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情感 > 诸天养老从火红年代开始

诸天养老从火红年代开始 第414节

  按照本地的补偿标准计算,你应该能拿到大约八十斤的粮票,过几天安置办会统一下发。”

  粮食问题是现实中首先面临的最重大的问题,岳文轩虽然不缺这点粮票,但他不能表露出来,必须得问明白。

  “每个月竟然有四十斤粮票的补贴,还真是不少,就算我饭量大一些,应该也够吃了。

  可惜这样的标准只能吃到夏收之前,夏收之后就得按村民的标准分配粮食,以后再想吃饱恐怕就难了。”岳文轩的语气中略带唏嘘。

  左向群说道:“哪能每个月都给四十斤粮食的补贴,能让我们按照这个补贴标准吃到夏收,我就已经很知足了。”

  翟元伟严肃的说道:“现在的补贴标准虽然很高,但咱们平常的时候还得节俭一点。

  据我了解,大河村虽然是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工分值很高,但吃饭问题并不乐观。

  大河村人均耕地太少,我专门打听了一下,一个满公分的壮劳力,去年一年的粮食分配标准也不过是三百二十斤毛粮。

  一般来说,一年有三百六十斤毛粮才能勉强填饱肚子,三百二十斤肯定不够吃。

  也就是说,从现在开始咱们就得节省点吃,咱们要有未雨绸缪的忧患意识。

  岳同志,你说是不是这个道理?”

  翟元伟如此认真的询问他的意见,岳文轩总觉得这其中可能有什么缘由,并没有马上回答。

  他没有说话,一直很少开口的京都知青沙平昌撇了翟元伟一眼,用略带不屑的语气说道:

  “就你婆婆妈妈的会算计,但不论你怎么算计,一年的粮食就那么多,该饿肚子还是得饿肚子,算计那么多有用吗?

  现在的吃饭标准已经是大家讨论之后共同决定的结果,就算来了新同志,也不可能因为他们两个的加入就改变这个结果。

  我劝你还是不要白费心思,没用。”

  听两人说话的口气,沙平昌明显看不惯翟元伟的做派。

  陆文兵不想让他们两个在新来的同志面前吵起来,赶紧打圆场:

  “文轩同志,他俩就是这样的脾气,但都是好同志。

  在你到来之前,我们就已经开会商量过了,在夏收之前,伙食标准就按照每月三十斤粮食来计算。

  等夏收分配粮食之后,我们再按照分配粮食的多少,另外制定吃饭的标准。”

  “我也同意这个吃饭标准。我饭量有点大,太少的话,恐怕会饿的受不了,每月能省下十斤粮食给以后,已经不算少了。”

  陆文兵对岳文轩说道:“既然你没意见,那从明天开始,你和岳红缨同志也按照这个标准交粮食。”

  “那我争取明天就把粮票换成粮食,耽误个一半天,没关系吧?”

  “当然没关系,你先和我们在一起吃,只要回头把粮食补上就好了。”

  不过是一件小事,陆文兵自己就能做主,不需要征求大家的意见。

  粮食的问题弄明白,岳文轩继续问道:“我听说咱们的安置费是二百三十块钱,不知道这些钱都花在哪儿了?”

  “大头花在了建房子上,咱们住的是砖瓦房,五间房子不少花钱。

  除此之外,安置费置办的东西还包括:每人一个炕柜,一个暖壶,一个脸盆架,一个洗衣盆,一个洗脸盆,布票6尺,蚊帐布32尺,棉花一斤,以及生产劳动所用的小农具一套。

  共用的物品主要包括两个大铁锅、水缸、木桶以及足够烧到夏收的木柴。”

  这是岳文轩第一次下乡,他知道大致的下乡政策,对于具体的安置标准确实不太清楚。

  现在正是知青下乡的大高潮时期,上面要求各地按照“管政.治思想、管生产技术、管生活问题”和“住有房、吃有粮、睡有床、烧有柴、用有具”的“三管五有”原则,关心、帮助下放知青,做好管理、教育工作。

  知青们最关心的就是上面下发的各种经费。

  知青物资经费供应包括口粮供应、建房材料供应、农具供应和安置经费供应。

  为了动员知青下乡,解决实际困难问题,国家每年都拨出大量财物供应知青,以解决他们衣、食、住、用等方面的困难。

  全国各地的知青安置费开支略有差别,但原则基本相同。

  一般是:动员地区掌握的部分,市级不超过20元,县级不超过15元,主要用于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的旅运费和临时救济费;分配到生产队的安置费,南方不少于210元,北方不少于230元,主要用于修建房屋,生活补助、小农具、家具购置和棉衣棉被困难补助、医疗补助等。

  现在正是上山下乡的高潮时期,各方面的工作都做得比较细致。

  就像大河村,连知青们做饭要用的木柴都给提前准备好了,而且准备的很充分,足够他们烧到夏收时节。

  不要小看烧饭用的柴禾问题,如果村里没有提前帮助解决,对于刚来村里的知青来说,绝对是一个老大难问题。

  平原地带的村子,烧饭要用的柴禾主要来源于农作物收割之后的秸秆。

  但有些秸秆是饲料来源,要留着喂牲口,只有少量的剩余秸秆可用于烧火做饭。

  所幸大河村有很多果树,果树每年都要修剪枝干,这些剪下来的树枝是大河村最重要的木柴来源。

  一个村子这么多户人家,烧火做饭节省着用,勉强够用。

  就一个柴禾分配问题,虽然不像粮食分配那么紧要,但也是乡亲们特别重视的一个问题,谁家要是分的少了,那就没法做饭了。

  要是插队的村子不提前把这些细节问题安排好,外地的知青抵达之后必然会抓瞎。

  了解这些细节之后,岳文轩需要添置的东西并不多,明天抽时间去一趟供销社就能添置齐全。

第404章 一场风波

  回到宿舍简单洗漱之后,岳文轩在炕梢铺好了自己的被褥。

  知青院一共五间房,厨房建在了最中间,左右两边各是两间宿舍。

  厨房东面这两间都是男生宿舍,岳文轩等人住的这间宿舍位于最东面。

  相比紧挨着厨房的那间宿舍,岳文轩等人住的这间宿舍,条件稍差一些。

  所差的这一点就是取暖问题。

  农村并没有煤炭配给,也就是说没有煤票,冬天是买不到煤的,只能靠烧柴火取暖。

  平原地区的农村就连柴禾都不多,大冬天取暖,也只能靠做饭时的那一点热呼气。

  这样一来,紧挨着厨房的那间宿舍,当然就暖和一些,晚上的土炕会有一些热乎气,钻进被窝之后会舒服很多。

  岳文轩等人住的宿舍和厨房隔了整整一间,通过炕洞传过来的那点热乎气,一般时候连土炕都烧不热,晚上睡在土炕上,冰冷刺骨。

  现在是阳历三月,天气仍然很冷,炕梢本来就是最冷的角落,又紧挨着外墙,这是宿舍里最差的一个位置。

  但岳文轩来的最晚,自然不好因为睡觉问题和别人争抢。

  沙平昌有点傲气,本来就话不多,熊军因为自己黑五类的身份,更是一言不发,也只有性格开朗的左向群始终在旁边滔滔不绝的说着话。

  “文轩,我体格好,不是很怕冷,要不咱俩换换位置吧,现在这个时候睡炕梢还是有点冷,你才刚来,别把你给冻感冒了。”

  左向群能有这句话,岳文轩就已经很高兴了,当然不会和他换,“还是算了吧,你看看你瘦的就像一根豆芽菜,看着就不像是一个能扛冻的,还是我睡炕梢吧,我身体好着呢,你不用担心。”

  “你别看现在不怎么冷,等睡到半夜,你要是起来撒尿,能冻死个人。”左向群提醒道。

  “你别看我这床被子不怎么厚,但里面填的都是新棉花,热乎着呢,放心吧,不会冷的。”

  岳文轩准备的很充分,被子是新做的,很保暖。

  左向群伸手捏了捏岳文轩的被子,有些羡慕的说道:

  “这么软和,还真的是新棉花,你妈对你可真好。

  我们家就不行了,今年又是集中下乡,一下子就走了我们三兄妹,就算有心给我们准备的周全一点,可也是有心无力,家里没有那么多票。

  尤其是棉被问题,更是把我妈给愁坏了。

  我们三兄妹下乡的地方都是北方,都需要一床厚被子才行。

  可家里哪有那么多棉花,只能让我们把自己的旧被子带上。

  安置办补贴的那一点棉花,也就能做一双棉鞋,棉袄问题都解决不了,就更不要说做棉被了。”

  没有一床厚被子,冬天肯定很难熬,但岳文轩现在又不能说出帮忙的话,只能随意应付道:

  “我看你这床被子也不是很薄,过冬差了点,但现在这个时候应该不冷吧?”

  “现在确实不冷了,总算是把最冷的日子给熬过来了。

  我是去年腊月来大河村插队的,可能是知青院的房子建的时间太晚了,冬天住进来阴冷阴冷的。偏偏屋子里又没有一个炉子,就连烧火做饭都不敢多浪费木柴,真是冻死个人。

  尽管我这条被子用的是重新弹过的棉花,可还是觉得太冷,晚上睡觉的时候得把所有衣服都盖身上,这才能好一点。

  那个时候,我特别后悔选择了来北方地区插队,要是选择去南方就好了,至少不用担心冬天里挨冻。”

  岳文轩道:“南方也有南方的困难,你未必能适应,真要去了,说不定更后悔。

  村子里的乡亲们不也都是这么过的,等咱们习惯了,也就不觉得苦了。”

  两人说着话,不知不觉就进入了梦乡。

  岳文轩的体格好,被子也暖和,并没有在半夜被冻醒,一觉睡到了大天亮。

  等宿舍里的其他人陆续醒来,岳文轩也跟着起床洗漱。

  知青院过的是小集体生活,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做好了分工。

  男知青负责挑水扫院子,女知青负责做饭。

  今天坐在灶膛口烧火的是白雅婷,等水烧开之后,她大声喊道:

  “沙平昌、黄宁,水烧开了,你们两个赶紧沏鸡蛋吧。”

  “好勒,马上就去。”黄宁大生喊道。

  同岳文轩一个宿舍的沙平昌没说话,岳文轩看到他打开柜子,拿了一个鸡蛋走出去。

  现在宿舍里只剩下岳文轩和左向群,他小声问道:“只有沙平昌和黄宁要沏鸡蛋吗?”

  “他俩的经济条件好一些,私下从老乡那里买了点鸡蛋,每天早上都要沏一个补充营养。”

  左向群再次打量了一下岳文轩的穿戴,说道:

  “我看你穿的这一身,家里的条件肯定也不错,要是感觉能承受得起,早上也可以跟他们两个一样吃一个鸡蛋补充营养,没人会说闲话。”

  “我自己倒是无所谓,主要是我大妹还在长身体的时候,每天早上吃一个鸡蛋补充营养,很有必要。

  既然大家没意见,那我回头也去老乡那里买点鸡蛋备下。”

  左向群并没有因为岳文轩的这些话而嫉妒,他特意叮嘱道:

  “他们两个从老乡那里都是按五分钱一颗买的鸡蛋,你也给这个价格,千万别是两个价格,那样就不好了。

  老乡们挺实诚的,他们去供销社卖鸡蛋也是这个价,并没有多收。

  如果钱凑手的话,在乡下生活也有好处,至少买鸡蛋不要票,价格还不高。”

首节 上一节 414/55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误把女总裁拉进家人群,我人麻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