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情感 > 重回80:我的文艺人生

重回80:我的文艺人生 第124节

  所谓“第三代”诗人是相对于1949-1976年间的第一代及朦胧诗为代表的第二代诗人所界定的概念,泛指以朦胧诗以后八十年代中期突然异军突起的一批诗人。

  第三代诗歌特点是反理性,反崇高,反英雄倾向,倡导小人物,平民意识;重视流派与理论建设,而且随着发展出现了许多流派,像蓉城的非非主义,代表人物有杨黎、李亚伟等。

  南京的“他们文学社”代表人物有:韩东、于坚等,还有申城的“海上诗群”、“川省的莽汉主义”.

  当然这里面还有著名的“燕大三剑客”:海子、西川和骆一禾,不过这三人现在在诗坛上还籍籍无名。

  看到方明华默然无语,旁边的黄社长笑着说道:“小方,你不是老抱怨小说组审稿太浪费伱时间吗?诗歌组多简单,就几行十几行字,一眼扫过去,看上就刊登,看不上就去球!”

  听到黄社长突然冒出一句粗话,方明华顿时笑起来。

  “好吧,那我试试。”

  方明华被任命为《延河》杂志社编辑部副主编兼诗歌散文组组长!

  这个消息很快在单位内部传开来,而且正式任命文件已经到作协那边走程序。

  有些人恭贺羡慕。

  这可是像国内像《延河》这样的国家级刊物中最年轻的副主编了吧?不到24岁!

  当然也有人嫉妒,愤愤不平,你说一个写小说的,咋突然就去诗歌散文组?何德何能?

  外行领导内行?

  立刻有人反驳:谁说人家不写诗?

  刚开始人家不是写了几首诗吗?还获奖了!

  面对这些议论,方明华保持着低调,婉拒白苗等人怂恿请客。

  正式文件还没下来,别太张扬。

  就为此事,方明华又推迟了一段时间去燕京。

  三月底,作协的批文正式下达,董墨光荣退居二线,方明华正式被任命为《延河》杂志社编辑部副主编,兼任诗歌散文组组长。

  少不了请客。

  家里老妈更高兴,遗憾的是现在住到计委家属楼这边,认识的人不多,不好意思给人家说。

  干脆借着看望原来的老邻居的理由,跑到原来的筒子楼,好好吹嘘了一番。

  宋棠棠也很高兴。

  自己的男朋友真是越来越有出息了!

  越看越喜欢。

  嗯.男朋友越来越能干,自己也不能落后呀。

  在文工团跳舞自不用说,更重要要加紧看书学习.为将来的转行做准备。

  还有就是,终于可以去燕京见姥姥姥爷,老人家催了好几次,赶紧把你的对象带回来让我们看看。

  方明华在家做着去燕京的准备,还有一件事要做,就是明天去一趟西大,不仅仅是看望妹妹,而是找陈希米——史铁声的女笔友,未来的妻子,看需要有什么东西捎到燕京,他这次肯定还是要去看望史铁声的。

  第二天一大早,方明华骑车赶往西北大学校园,陈希米依旧在数学系,找到她说明来意,姑娘有些羞涩,但是还是从宿舍拿出一件红色的毛背心交给方明华。

  “方编辑,这是我给铁声织了件背心,也不知道合身不合身?这是我第一次织毛衣之类,织得不好,他可别笑话我。”

  “我想不会的。”方明华笑道:“毕竟是你一片心意。”

  陈希米听了脸色微红,不过也没多说什么,又从抽屉里取出一封信,让方明华一块捎到燕京去。

  办完这事,方明华就告辞离开,既然来了西大肯定要过去看看妹妹。

  妹妹方明丽今年大四,保研到西工大,但按照规定,毕业实习还是必须的,就是去学校实习教书,实习的地方也不远,就在友谊西路的西工大附中。

  这所中学也挺牛逼的,后世的名气竟然比西工大还大,老美唯一制裁的一所中学,当然现在还没这么显赫。

  方明华找到没有上课在数学教研室里认真批改作业的妹妹,在走廊里告诉她自己明天要去燕京以及到西大办的事。

  “陈老师织的背心?让我看看。”方明丽顿时来了好奇心,打开塑料袋拿起毛衣仔细看起来。

  “手艺不咋地嘛,你看这地方线头都断了,这地方有点鼓包。”姑娘撇撇嘴:“没我织的好!”

  “知道啥?这是人家的一片心意!”方明华有些不满。

  “哥,你的意思是陈老师和史铁声在谈恋爱?”

  方明华听了点点头。

  “哇爱情的力量果然伟大!”姑娘惊叹了句。

  是伟大,不过

  “妹妹,你上研究生后学校规定就可以谈恋爱了,不过要谨慎!如果有合适的,告诉我,哥帮你把把关!”

  “哥我才不想谈呢,我要先立业,再成家!”

  方明华摇摇头,不过没说什么。

  别看妹妹这么嘴硬,但真正爱情来了,谁能挡得住?

  兄妹俩聊了会,方明丽说一会要去上课,方明华就从兜里的钱包里掏出三张十元钱塞到妹妹手里。

  “拿着!”

  “哥,我不要,钱我都花不完。”

  “别说花不完,拿去买件新衣服!”方明华一脸严肃。

  一个很漂亮的姑娘咋就不会好好好打扮下呢?

  春秋就那两件夹克换着穿,早就过时了。

  “行,我就知道哥哥你能挣大钱!”方明丽笑嘻嘻把接住。

  先收下,存着

  办完西大的事,方明华骑车返回家,第二天中午和宋棠棠一起踏上北上的列车。

第158章 大院子弟

  列车飞驰在华北大平原上。

  这已经是第二天早上,方明华他们坐的是硬卧,两人洗漱后,又去餐车吃了早饭。

  八十年代列车上的饭菜还是相当不错的,昨天晚餐是海米烧茄子、熘鱼片早餐是一份粥和小咸菜,一个煎蛋,坐在雪白的餐桌上,边吃饭边看着外面的景色,还真是一种享受。

  而且还提供各种酒水——昨天晚上方明华就开了一瓶丹凤葡萄酒,据说这是西京铁路局特供商品。

  在餐车上吃饭还有一个好处——只要钱不要粮票。

  当然价格也不菲,一份海米烧茄子6毛5,熘鱼片一块5吃一顿饭花好几块钱绝对有些奢侈。

  不过现在咱有钱啊,《悟空传》在香江出版税已经全部结清,和宝岛文化出版社签署合同,首次印刷30万册,给的版税是13%,和ri本著名的出版社讲谈社正在洽谈。

  这还不包括去年出版的小说集以及今年在内地出版《悟空传》的稿费。

  有钱就不能亏待自己,这是方明华一贯原则,何况带着女朋友。

  到了燕京已经是下午,两人提着行李,挤上公交车直奔安定门附近的总政黄寺大院。

  门口有卫兵站岗,宋棠棠穿着军装又拿出自己的军官证,对方仔细看了一番还在门口登记才放行。

  “明华,我有好长时间没回来啦,原来住在姥姥姥爷家,站岗的都认识,根本不用这么麻烦。”宋棠棠笑着说道。

  方明华没注意听姑娘说话,而是打量着这个外界传说很神秘的大院。其实里面很普通,大部分都是六七十年代修的灰墙红瓦建筑,路上不时有过往的行人,还有打闹的小孩。

  当然少不了穿着仿65式绿军装、吹着口哨骑着二八大杠的青年,有的后面还带着一个漂亮姑娘。

  这让方明华想起姜雯拍的那部《阳光灿烂的日子》。

  看到方明华边走边东张西望,宋棠棠问道:“明华,找什么呢?”

  “没什么。”方明华说道:“原来以为这些大院都很神秘,但进来一看其实也很普通。”

  “本来就很普通嘛。”

  是吗?

  建筑物确实普通,居住在这里的人却并不普通。

  包括这个大院,燕京还有空军大院、海军大院、总后大院

  对于部队大院子弟这个神秘团体,方明华以前在网上都有些了解,这是一个很复杂的团体,但有一点不可忽视,京城大院子弟在八九十年代的京城文化圈占了半壁江山。

  从导演姜雯、陈开哥、管虎、叶京、郑晓龙,到作家王硕、海岩、再到歌手崔健,媒体人老崔,以及古董收藏家马未都,包括几个女明星许晴、叶静、徐静蕾、张涵予…….这些人在内地的文化领域的影响不可小觑。

  当然文学界最牛逼要算王硕。

  现在王硕发表小说没有?还是在做生意?

  两人走到一处家属院,这里也是一排排平房,但显然要比宋棠棠老爸家住的更加宽敞,院子似乎更大。

  推开一扇门进去,映入眼帘最多就是院子边上放着两排盆景蝴蝶花、翠菊、矮康.一位穿着便装头发花白的老人正在院子里修剪一棵石榴。

  “姥爷.”宋棠棠放下手里的行李,欢快的叫了声向老人跑过去,扑在老人怀里。

  “棠棠,你总算回来看姥爷了。”老人慈祥说道。

  “最近有点忙嘛.”宋棠棠嘟囔了句,然后直起身介绍道:“姥爷,这就是我的男朋友,方明华。”

  方明好赶紧叫了声:“姥爷,您好。”

  老人上下打量了他一番,满意点点头:“小伙子长的倒是浓眉大眼,一表人才,老家哪里的?”

  “祖籍鲁省,太爷那一辈闯关东到了辽省。”方明华恭恭敬敬回答。

  “东北哪旮旯的?我可在东北打了好几年仗!”

  “我听棠棠说过,您是四野的部队。”

  “是啊,那旮沓冷啊,当初我这个湘省人刚去,实在受不了。”

  三人正聊着,房间门开了,里面走出一个留着齐耳短发很素雅的老人,虽然年过古稀,但从眉眼间可以看出年轻时候绝对是个漂亮女人。

  “姥姥。”

  宋棠棠叫了声,很亲热的抱着姥姥的肩膀。

  “姥姥。”方明华赶紧也跟着叫道。

  姥姥也打量了方明华一番,点点头,招呼道:“进去说话吧。”

首节 上一节 124/289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离婚后,谁谈恋爱啊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