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情感 > 重回80:我的文艺人生

重回80:我的文艺人生 第144节

  方明华看得出来,这个中年汉子确实是发自肺腑。

  “陆遥是当地人知道,明华估计你不清楚。”这时候史铁声插话进来:“当年我和力哲他们响应号召,从燕京坐火车赶到秦北,你知道我们看到什么?”

  “看到啥?”

  “当时我很清楚的记得,我们几十个老乡扛上行李,迈着骆驼一样的步伐往山上爬,一件行李都有七、八十斤重。山都又高又陡,一样的光秃,羊肠小道盘在上面。”

  “半天才走下一道山梁,半天才又爬上一座山峁,四下望去,仍是不尽的山梁、山峁、深沟大壑,简直就是莽莽与天相连。

  山顶上却都是平整整的松土。力哲喘着气问我:“这上面还种庄稼?”

  “铁声说不可能。”力哲接过话茬,笑着说。

  “结果老乡说肯定种庄稼呀,要不弄这么平?”一个跟随的老乡说道。

  “种什么?”

  “麦。”

  “亩产多少?”

  “两、三斗。”

  “两、三斗是多少斤?”

  “合上七、八十斤。”

  “一亩才七、八十斤?!”

  “当时我们就傻眼了,一亩才产这点?!”

  “我和铁声当时的想法就是,完蛋了,临走前说来这里能吃白面馍馍那是骗人的。”

  众人听了哈哈大笑起来。

  “这几年用上化肥,再加上分田到户大家积极性也提高,所以小麦亩产能高点,但也超不过200斤。”二元接着说道:

  “你即便是把你家的十几亩地天天刨,也刨不出金疙瘩不?顶多能吃饱肚子,所以我寻思着找一条致富的路子,后来去延安打听开砖窑赚钱,就一狠心拿出家里的储蓄,又去信用社贷了2000块,请了个豫省师傅,才将这砖厂办起来。”

  “第一窑砖由于火候没掌握好,结果没烧透,全部报废了,当时我媳妇哭的那个伤心啊我觉得她爹去世她哭的都没这么惨。”

  听着丈夫这话,彩玲有些不好意思,瞪了他一眼:“你不照样哭吗?一个大男人,哭的像个小孩子似的。”

  二院嘿嘿笑了两声,喝了口酒又说道:“哭归哭,哭完还得干,既然走了这条道,再苦再累也要下去,还好,后面几窑砖质量都不错,总算挺过来啊。”

  “你们挺不容易的。”陆遥动情说道。

  “是不容易,可是陆作家,干啥容易?你们当作家也不容易吧?还有力哲当医生,当年可是冒着生多大的风险给乡亲做手术!还有给孕妇接产,搞不好就是一尸两命。”

  “还好,在我手里没出什么人命。”孙力哲也喝了口酒,笑道:“等下午凉快点,我要到原来的村上合作医疗站看看。”

  “现在没赤脚医生,村上的医疗站早就关门了,里面就是几张破椅子凳子,没啥好看的。”二元劝道。

  “我还是想去看看。”孙力哲有些固执。

第180章 乡村教师

  中午外面大太阳,没法出门就在二元家里休息,彩玲准备了两口窑洞,四人分开两人一间很是宽敞。

  窑洞是个好东西,冬暖夏凉,外面虽然大太阳,但房间里依旧凉丝丝的。

  方明华有睡午觉的习惯,躺在床上盖着薄被子睡了一觉醒来,就看到陆遥盘腿坐在床上,一手夹着烟,正趴着小桌边写着什么。

  “陆大哥,你在积累素材?”方明华爬起来问道。

  “对,我要把今天二元讲的都记下来,真实的事情可比咱们编的故事更加动人。”陆遥边说边写。

  方明华点点头。

  现在陆遥和史铁声都在忙着记笔记,准备回去以后的素材,自己要写点啥吧?

  下午太阳下山,四个人又出去转悠,一直到天黑了才回来。

  第二天早上,方明华正在睡觉,就被外面的吵闹声惊醒,原来不远处就是小学,孩子们正在出操。

  他爬起来穿好衣服洗完脸,陆遥已经不见,一问史铁声他们才知道已经跟着二元坐着拖拉机早早走了,听说这次走的远,要去烧砖取土的地方看看。

  “我去小学。”方明华指着不远处的学校说道。

  “走,一路。”史铁声说道。

  于是方明华和孙力哲推着史铁声的轮椅,慢慢向学校走去。

  村办学校非常小,只有一孔窑洞,一个老师三十多个学生,方明华他们走过去的时候。一个三十多男子敲着窑前的树上挂一块炮弹皮——据史铁声说当初胡宗南留下的。

  “当当当”的声音响起,在窑洞前面的小操场上奔跑玩耍的孩子们立刻向窑洞涌去,男子也跟着进去,没过多久窑洞里就响起郎朗的读书声。

  “小马过河”

  马棚里住着一匹老马和一匹小马。

  有一天,老马对小马说:“你已经长大了,能帮妈妈做点儿事吗?”小马连蹦带跳地说:“怎么不能?我很愿意帮您做事。”

  老马高兴地说:“那好啊,你把这半口袋麦子驮到磨坊去吧。”

  小学语文《小马过河》

  方明华他们三人就站在窑洞外面静静听着。

  史铁声坐在轮椅上,看着窑洞里正在讲课的老师,说道:“他姓名李,李福元,我记得我们这里插队的时候他就在这里教书,是不是,力哲?

  “对,是个老三届,本来考大学的,结果当年大学不招生,就只好回到村里来当民办老师,比我们大三四岁吧,读过书所以和我们挺说的来,没课的时候就过来玩。”孙力哲回答道。

  在窑洞里上课的李老师也注意到窑洞外面三人,朝他们点点头算是打了个招呼,继续教自己的课文,直到后面讲完又让孩子们仔细朗读,然后这才走出窑洞。

  “李老师。”史铁声和孙力哲都叫了声。

  “哎呀难怪看上去面熟熟的,原来是铁声和力哲回来了。”李老师赶紧招呼。

  “回来转转?”

  “嗯,想回来看看,李老师,没想还是伱在这教书。”史铁声说道。

  “我不教,没人啊。”李老师说了句,又赶紧说道:“我刚好差给二年级学生教了,还得给三年级的学生教这样,等下午放学后你们再过来怎么样?一块聊聊。”

  “行,那我们就不打扰你了。”三人告辞离开。

  方明华没说话,等走在回去的路上,才问道:“铁声,一个窑洞里怎么有不同年级学生?”

  “这里好多村都这样,低年级在本村上,高年级就要到乡上小学去上课。”史铁声叹了口气:“我当年走的时候是这样,没想到过了这么多年,还是这样。”

  “教室不够,最主要还是缺老师。”孙力哲插话进来解释道:“我从这里走的晚所以比较了解。”

  “没有公办老师,不是还可以请民办老师吗?”方明华有些不解。

  “明华,你估计不清楚,请民办老师还是发工资的。”孙力哲耐心解释起来。

  小学民办教师每人每月14元,当时还没分田到户时候,上民办教师属于副业人员,教育主管部门发一部分补助,但各大队要支付一部分。

  但分田到户之后,民办老师工资也涨了,各大队没了集体收入,就没法支付这一部分,像官家堡村,村子小又穷,估计付不起老师工资。”

  哦.

  原来如此。

  “这两年国家一直在考试,民办转公办,也不知道李老师考上没有?”史铁声问道。

  “不知道,不过听说李老师当年学习成绩很好,考大学绝对没问题。”

  到了下午快四点的时候,李老师主动到二元家,见到方明华他们。

  “李老师,放学了?”史铁声问道。

  “放了,农村孩子,放的早。”

  史铁声又给李福元介绍了陆遥和方明华他们,李老师看着众人笑着说:“都是大作家啊,是来采风的?”

  “也不是,主要是陪铁声回来看看,他说他十多年没回来了。”方明华解释道。

  “怎么样?变化大吧?”李老师一屁股坐在炕边笑着问道。

  “挺大的,你像二元家不过村小学没啥变化啊。”史铁声回答道。

  “学校有啥变的?俗话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其实学校也一样,我送走一茬又一茬的学生,当年二元的弟弟四元还是小屁孩上课流着鼻涕,去年已经娶婆姨了。”

  李福元说着笑起来。

  “李老师,这几年国家一直在招考公办老师,你考了吗?”史铁声试探问道。

  “考了,78年恢复高考,我就去考大学,高中知识撂的时间太长结果没考上,然后我就考公办教师,第二年就考上了。”李元福说道。

  “可以啊李老师,那你没走?就一直呆在这?”孙力哲问道。

  “想走啊考上公办的头一年,县教育局就想调我去县城小学教书,因为当时我考试成绩是全县第一。”

  “可是咱们村穷地方偏远,公办老师不愿意来,民办老师又请不起,如果我走了,这帮孩子怎么办?就教着吧.这一教又是五年过去。”

  “今年我听说县上依旧没派老师过来,估计我还要教下去。”李老师笑道:“不过也没事,学校条件差点但离家近,我儿子现在就在我的班上。”

  方明华没有说话,看着这个中年男人。

  和普通秦北汉子没什么两样,由于风沙的缘故皮肤粗糙,显得要比实际年龄大点,只是胸前口袋里插一支钢笔显示主人是个有文化的人。

  像这样的老师,在这个年代不仅在秦北,就在整个中国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很多。

  也就是他们支撑起这个时代乡村基础教育。

第181章 我想写科幻

  李老师呆了一会就走了,说家里还有一大堆农活。

  虽然他现在是公办教师吃皇粮,但婆姨还是农村户口,家里还有几亩地。

  方明华他们在官家堡村呆了三天,逛遍了小村庄和附近的山坳,这些都是史铁声和孙力哲曾经生活和干活的地方。

  今晚,凉风习习,三人推着史铁声来到二元家头顶的山梁上乘凉,站在这里,整个小村落尽收眼底。

  夏夜的黄土高原,群山肃穆,无尽苍凉,天空格外通透,繁星闪烁,银河清晰可见。

  “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能让咱们的内心受到深深的震撼,一是咱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一是咱们内心崇高的道德法则。”孙力哲一屁股坐在地上,看着星空突然冒出这么一句。

  “你喜欢康德的书?”陆遥侧过头问道。

  “这年头,不读上几本西方哲学书,保罗·萨特、海德格尔、尼采、弗洛伊德、康德.你都不好意思说是自己是文化人。”孙力哲笑了笑继续说道。

首节 上一节 144/289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离婚后,谁谈恋爱啊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