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通古代,盘点现代封神人物 第114节
“建国伊始就开始经营粮储,这份远见确实比咱当年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些洋商自诩富可敌国,却不知早已落入他人的掌控之中。”
“这一局当真是高,让咱看得比打了胜仗还要痛快。”
殿外檐下。
微风徐来。
老朱望着天幕。
只觉得后人的智谋。
竟比当年自己平定天下时还要精妙几分。
这一场无形的较量。
恐怕要让那些不可一世的洋商记上一辈子。
大汉位面。
汉武帝刘彻端坐未央宫内。
东方朔与公孙弘侍立身侧。
殿中烛火摇曳。
映照着几人不断变化的神情。
“后人这番手段,竟比当年卫青破匈奴还要痛快。”
汉武帝神采飞扬。
“朕本以为这些洋商势大难制,不料后人竟早有准备。”
东方朔扶须大笑
“后人将粮食储备玩到如此境界,当真令人佩服。”
“这中储粮藏粮于民,储粮于国,比当年平准法还要高明。”
“以一当四,这般以小搏大的智谋,让朕想起当年击退匈奴大军。”
汉武帝眼中精光闪动。公孙弘拱手道。
“不过后人这番谋划,显然比朕更有耐心。”
“七十余年的谋划,一朝发力,直接让这些洋商吃尽苦头。”
“陛下您看这粮食储备制度,从建国之初就开始布局,当真令人叹服。”
“有意思,当真有意思。”
汉武帝轻抚案几。
“朕还担心后人会在这些洋商手中吃亏,不料他们竟藏了这么一手。”
“一亿吨粮食,这可比当年大禹治水还要壮观。”
东方朔笑道。
“这些洋商自以为胜券在握,殊不知早已落入他人彀中。一千多亿美元的损失,怕是要让他们肝肠寸断。”
“从甲字粮到中储粮,后人这七十余年的布局当真令朕惊叹。”
汉武帝目光深邃。
“朕当年设盐铁专营,也不过是为了富国强兵。如今后人这一手,直接让这些狂妄的商贾自取灭亡。”
公孙弘接着道。
“中储粮与中粮各司其职,内外配合,这般布局比当年桑弘羊经营市场还要精妙。”
殿外廊下。
晚风送来阵阵桂香。汉武帝凝视天幕。
不由得感慨万千。当年朕开疆拓土。
尚且需要举全国之力。
如今后人这一手。
却是静悄悄地就将这些不可一世的洋商玩弄于股掌之中来。
这场较量。
当真是让朕大开眼界。。
【根据《关于粮食征购工作的指示》文件中,对于“甲字粮”的解释为“为了应付灾荒和各种意外,国家必须储备一定数量的粮食,其中规定主要用于应对重大自然灾害以及其他突发
事件的需要。甲字粮的储备费用由国家财政负担,动用权限属于国务院。”】
【直到1999年,国家决定建立储备粮垂直管理体系。2002年,国家将全部的甲字粮销售处理完毕。2002年5月18日,龙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正式成立。】
【1962年,国家又建立了以备战为目的的军用“506粮”,1970年7月1日,商业部、粮食部、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正式合并组建新的商业部。】
【1979年4月27日,国家发出通知决定再次单独设立粮食部。1982年2月22日,第五届全国高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问题的决议》,将商业部、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合并设立新的商业部。】
【1999年9月,国务院决定在国家专项粮食储备制度成立国家专项粮食储备领导小组,与国家粮食储备局负责全国的粮食储备管理工作。】
【1993年3月,根据第八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批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撤销商业部、物资部,组建国内贸易部。原商业部粮食综合司、粮食购销司、国家粮食储备局合并,组建新的国家粮食储备局。】
【之后国家将国家粮食储备局改为国家粮食局,与龙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世纪之交。龙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推进到关键阶段,经国家决策筹备组建龙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对国家储备粮执行垂直管理。2000年5月18日,龙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正式组建。】
——“这剧情也太精彩了,看懂国家粮储发展史!”
—“突然发现我们的粮食储备制度这么完善?”
——“领导小组+储备局双保险,这波稳得很”
——“每一步改革都环环相扣,这剧本我直呼好家伙!”
——“垂直管理是真的高,一条龙服务了属于是”
—一“所以中储粮这么牛是有传承的,基因里就写着赢!”
第66章 把宋朝历史倒过来看,什么是最硬气的王朝!赵构:???(二)
大唐位面。
李二于甘露殿中凝视天幕。魏征与房玄龄立于身侧。殿内青灯微明。
映照着几人专注的神情。
“这般完善的粮储制度,当真令人叹服。”
李二眼中闪过赞许。
“后人这几十年来的改革,竟比朕当年治理天下还要细致周到。”魏征捋须道。
“陛下当年设立义仓、常平仓,已是开创先河。如今后人更进一步,将储粮制度完善到如此地步,确实值得我们学习。”
“你们看这垂直管理体系,一个机构专门负责粮储,不似朕当年还要分散在各州县。”
李二指着天幕。
“这般调度起来,当真比朕的制度要高明得多。”
房玄龄深以为然:“这中储粮公司成立之后,粮食调度比当年的转运使还要灵活。陛下您看这几十年来的机构改革,每一步都是为了更好地管理粮食。”
“最令朕惊叹的是这甲字粮和粮的设置。”李二轻抚案几。
“一个应对灾荒,一个用于备战。这般周密的考虑,确实比朕当年的常平仓制度要完备许多。
魏征也颇有感悟。
“陛下您看这机构改革,从商业部到粮食部,再到储备局,每一步都是为了建立更完善的体系。”
“这种专业化的管理,确实值得我们借鉴。”
“若是当年朕能想到这般周密的制度,也不至于让百姓在灾年挨饿。”李二抚掌感叹。
“这储备粮的制度,当真是越改越完善了。”房玄龄补充道。
“后人这般制度设计,既保证了粮食调度的效率,又确保了储备的安全。比起当年我们的坊市制度,确实要精细许多。”
殿外廊下。暮春微寒。李二凝视天幕。不由得陷入沉思。
朕当年创立的制度尚有不足。如今看来。
后人这般改革确实令人佩服。这完善的粮储体系。
若是能在贞观年间就建立起来。天下百姓定能少受几分饥寒之苦。这一场制度变革的历程。
当真值得好好参详。大明位面。
永乐帝朱棣于奉天殿中凝望天幕。姚广孝与解缙侍立两侧。
殿内龙涎香缭绕。
映照着几人专注的神情。
“后人这番制度改革,当真令朕叹服。”朱棣轻抚龙椅扶手。
“从建国之初到如今,这七十余载竟然将储粮之策完善到如此地步。”
姚广孝轻捋长须。
“陛下迁都北平时就十分重视粮储,设五十二个仓储运粮。如今看来,后人更是将储粮之道发扬光大。”
“这般体系设置,比当年我大明的仓储制度可强了不少。”朱棣眼中精光闪动。
“你看这垂直管理,一个部门专管储粮,调度起来远比我朝的户部、工部分管要便捷得多。”
解缙拱手道。
“陛下当年设立四仓十三库,已是极为周密。不过后人这般制度,从甲字粮到中储粮,层层递进,确实更胜一筹。”
“朕倒是欣赏这种专门机构的设置。”
“若是当年设立一个专管粮储的衙门,或许漕运之患就不会如此棘手了。”姚广孝颔首道。
“后人这番改革,从商业部到储备局,每一步都是为了更好地管理粮食。这种专业化的思路,确实值得我们借鉴。”
“若是当年朕北伐时就有这般制度,军粮调度也不至于如此繁琐。”朱棣沉吟片刻。
“这506粮的设置,倒是与朕当年的军需储备有几分相似。”解缙补充道。
上一篇:海贼之成为究极生命体的科学家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