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情感 > 四合院:我随身携带物流园

四合院:我随身携带物流园 第495节

  因此,在听到江澈如此评价‘破虏-122’,宋组长等人不仅没有生气,反而一个个都正襟危坐,有几位还煞有其事的掏出笔记本。

  “首先,操作操作方式有些固化。”

  “谁说无人机的操作台必须就得和飞机驾驶舱一样?为什么不能简化?”

  “比如设计成手柄的模样。”

  “这只是我的一些想法,具体是否符合使用标准,还需要各位专家更改。”

  江澈起身,在黑板上画出了后世常见的无人机操控手柄。

  众人一看,确实很简洁,整个手柄上除了两个万象柄杆,再就是剩下几个按钮。

  为了能加清晰明了,江澈还贴心的在上面写下上升摇杆、前后遥感、启动键、攻击键等等。

  “操其次,操作设备太过繁杂。”

  “刚才我在操作室看到操作员操控无人机,边上还有四个技术人员辅助他的工作。”

  “人的反应永远是有时间限制的,战场瞬息万变,等到我们计算好了需要调整的角度再去更改操控,战机早就过去了。”

  “一台无人机配置一个驾驶员以及四位辅助人员,如果发生战争,需要大量无人机介入的时候我们需要准备多少辅助人员?”

  “这么多辅助人员的参与,是不是无形中增添了许许多多不必要的学习成本、人工成本、后勤成本?”

  “为什么我们不能接入计算机系统,将现在苛杂的操作设备化繁为简?”

  “刚才无人机在最后投弹的时候,还得需要技术人员在旁边给计算需要在多少速度的情况下,以何种角度投下炮弹。”

  “可即便是配置了4位技术人员在一旁辅助操作员操控,炮弹最终落点与靶心偏差了15米!”

  “如果我们接入计算机系统,把所有可能出现的状况都预设好,在条件到达的时候,计算机给出提示可以投弹。”

  “如果将所有与飞行相关的数据都存储到计算机,在操作员操作无人机时,计算机作为辅助,是不是操控性会更加稳定,操控难度是不是更加简单?”

  “计算机的介入,我们无需再实时计算风阻、地面高度等等这些条件,计算机完全可以代替,许多不必要的显示器都可以取消掉。”

  “再者,现在操控系统如此庞大,一旦发生战争,我们能够迅速的将设备转移到需要它的地方么?”

  “转移到地方后,能不能无需再度调试,第一时间就投入战斗?!”

  “无人机是什么?”

  “第一、便捷性!”

  “第二,操控性必须简单!”

  “第三,机动性强!”

  “如果做不到这三点,只能说我们现有的无人机还是不成熟的产品。”

  “我知道以咱们现有的技术,能做到这么大小已经实属不易。”

  “但是我们不能仅仅看着现有的技术,比如国外现在已经兴起的半导体集成化技术,如果能够大量运用在操作台上,可以极大的减小现有的尺寸及规模。”

  “再一个,早在1973年8月,我国首台百万次集成电路大型计算机‘150机’诞生。”

  “我们完全可以将其接入进‘无人机项目’之中。”

  江澈很想跟他们描述后世的无人机模样,可受制于当今的半导体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江澈说了也只是白说。

  倒不如说点实际的如何将半导体小型化集成化,以及加速我国计算机的发展进程。

  现在江澈却急的要命,别看他刚才在讨论会上对‘150机’那么的推崇,可即便说的天花乱坠,也改变不了这台‘150机’也只有130K内存,每秒运算速度只有100万次。

  早在1976年,阿美的克雷公司推出了世界上首台运算速度达每秒2.5亿次的超级计算机。

  而1978年我国第一次向南太平洋发射的运载火箭,用的还是运算速度仅百万次的计算机(150机)。

  面对日新月异的发展需求,一个泱泱大国如果再不具备可以和发达国家一比高低的巨型计算机,那不仅是一个可悲的现实,而且还会带来一个可悲的将来,这对立志于中华腾飞的新一代领导人和中国的知识分子来说,是一个沉重的压力。

  在现实中,由于国家没有巨型计算机,防汛部门就无法对复杂的气候进行中长期预报。

  所以,有几次洪峰突然袭来,事先没有准备,使人民的生命财产蒙受巨大损失。

  同样也是由于没有巨型计算机,石油部门每年要将勘探出来的大量石油矿藏数据和资料用飞机送到国外去作三维处理,不仅花费昂贵,而且国家的资源情况首先被外国人掌握。

  “国家要搞四个现代化,不能没有巨型机!”

  正因为如此,我国在今年的3月份才确定要设计生产属于我们自己的亿次巨型机。

  直到1983年12月22日,我国第一台每秒钟运算一亿次以上的“银河”巨型计算机,由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研究所在星城研制成功。

  不说以后,单说眼下。

  ‘破虏-122’的性能虽然不能和后世的‘彩虹’系列等国产无人战斗机相提并论,可放到现在绝对是最先进甚至可以媲美阿美‘B-2隐身轰炸机’的存在。

  别看刚才操作员又是表演低空飞行,又是表演那些花里胡哨的技能,可在江澈看来,这连‘破虏-122’一半的功效都没有发挥出来。

  若是能够接入计算机系统,给它配备足够的内存和运算,‘破虏-122’绝对会是战场中的王者。

  江澈都恨不得从物流园里整一台电脑出来,帮助国家在半导体产业领域里跨等级的提升。可是没用,后世的电脑都不知道经过多少次迭代,早已变得它妈都不认得它,怎么做?

第495章 意外惊喜

  别看江澈又是带回3英寸半导体生产线,还将小灵通等产品所需要的半导体配件让国内代工。

  可实际上对国内半导体产业的推动也是有限,和国际上先进水平相比较,落后的距离仍旧越拉越大。

  江澈能够从物流园找到某项技术,可以实现针对某一个点的跨越式发展。

  可是科学技术是由众多的‘点’形成的一个‘面’,单独一个点再先进,技术再发达,没有相匹配的其他技术配合,根本做不到实际场景中运用。

  而想要全面提升,只能全面发展且是系统系的全面发展。

  俗话说得好,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想要完成这么大的一个工程,单独江澈一个人远远不够,即便他有着众多的未来技术,这种事情也不是他一个人能完成的。

  可由此却又引发了更大的问题,谁来帮他,怎么帮他。

  在五道口执教这十年间,不管是老师的教育思想,还是课本上的知识结构,几乎是一成不变。

  而阿美却时时都在变化,它的结构就是我们后世常说的产、学、研相结合。

  学校研究出新的技术传递到工厂,工厂把产品推向市场,待市场的反应传递回来后,再转向让学校更加细致的学习,然后技术迭代,升级后再向社会输出。

  而咱们现在不光书本上的知识还停留在二三十年前,就连教师的教学理念和外面相比较也远远落后。

  后世沪市的教委副主任倪闽景曾说过理化生课程落后的突出问题:‘我们中学的物理、化学、生物等科学课程始终重解答题目却轻解决问题。我们的理科课程落后世界70年,大量内容是200年以前的知识。’

  如果没有华罗庚、钱学森、李四光、邓稼先等这些著名归国科学家,很难想象我们的‘东风快递’会不会有,很难想象我们的科学技术发展速度得有多慢。

  更不敢想象,我们会遭受多少‘蘑菇’讹诈!

  这些老一辈科学家带出来不少优秀的学生,可咱们落后的地方太多太多,需要追赶的地方也太多太多,单凭借这几位科学家能改变的只有我们急需的科学技术,还有许许多多的技术我们还只是处于刚刚起步阶段。

  如果想要在某一个领域异军突起,仅靠江澈提供先进的技术以及这些头部科学家没什么用,需要的是千千万万莘莘学子的共同努力。

  而这又牵扯出教师和教材的问题,因此从‘122基地’回来的这些天,江澈就一直愁眉不展。

  白玉冰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自己男人一天天守在案牍之上,写了销毁,然后再思考,再写,再销毁。

  她还是第一次看到江澈这么犯难,之前不管做什么事情,虽然也辛苦,但是从没有看到他写了撕,撕了写。

  “嫂子,我大哥这是怎么了?”江澈的异常,就连粗神经的江铃玲也察觉出了异样。

  “从前几天回来之后就这样了,我也不清楚什么情况。”

  “你又不是不知道,你大哥有规定,不允许我打听他工作上的事情。”

  白玉冰眉头紧锁,双手在胸前互扣着,透过书房门上的玻璃看到江澈又在销毁他写的资料,急的在客厅里来回踱步。

  “大哥现在的状态不行,不能再让他工作了,要不然人怎么受得了!”

  “嫂子,我们得让大哥走出来,换换脑子。”

  “等下您去敲门,就说孩子们都想大爷了,正好他回来还没回去过,让他跟赵大爷借一辆车,带咱们一起回老家一趟。”

  江铃玲看了看书房里正奋笔疾书的江澈,又看了眼记得团团转的白玉冰,一把拉过她悄声的说道。

  “还真别说,你这脑袋瓜子还真不错!”

  夸奖了小姑子一句,白玉冰抱起江佳韵敲开了书房的门。

  “栓子,我给大爷、二叔他们做了新棉衣,孩子也都想大爷大娘了,正好你回来这么多天也没回去过,要不你去找赵大爷借辆车,带我们回去一趟?”

  尽管白玉冰知道江澈会满足自己各种有理或者无理的要求,可看到江澈眉宇间深深地皱纹,此时此刻她的心里还是不争气的打起了鼓。

  听到白玉冰说带她们回老家,江澈一拍脑袋,这才想起来自己回来都这么久了,还没回去看看大爷他们。

  之前想着休息一两天就回去,可谁成想曾老给了自己这么大的惊喜和荣耀,当天晚上又喝的烂醉如泥耽误了好几天,紧接着又去看了‘播种机’和‘122项目’,最近这两天脑子里天天想的尽是如何培养新一代知识青年的事情倒把自己家里的事情给忘了。

  跟白玉冰说了一声,江澈急忙推出他的‘突、突、突’一路向着京汽而去。

  轻车熟路的来到赵红柱的办公室,简单说了自己的用途后,江澈也没多耽误工夫,拿上钥匙就开着车子回了口袋胡同。

  回沙河大队的路上,江澈的思维还是在思考之前的事情。

  在如何解决所需的科研人员问题上,江澈考虑良多。

  如果和现有的大学合作,他敢肯定遇到的阻力绝对是前所未有的难。

  像华罗庚、钱学森、李四光、邓稼先等顶级的科学家们都是放在急需的项目上,即便是他们带出来的优秀学子也都逃不脱,根本没时间重返象牙塔教书育人。

  找一所大学合作,由自己提供书籍,再和各学科的领头人对接,整理出符合国情的书籍,先把教师群体培训完毕,由他们再教育学生?

  这也不能成,不是江澈不愿意提供书籍,也不是各学科的领头人不愿意做利国利民的事情,而是现在的教师们可没有前些年那么空闲。

  自从去年恢复高考后,每一个大学教师都忙得团团转。

  为什么?

  学生们太爱学习了,学生们现在不仅仅是卷自己,他们更是在卷老师。

  有不会的,先是同学之间交流,没人会,找老师答疑解惑去。

  老师在备课,学生会来问题目。

  老师在吃饭,有学生会找上前。

  老师在回家的路上,学生们也没有放过。

  几乎每一个老师无论在哪,都会被学生团团围住。

  可以说现在各个老师都在超负荷运转,如果江澈再把他们拉过去再回炉重造,老师们能不能吃得消一边学习一边教书的苦?

首节 上一节 495/56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娱乐:顶流从杨老板拉错群开始!

下一篇:道观:开局求雨被拍成了纪录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