像识别算法,确保TEM观察后,能精确将同一微区针尖送入APT分析位置……有挑战,但并非不可能!”
常浩南脸上欣慰的表情更浓。
难题当然不可能马上被解决,否则也就不会被称之为难题。
但这正是他想要的专业回应。
然而,还没等他给出肯定的评价,孙飞话锋一转,又抛出了最后的顾虑:
“常院士,即使上述难题都解决,恐怕还有另一个问题。”
“你说。”
“设备集成后,TEM的高压电子束和APT的高强度场蒸发脉冲电场,在物理上必然存在耦合和串扰。这会导致两边仪器的本征性能都会下降,分辨率、探测效率、稳定性……都达不到单独使用的顶尖水平。”
他顿了顿,语气沉重:
“而为了达到这种折中的性能,研发和制造成本将高到难以想象,这样一台超级仪器,应用场景恐怕并不会太多……”
会议室里安静下来。
孙飞的问题直指核心——价值与可持续性。
就算常浩南能靠刷脸拿到足够的经费,但孙飞这边毕竟是需要探索商业化路线的。
“孙研究员,你恐怕低估了材料科学对表征手段的追求……”常浩南摆出一副踌躇满志的样子,“相信我,只要这台仪器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全球顶尖的材料实验室、半导体巨头,都会排着队来求购……因为它代表着未来,代表着在材料研发竞赛中,领先一个身位的可能!”
实际上,先进的表征手段和先进的材料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
多数情况下,先进设备的主要优势在于——
可以更加轻松地水论文。
所谓“领先一个身位的可能”即便真实存在,也主要是来自于常浩南和火炬实验室强大的计算能力。
设备只是辅助。
但他也不可能承认说自己正在搞一个可能颠覆整个材料学体系的大新闻。
所以只好改为画饼。
而恰好,孙飞这样的人,还真就吃这一套。
他不再犹豫,有力地握住了常浩南的手。
“常院士,您说服我了!”孙飞的声音铿锵有力,“技术上,我们生物成像中心,一定全力以赴!”
第1541章 改变行业的成果
三个月后,俄勒冈州。
FEI公司的首席技术负责人帕特里克·马哈奇刚刚拿起搭在椅背上的围巾和厚呢大衣,准备享用他迟来的午餐。
但就在这时,科研秘书索菲亚·皮尔兹拿着一份不算厚的文件走了进来,神情比往日多了几分凝重:
“马哈奇阁下,这是本周的文献报告。”
说完,把手里的文件放在了办公桌上。
马哈奇有些意外地停下动作,瞄了一眼旁边的日历:“索尼娅,今天不是周四吗?”
尽管没有明文规定,但根据惯例,汇总报告通常要到周五才提交。
当然,他只不过是随口一问,其实也并未太过在意,很快又重新开始整理围巾:
“先不说工作上的事情了,我准备去解决一下午饭,听说今天有不错的烤三文鱼……你要一起去餐厅么?”
皮尔兹是马哈奇一位故友的女儿,可以说是后者看着长大的,二人经常在一起吃个饭,也不至于引起什么误会。
但这一次,皮尔兹却站在原地没动:
“相比午饭,这里面有一项非常重要的成果,我认为它……甚至有可能改变整个显微结构表征领域的游戏规则,所以才提前一天整理出来了。”
“改变游戏规则?”马哈奇终于露出些许认真的表情,但仍然觉得秘书的用词有些过于危言耸听。
他见过太多宣称“突破性”的研究,最终往往沉寂无声。
但对方都已经这么说了,马哈奇也不好再继续无视下去。
于是,他放下围巾和大衣,重新坐回宽大的皮椅,带着一丝无奈和好奇翻开了文件。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篇发表在Advanced Materials期刊上面的论文。
《一种透射电子显微镜的三维重构方法》
这确实是一个相当重量级的标题。
因为自从1959年理查德·费曼向电子显微学界提出了单原子定位问题之后,如何用电子显微镜获取三维图像就始终是这个领域的最前沿的研究内容之一。
只不过,马哈奇的表情很快重新放松下来。
“哦,原来是这篇……”他伸手在论文左下角的发表日期上点了点,“上周就见刊了,我前几天看过。”
说着又重新浏览了几行摘要和关键公式,确保自己的记忆没有出错。
“想法很有趣,从数学层面解决了三维数据畸变这个老难题,不过么……”他耸耸肩,语气带着技术专家的挑剔,“它更像是一篇精妙的应用数学论文,对实际操作的指导有限,特别是对视场与信息源差异这个核心障碍无能为力……”
马哈奇的语气突然又变的古怪起来:“老实说,我怀疑到底有多少现在的材料学家还能完全看懂里面的张量运算。”
说完再次准备起身。
他昨天晚上和今天早上都没来得及吃饭,只对付了几口吐司面包和咖啡,这会儿已经实在饿得不行了。
“没错,单看这一篇确实如此。”皮尔兹却没注意到对方的窘状,继续道,“但重点在后面,后面还有两份在过去24小时内冒出来的新成果。”
直到此时,马哈奇才注意到文件夹比自己想象中厚上不少。
他直接跳过第一篇论文,翻到后面。
同样是一篇论文。
同样来自那名叫做Fei Sun的第一作者。
但最上面的则标题像一道闪电劈入他的眼帘。
《透射电子显微镜叠加三维原子探针的四维成像技术》。
整篇文章还没有进行排版,显然是尚未正式见刊的状态。
而发表期刊则是《华夏科学院学报》(JCAS),网络发表日期赫然是昨天。
“JCAS?”马哈奇下意识地嘟囔了一句。
他知道这份华夏的综合性期刊近年来在工程计算等领域崭露头角,但在高端表征技术领域,还没有建立起什么权威性。
然而,“透射电子显微镜叠加三维原子探针”和“四维成像”这几个关键词组合在一起,瞬间抓住了他所有的神经。
上一篇:原神:在提瓦特开崩三体验店
下一篇:末世,我只跟女神交换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