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1354节
来电显示正是汇聚科技的负责人孙飞。
“常院士,没打扰您休息吧?”孙飞的声音透过听筒传来,除去压抑不住的兴奋以外,还有一丝征询的意味。
“没有,刚看完新闻。你那边有进展了?”常浩南放下茶杯,语气平稳。
“是的,几家都回复了,而且速度比预想的快得多……”孙飞回答道,随后又快速复述了赛默飞世尔、日立、JEOL、Delong、CAMECA五家提出的核心合作条件——
他们都愿意接受双向专利授权,成立面向华夏乃至全球市场的合资公司,并承诺在华夏境内投资建立先进的生产或研发中心。
其中,JEOL和Delong更是额外加码,主动提出在未来五年内,每年向华夏的顶尖大学和国家级研究机构提供不低于一千万人民币的“技术合作与人才培养”专项资金支持。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该优先选择哪一家,或者采取什么策略?”孙飞询问道,“他们的条件在框架上基本都满足了我们的底线要求,但细节上肯定还有得谈。”
常浩南没有立刻回答,而是反问道:“从纯粹的技术实现角度,你对这几家的设备平台,有什么倾向性看法?”稍微停顿一下之后又补充了一句,“特别是结合我们TEM-APT联用设备商业化落地的核心需求。”
孙飞显然早有准备,回答得条理分明:“我们团队已经基本攻克了TEM和APT这两套系统异构平台之间的核心兼容问题,所以从系统集成的角度看,各家的区别不大……唯一需要特别注意的是CAMECA,他们本身强项在APT和二次离子质谱,在最高端的场发射TEM领域可能要妥协一些精度。”
这显然是个好消息。
“你自己更倾向哪一方?”常浩南的语气放松不少。
“常院士,说实话,我个人……或者说我们团队的操作习惯,确实对FEI的设备和控制软件更熟悉些,之前那台验证机,就是拆了两台FEI的老型号拼凑融合的,磨合起来也顺手。”
说到这里,电话那头传来孙飞一声轻微的苦笑,接着话锋一转:
“但现在FEI自身难保,被赛默飞世尔收购几乎是板上钉钉,这种大型并购后的内部整合、人员动荡、供应链调整,没个一年半载根本理不顺,我们如果选赛默飞世尔,本质上就是选‘新FEI’,效率上也不会有什么优势。”
这个回答非常巧妙。
看上去好像表态明确,但实际却并没有做出选择,规避了越俎代庖的风险。
“明白了。”常浩南倒是没想这么多,但他还有着另一个维度的考量,“你觉得,我们的选择,会不会对目前这几家供应商之间的实力平衡产生显著影响?”
“表面上看,如果赛默飞成功吃掉FEI,确实会一跃成为体量和产品线最完整的巨头,日立和JEOL紧随其后,Delong的体量相对最小……但这是基于现有市场格局的强弱划分,在新的产业变革面前根本不值一提!”
孙飞的语气中也带上了明显的笑意,显然这种能决定其它行业巨头命运的体验相当不错:
“总之,谁能深度绑定我们的技术,谁就能在下一代微观表征设备领域抢占先机,所谓的平衡,主动权完全在我们手里。”
然而,孙飞所暗爽的地方,也正是常浩南最为担心的。
“国产高端仪器设备要想突围,专利壁垒只是第一关,我们在精密加工、特种材料、核心部件的生产工艺和工程经验上,与国际顶尖水平也还有可见的差距。”
常浩南点明了自己的顾虑:
“也就是说,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们不仅需要合作伙伴的专利授权,更需要他们稳定地提供一部分我们暂时无法自产的高性能成品零部件,来支撑我们自主产品的性能和可靠性,这是绕不过去的现实需求。”
孙飞立刻明白了常浩南的弦外之音:
“您是在担心,我们的选择,有可能导致对方在实验室设备市场形成新的、更难撼动的垄断地位?”
“正是。”常浩南肯定道,“美国、日本、荷兰……都不是什么可靠的合作对象,历史教训太多了……我们必须为国产设备争取到足够的成长窗口期,维持一个相对平衡的外部供应环境,直到我们完全掌握所有核心环节的自主生产能力为止。”
电话那端沉默了几秒钟,显然孙飞在快速消化和权衡。
很快,他提出了一个方案:“那……我们是否可以成立一个多方参与的联合公司?把有意向的这几家,加上我们汇聚、烛火,甚至拉上国内有实力的科研院所或制造企业,一起合资?这样既能整合资源,也能在内部形成一定的制衡。”
“联合公司是一个方向,但可能还不够。”常浩南的思维更进一步,“我提议,由汇聚科技和烛火科技牵头,趁现在全球舆论高度关注、我们占据道义和技术制高点的有利时机,主动向另外几家巨头发出倡议——共同成立一个‘开放微观表征技术联盟’(OMCC)。”
这是常浩南从之前就在考虑的事情。
对外,可以宣称联盟的宗旨是‘推进全球高端电子显微镜、原子探针及相关联用设备的接口标准化、数据互通化,降低用户使用门槛,促进微观科学研究范式革新’。这个旗号光明正大,符合科学界普遍期待,容易获得支持。
对内,则可以解释为共同分享未来市场红利,同时将其他潜在竞争者,比如韩国或其他新兴势力彻底挡在门外。
“太妙了!”听罢这些,孙飞忍不住赞道:“这个联盟的构想,既能堵住那些鼓吹技术保护主义的嘴,又能实实在在地构建起对我们最有利的行业新秩序,我完全赞同!”
“好。”常浩南听到孙飞的认可,也放下心来,“核心底线是:联盟必须成立,我们制定的核心标准必须被采纳,专利交叉授权池必须覆盖我们所需的关键技术。至于利润分配的具体比例、初期建厂的投资额度、以及那点研发经费支持,都属于非原则性的、可以灵活让步的筹码。”
“一切以最快速度促成联盟成立、拿到稳定可靠的高性能TEM和APT设备,保障我们原子制造和下一代电池材料研发的整体进度为最高优先级!时间不等人。”
“明白!请常院士放心!”孙飞的声音充满干劲,“我马上召集人手,连夜起草联盟倡议书和初步框架协议草案!谈判桌上,我知道该怎么做了。”
第1563章 还有底牌
仅仅48小时后,由汇聚科技和烛火科技联合署名的《关于共同发起成立“开放微观表征技术联盟(OMCC)”的倡议书》,就通过官方新闻稿和主要国际科技媒体渠道,正式向全球发布。
倡议书措辞宏大而富有感召力,着重强调了“开放标准”、“互联互通”、“赋能科研”、“加速创新”等理念,描绘了一个打破设备壁垒、数据自由流动、共同推进人类认知微观世界边界的美好愿景。
倡议书如同在尚未平静的湖面又投下了一颗深水炸弹。全球主流科技媒体、财经媒体再次沸腾,争相报道这一革命性的行业倡议。
不出常浩南所料,在倡议书发布后不到24小时内,其余几家巨头几乎不分先后地发表了官方声明,表示“高度认同倡议理念”、“愿积极参与联盟筹建”、“期待共同推动微观表征技术的未来发展”。
如此迅速且一致的表态,让单原子阵列催化剂和锂电池等关键词再次占据了全球舆论的核心焦点。
资本市场的热情被重新点燃,新能源产业链相关股票应声上涨。
当然,也并非所有人都乐见其成。
比如传统汽车巨头们,就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当天下午,坐不住了的丰田章男就在NHK的一档高端访谈节目中露面。
不过,就算是丰田,也不敢和这一轮大势正面对抗,只能暗藏机锋地表示,电池和电动机的组合确实有可能成为汽车动力的新选择,但同时也要关注到电池在恶劣工况下的安全隐患,以及补能困难等问题
此外他还特别强调,尽管电动汽车在行驶过程中的零排放固然令人欣喜,但高能量密度锂电池的生产制造过程同样会消耗能源并产生污染排放,其强度可能远超公众想象云云。
常浩南坐在火炬实验室宽大办公桌后,面前的显示器正播放着丰田章男的访谈。
看着对方那副忧心忡忡、为行业健康发展“殚精竭虑”的模样,常浩南嘴角勾起了难以压下的弧度。
他对于这种论调背后的战略意图再清楚不过——利用公众对技术认知的局限性和对环保的朴素期待,为传统技术路线争取喘息时间,延缓电动化浪潮的冲击。
不过,在单原子阵列材料带来的性能飞跃和联盟倡议引发的产业巨震面前,丰田章男这些“老成持重”的担忧,注定如螳臂当车,掀不起多大风浪,很快就会被淹没在资本和技术狂飙的洪流中。
就在录像即将结束时,桌上的内线电话响起。
是柳晨晨的声音:“常总,科技委的万主任来访,没有预约,说是有要事相商,您看……?”
常浩南略感意外。
对方位高权重,事务繁忙,很少会这样不打招呼直接上门。
但还是立刻回应:“快请万主任进来。”
很快,办公室门被轻轻推开,万主任在柳晨晨引导下走了进来。
他五十多岁年纪,身材保持得很好。
进门一眼,就瞥见了常浩南办公桌上显示器定格的画面——正是丰田章男那张充满“忧虑”的脸。
“常院士还在关注这位丰田社长的发言?”万主任在常浩南对面坐下,语气平和,听不出情绪。
常浩南随手关掉显示器画面:“正巧赶上了,就顺便看一看有什么高论。”
万主任接过柳晨晨递上的热茶,顺势问道:“常院士,您个人对电动汽车未来在整个交通体系中的定位,有怎样的预判?”
常浩南几乎是立即给出了一个回答:“在短时间内,不太可能完全、彻底地取代传统燃油车,但应该占据相当大一部分市场份额,并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和燃油车势均力敌。”
“常院士的分析,与我委内部基于最新数据的研判高度一致。”万主任脸上露出一丝赞许,随即神色转为郑重,“实不相瞒,这正是我今天冒昧来访的原因。”
接着,他从包里抽出一份文件:
“科技委近期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在牵头制定《华夏新能源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3-2025)》。核心目标是要依托我们在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领域的潜在优势,构建起从上游关键材料、中游核心部件、到下游整车制造及配套服务的产业链条,引导和支持我国汽车产业实现真正的‘弯道超车’,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
常浩南看着手里沉甸甸的文件,心说这么厚的东西自己一时间也看不完,只好点了点头,称赞道:“立意高远,部署周密,非常棒的规划……所以,有什么是我能做的?”
万主任身体微微前倾:“这个计划还处在起步阶段,我们原计划是低调推进,打一个时间差,利用我们在电池材料等基础领域的积累和国内庞大的市场优势,悄无声息地完成产业链布局和技术爬坡,待时机成熟再向全球市场发起冲击。然而……”
他的语气中带上了一丝不易察觉的复杂情绪:“常院士,您和张韬院士团队在单原子阵列催化剂上取得的突破性成就……已经将锂电池、将整个新能源产业,提前推到了世界舞台的聚光灯下,成为了全球资本和技术竞争的绝对焦点。”
他停顿了一下,终于问出了此行的核心关切:“我此来就是想听听您的专业判断和宝贵建议。在这种全球聚焦、强敌环伺的新形势下,我们这份旨在‘弯道超车’的规划,其成功的确定性……会不会因此大打折扣?”
常浩南听完万主任坦诚而深具战略眼光的忧虑,脸上反而浮现出一丝了然的笑意。
他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站起身:“万主任,您的问题,涉及未来产业竞争的深层次格局。光靠语言描述可能不够直观。如果您时间允许,我想请您移步,去看一点……正在进行中的工作。”
万主任眼中闪过一丝好奇,立刻起身:“当然,客随主便。”
常浩南带着万主任,通过严格的安保门禁,乘坐专用电梯,来到了位于火炬实验基地深处、恒温恒湿且拥有多重电磁屏蔽和物理防护的超算中心。
巨大的机房内,成排的机柜发出低沉而稳定的嗡鸣,指示灯如繁星般闪烁。常浩南在一台连接着巨幅高清显示屏的工作站前停下,快速输入指令。
屏幕上瞬间切换,不再是枯燥的代码或运行状态,而是呈现出令人炫目的三维分子模型动态模拟。
无数细小的球棍模型在复杂的力场作用下进行着精妙的组合、排列与能量交换。
“万主任,您的主攻方向是车辆工程,对微观化学的细节不必深究。”
常浩南指着屏幕中心一个被高亮标注、结构精巧的复合模型:
“我们现在模拟设计的,是一种具有特殊多级孔道结构的中空碳纳米颗粒。它的内表面和外表面,被我们通过理论计算,精准地‘锚定’上了一种镍和钴以特定比例和几何构型组成的双原子活性点位阵列。这种结构设计,赋予了它极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
万主任虽然对化学式不甚明了,但总归有基本的科学功底。
他几乎立刻联想到之前改变世界的单原子钴阵列催化剂:“所以这是……一种比之前更强大的新型催化剂?用于进一步提升锂电池性能?”
“是,但又不完全是。”常浩南放大了模型的某个关键区域,“如果仅仅是做催化剂,它当然很强。但我们设计它的终极目标,是为了解决一个锂电池领域更富挑战性、也更具潜力的方向——锂硫电池的核心瓶颈问题!”
第1564章 欧洲人要绷不住了
“锂硫电池……”听到这个名词之后,万主任当即来了兴致,“靠这一种材料,就能解决多硫化物的穿梭效应,还有正极材料的体积膨胀问题?”
这个反问也是把常浩南整得一愣:“万主任对这方面也有研究?”
锂硫电池这一块直到2009年才成为相对热门的研究领域,满打满算也就两年不到的时间。
没想到对方竟然能直接点出当前最亟待解决的点。
“研究谈不上。”对方摆摆手,“上世纪末,我还在奥迪公司任职的时候,对这方面进行过一些调研。”
说到这里,他突然停顿了一下,接着露出感今怀昔的神情:“那时候,这东西还是个纯粹的概念,我印象里甚至连最基本的可充电都做不到,只能仗着还算可观的能量密度勉强当一次电池用……没想到,现在已经快要捅破最后一层窗户纸了。”
常浩南点点头,语气中带上了几分钦佩:“您的印象没错,直到2002年采用凝胶电解质体系之后,锂硫电池才真正具备有价值的充放电能力。”
对方开口就能锚定到当前要害,只靠十几年前的一次调研显然是做不到的。
必定是持续关注具体技术的结果。
不过,既然对方不愿多提,常浩南也不准备深究,而是直接开始回答刚才的问题。
“体积膨胀可以通过物理层面来解决,我们设计的大分子包含足够的多级孔道和中空结构,完全可以在宏观上限制硫单质和硫化锂的扩散,抑制体积膨胀。”
“至于穿梭效应……本质比较复杂。”常浩南俯身轻点两下鼠标,屏幕上虚拟模型随之放大到了一个局部,“所以这实际上是一系列材料——原子阵列中的活性点位,还有载体基材中的配位点,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更换不同的原子,包括阵列本身的排布形式也能进行设计。”
上一篇:原神:在提瓦特开崩三体验店
下一篇:末世,我只跟女神交换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