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1342节
当然,最终的结果会直接由电脑计算并显示,不可能让常浩南现场手算——
起始电压:1.15 V
半波电位:1.05 V
燃料转化效率:76.6%
“76.6%……”常浩南忍不住轻声重复,“我记得……氢氧燃料电池理论转化效率上限是83%?”
“没错。”王令骁点头,接着将屏幕上的数据切换到二通道,也就是旁边另一台使用传统商业铂碳催化剂的电池。
在完全相同的测试条件下,起始电压仅为1.03 V,转化效率更是只有55%左右。
“确实了不起……”常浩南由衷赞叹,随即又进一步问道:“这种双原子催化剂的微观结构表征结果有吗?特别是原子尺度的分布状态?”
“常院士稍等,刚做完一批样品的电镜,结果应该马上送过来。”
常浩南点点头,示意自己不急。
但实验室里的气氛却有些冷场。
为了免得尴尬,他干脆趁着等待的间隙问出了另一个关键问题:“这种双金属负载的单原子催化剂,合成难度应该非常大吧?”
常浩南设想中的单原子阵列极其复杂,但刚才对方拿出来的样品估摸着有几克之多。
张韬院士笑着摆摆手:“没那么玄乎。我们用的是高温热解法。先对MOFs框架进行改性,把部分铂替换成锌。然后用这个改性后的前驱体直接高温烧结。高温下锌会被‘烧’掉挥发走,剩下的铂和铁就能稳定地留在载体上,有效防止团聚。”
随后他又补充道,“当然,如果常院士研究的体系不耐高温,还有球磨法或者原子层沉积法可选……总之,工业量产是难题,成本也高得很,但实验室里弄出点样品,路子还是不少的。”
如此轻描淡写的回答让他一时震惊,想着果然是隔行如隔山,自己觉得如同天堑的难题,在专业的人看来竟然还有多种方案可选。
然而,这份喜悦并未持续太久。
张韬话音刚落,实验室的门被推开。
另一名研究员气喘吁吁地进来,手里拿着一个U盘。
数据被迅速导入电脑。常浩南迫不及待地俯身查看高分辨透射电镜和球差校正扫描透射电镜的图像。
尽管是二维结果,但还是清晰地显示出了载体上的单个金属原子亮点。
然而,仔细审视过后,常浩南眼中兴奋的光芒却渐渐黯淡下来。
这些单原子位点,虽然在载体上分散得相对均匀,但其分布却完全是无序的,就像随意撒在纸上的芝麻。
这与他设想中那种在纳米甚至原子尺度下精准排列、形成特定构型的结构相去甚远。
巨大的落差让常浩南一时沉默。
显然,双方概念中的“单原子结构”,并不是同一回事。
迅速调整心态之后,常浩南转向张韬,指了指电脑屏幕:“张院士,有没有可能更进一步……就是说,不仅控制单原子的存在和分散,还要精确控制它们在载体上的位置,比如在纳米尺度下,让这些活性位点按照我们设计的方案进行有序排列,形成真正的单原子阵列?”
此言一出,整个实验室瞬间安静下来。
张韬院士脸上的笑容凝固了,取而代之的是无比的惊愕和一丝苦笑。
他身后的博士生和研究员们也面面相觑,仿佛听到了什么天方夜谭。
“常院士……”张韬深吸一口气,语气中充满了无奈,“不瞒您说,我们目前所有的单原子合成策略,核心目标都还集中在如何高效、可控地制造出单一、稳定且高活性的单原子位点,顶多像刚才那样,尝试调控位点周围的局部配位环境,至于让它们在空间中形成规则阵列……”
他重重地摇了摇头:“实话讲,我们目前连精确观测单个原子在三维空间中的具体位置都做不到……就算目前已经有些思路,也根本没办法验证得到的产物到底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单原子阵列……”
常浩南瞬间意识到,对方正和自己面临着完全相同的困难。
这反而是好事。
“张院士!”常浩南的声音带着一丝激动和不易察觉的兴奋,“如果我说,我们正在解决表征的问题呢?”
“嗯?”张韬和实验室众人瞬间竖起了耳朵。
“我们联合中科院生物物理所,正在开发一种全新的显微成像系统。”常浩南语速加快,“它能够将透射电镜的高分辨结构成像能力,与原子探针的原子级成分和三维位置信息结合起来,最终实现材料内部原子在三维空间中的精确位置和化学身份的同时确定……”
“……”
他目光炯炯地看向张韬:“预计在未来12到18个月内,我们就能推出工程样机,甚至是初步的商业化产品。”
“嘶——”
实验室里响起一片倒吸冷气的声音。
张韬的反应倒是没那么强烈,但也明显双眼放光:“此言当真?!”
常浩南点头。
“那……有没有大概的价位估计?”他急促地深吸一口气,急切地追问,“我们好提前申请……或者筹措经费。”
看着张韬和一众研究员们狂热而期待的眼神,常浩南笑了:“张院士,您先别急……设备还在研发中,谈价格尚早,我今天来也不是推销设备的。”
随后话锋一转,回到最初的目的:“我记得您刚才提到,前已经有了些思路?”
张韬脸上表情一滞,接着点头:
“我们的初步判断是,可以利用薄膜收缩诱导自组装的办法,也就是让金属酞菁分子分散在无机物表面,受热铺展成膜,表面层随着加热波动收缩,最终诱导分子自组装成一维阵列……”
常浩南听出张韬有所保留,这完全可以理解。
如此前沿的探索,核心细节自然是团队的重宝,双方的合作还只停留在口头上,当然不可能脑袋一热都全都秃噜出来。
因此他也并不点破,反而对这条技术路线更加充满期待。
“那接下来,我们可以具体……”
他本来想说,可以具体研究一下后续合作的细则。
但就在这时,行政助理柳晨晨却快步从实验室外走了进来,脸上带着少见的急切。
她俯身在常浩南耳边,用快速但清晰的声音说道:
“常院士,刚接到公司紧急电话。烛火科技……被起诉了,又好几家公司,同时在京城和魔都的法院,以专利侵权和专利权属纠纷为由,把我们给告了……”
一瞬间,不仅是常浩南。
就连旁边不小心听到的张韬都露出了难以置信的表情——
谁把谁给告了?
第1547章 你疑似有点太激进了
柳晨晨的声音不大,却像一颗冰弹砸进实验室温暖的空气里。
气氛似乎在一瞬之间凝固。
常浩南脸上的表情先是短暂的错愕,随即化为一种近乎荒诞的玩味。
对手会在专利方面搞小动作,这早就在预料之中。
但他原本期待的是,双方会在技术层面展开一轮精彩的交锋。
没想到竟然通过如此朴素,以至于有些简陋的方式。
而旁边的张韬院士则完全是另一副神情——
纯粹的震惊。
有那么一瞬间,他甚至想要见识一下,到底是何等头铁的人,会选择给眼前这尊大神上眼药。
总之,几乎所有人都被这突如其来的、近乎莽撞的商业攻击方式给整不会了。
最后还是常浩南率先打破了沉默。
他转向张韬,有些不好意思地开口道:“张院士您放心。我保证这项技术从头到尾,从原理到实现,都是火炬实验室和生物物理所那边协同攻关的成果,专利布局也做得足够扎实,不存在任何法律风险。”
“这话就见外了……”张韬立刻摆手,脸上写满了“我懂”,“我们连海化物所跟火炬实验室展开深度合作的决心不变,合作细则也随时可以开始谈,另外如果有什么非技术层面的要求,我们也会尽全力配合。”
他的表态斩钉截铁,没有丝毫犹豫。
开什么玩笑,且不说常浩南本身的能量,光是单原子阵列表征这个诱人的前景,就足以让他把宝全押在火炬这边。
张韬甚至有点感谢那些在后面搞小动作的人,给了他这样一个完美的站队机会。
只不过,表态归表态。
事已至此,常浩南本人肯定还是要先想办法处理一下眼前的麻烦。
他迅速安排几名随行的行政人员留下,负责与化物所对接后续合作的具体事务,而自己则带着核心团队立刻动身返回京城。
送走常浩南一行之后,实验室里,王令骁私下找到张韬,脸上还带着一丝未散的忧虑:“老师,这件事……看刚才的架势,对方组织严密,明显是有备而来,咱们现在就选择合作的话,后续会不会还有更麻烦的官司缠上来?”
实在不是前者对常浩南有什么意见。
而是有关单原子催化剂的课题作为王令骁毕业,乃至日后进入学术圈的敲门砖,任何一点风险都可能影响到他的整个职业生涯。
张韬此时正半端着水杯,听过问题之后没好气地翻了个白眼,心说就算常浩南真的当了学阀去抢别人的成果,绝大多数人都找不着地方说理。
更别提现在是有人主动过来找事。
当然,这话肯定不能明着说出来,他只好拍了拍弟子的肩膀,安慰道:
“放心吧,天塌不下来……”说着还不忘悠然自得地喝上口茶,“在这件事情上,得罪常院士就相当于得罪了咱们,另外生物物理所那边还有饶志和院士坐镇……”
意思很明白——
几个菜啊,一次挑战仨院士?
王令骁被老师这霸气的言论噎了一下,但想想也确实是这个理,悬着的心也总算落回肚子里。
“明白了,老师。”
他点点头,转身就要回工位。
“等等!”
但刚走到门口,又突然被从身后叫住。
“你手头其他的项目,暂时先放一放。”张韬的神情变得严肃起来,“集中精力,把咱们之前研究出来的那个‘薄膜收缩诱导自组装’弄单原子阵列的路子,尽快完善出一个可操作的合成方案来。”
面对这个突如其来的要求,王令骁闻言一愣:“可常总刚才不是说,带三维成像能力的TEM-APT最快也得明年才能落地吗?没有表征手段,我们现在搞这个,中间步骤全靠模拟,误差积累会很大的,可靠性……”
“你懂什么!”张韬手指敲了敲桌子,一副过来人的表情,“常院士说明年那是保守估计……按照过去的经验,但凡是他主持的项目,就几乎没有不提前完成的……”
这显然已经超过了王令骁的接受能力。
怎么还有人能提前做完项目的?
于是直接就是一个目瞪口呆:“啊?”
上一篇:原神:在提瓦特开崩三体验店
下一篇:末世,我只跟女神交换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