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情感 > 重回80:我的文艺人生

重回80:我的文艺人生 第172节

  “铁声,我刚才出去溜达了一圈,听说这次由你代表获奖作者发言?”贾平娃说道。

  史铁声听了点点头:“本来我是拒绝的,这次获奖的作家很多,像张先亮、冯骥才这些成名较早都可以做代表,还有你,明华那个不是声名远扬,可评委会的冯主任非要让我说,我也没办法。”

  “哎铁声,让你发言就对了,说实在这些作家里面就你能代表!”一向心气很高的贾平娃,面对眼前这位作家心里也有一份敬佩。

  晚上睡觉,方明华帮忙将史铁声扶到床上脱掉衣服躺下,他刚准备脱衣服睡觉,却听到史铁声说道:“明华,我写了份明天的发言稿,你看看这样行不行?”

  说完就从包里掏出两张纸递给方明华。

  “你写的,有啥问题?”方明华笑着接过来,坐在床边看着,脸色慢慢变得严肃起来。

  “是不是有点过了?”史铁声问道。

  “你真是这么想的?”

  “确实,我就是这么想的。”

  “那就不为过。”

  “好,明天我就读。”

  3月20日,1983-1984年优秀中篇小说奖暨84年优秀短篇小说奖颁奖典礼依旧是在人民大会堂举行。

  与会的四十多名获奖作者接受在京文化界人士的祝贺,并从颁奖嘉宾手里接过鲜红的证书。

  史铁声穿着一身干净的中山装,坐在轮椅上,看着下面黑压压的人群,代表作家们发表了获奖感言。

  “同志们,我很感谢给我这个机会,其实算不上什么获奖感言,我只是想讲讲我写这篇《插队的故事》时的一个想法。”

  “我曾经写过一篇知青插队小说叫《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现在又写《插队的故事》,有人或许会这么说:我们这些插过队的人总会念叨那些插队的日子,不是因为别的,只是因为我们最好的年华是在插队中度过的……”

  “但我并非这么认为。”

  史铁声坐在稿子上语气非常平静:“我感觉说这话的人没插过队,否则他不会说‘只是因为’。使我们记住那些日子的原因太多了。我常默默地去想,终于想不清楚。”

  说到这里,史铁声笑了笑:“还是那篇小说,《遥远的清平湾》获得83年优秀短篇小说奖之后,有人曾经问过我,你在小说中写的对那里如此情深,又何必委屈到燕京来呢?用你的燕京户口换个秦省户口还不容易吗?”更难听的话我就不重复了。拍拍良心,也真是无言以对,没话可说。说我的腿瘫了,要不然我就回去,或者要不然我当初就不会离开?鬼都不信。”

  台下一片静默。

  最后,主席台上传来“啪啪的”鼓掌声,是作协主席钯金。

  紧接着,台上台下掌声一片。

  方明华和贾平娃以及邹志安都坐在前排的获奖席上。

  “史铁声这话,我是不敢说的。”邹志安感慨了声。

  “估计敢说的人没几个,所以大家都很佩服他。”贾平娃说道。

  方明华没有说话,陷入沉思。

  推想开去,回首过去,种种艰辛残酷,无法否认。否则为什么后来要改革呢?好,现在既然改革成功了,为什么又要怀念改革前呢?

  用史铁生的说法,“拍拍良心,也真是无言以对”。

第220章 逛历史博物馆

  颁奖典礼结束后,紧接着就是记者采访活动,在一旁拿着话筒或笔的记者们早就虎视眈眈,盯着这个时代的“明星”。

  随着热烈的掌声响完,大会宣布结束,立刻就冲了上去,各自寻找自己要采访的作家。

  坐在轮椅上的史铁声成了记者们的目标。

  谁能想到一个坐在轮椅上的残疾人竟能获得如此殊荣?

  谁又能想到会在这个地方说出这样一番发人深省的话?

  对于此,方明华早就做好准备,看到有个记者向他走来,立刻拔腿就溜混在人群里。

  那位记者看找不到方明华,只好拿着笔拽住贾平娃采访起来。

  方明华刚出了大门,就看到一个三十多岁的男人拿着笔纸看着他,好像就这里等着。

  “明华同志,我就知道你会溜。”男人的语气里带着些许幽默。

  方明华想起来了,是前年自己来参加那一届的中短篇颁奖时候,也是这个记者采访了他。

  好像是《光明日报》的记者叫李伟。

  于是就笑起来。

  “我记得,82年那一年颁奖典礼,也是你采访我的。”

  “所以,你这次伱也不要拒绝。”李伟拿起纸笔摆出一副采访的架势。

  “你为什么要写一篇关于乡村教师的科幻小说?”第一个问题就直击要害。

  “记者同志,你是对乡村教师这个职业感兴趣,还是对科幻小说题材感兴趣?”方明华反问道。

  “两者都感兴趣。”

  “科幻小说不是洪水猛兽,它只是众多文学体裁中的一种,“逻辑自洽”、“科学元素”、“人文思考”是科幻小说最显著的特征.这篇《乡村教师》能获奖本身就说明一个事实:用科幻的形式我们完全可以讲好一个好故事!”

  “好吧,我承认你写的这篇《乡村教师》看了让人很震撼,你为什么突然要写这样一个故事?”

  “去年我陪史铁声同志去了趟秦北,也就是他写的《插队的故事》的地方。”方明华说着又转过头看了一眼正对着一群记者侃侃而谈的史铁声。

  “见到官家堡小学现状,又和小学老师聊了会,他们的平凡的故事应该写出来让人知道.传授知识能改变人类命运,我想没有比这更伟大了吧?”

  “你最近好像还写一篇关于乡村教师的小说叫《一个都不能少》发表在《延河》杂志上?”

  “是的,我是想通过科幻的、现实的故事,让人们能关注、关心乡村教师这个群体。”

  “这是你的写作初衷?”

  “对。”

  会后,史铁声的获奖感言以及方明华的记者采访内容被披露在报纸上。

  今年,1985年,第六届全国高官会第九次会议作出决议,将每年的9月10日定为我国的教师节,用以感谢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

  颁奖典礼结束后,获奖的作家好多都选择在燕京呆几天再走,顺便逛逛伟大的首都。

  当然也有匆匆离开的,邹志安就是其中一个人,说要急着赶回,单位上有一堆事。

  方明华和贾平娃留了下来。

  “明华,你准备去干嘛去?”贾平娃问道。

  “先把铁声送回家,然后去宋棠棠的姥爷家,看望老人家。”方明华如实说道。

  “你呢?”

  “我想去逛逛文物市场。”

  “文物市场?潘家园?”方明华问道。

  “潘家园?我去过,那地方不行,不过是二手市场,卖些自行车、旧家具、缝纫机,文物并不多。”贾平凹回答道。

  “我准备去国家历史博物馆,听说那里会卖一些名人字画,即便买不起,看看也行。”

  “真的?”方明华一听顿时来了兴趣。

  “怎么,想去看看?”

  “好啊,那我把铁声送回家再去。”方明华说道。

  “行,一路送。”

  两人收拾行李,提着旅行包然后推着史铁声出了宾馆,直接打了出租车赶到雍和宫史铁声的家里,将他安顿好之后,两人又打的直奔国家历史博物馆。

  国家历史博物馆位于天安门广场东侧,距离雍和宫大街也不远,两人乘车赶到,进了大门。

  这年头,历史博物馆和革命博物馆刚刚由合并分开,当方明华进去的时候里面只见里面珍藏着许多古代名人字画。

  方明华不是很懂,但贾平娃却显得很内行。

  “这幅叫芙蓉双鹭图,清朝的著名画家邹一桂所绘。你看到没,画的左上角有一首七言诗,那是乾隆爷题的!珍品啊。”

  “还有这幅,《孔宙碑》的明拓本。《孔宙碑》全称《汉泰山都尉孔宙碑》,碑主孔宙,孔子第十九世孙。小学课本里,孔融让梨那个典故,孔宙就是孔融的老爹。”

  “你看看这字体,笔法相当严谨,逆入平出一丝不苟。波磔飞动且变化有致隶书的极品啊。”

  贾平娃看的啧啧称赞。

  对于书画,方明华是个外行,但看着这幅字,也感受到里面的雄浑和大气。

  不知道这幅明拓本值多钱?

  就是想买估计人家也不卖吧?

  博物馆展厅很大,但前来欣赏的游人很少,也是,现在百姓们努力干活为了温饱,哪有时间和功夫看这些玩意?

  逛了一大圈,方明华看的头晕眼花,最后来到一个展厅,里面摆放着一排柜台,好像是卖字画的,里面有个售货员正无精打采坐着。

  “走,看看去。”贾平娃说道。

  两人走过去,只见玻璃柜台摆放着一些古玩还有十几张字画,方明华仔细瞅了瞅,都是近代名人画的,张大千、齐白石、徐悲鸿

  “近代的不值钱。”贾平娃看着说了句。

  是不值钱。

  方明华这这两年陆陆续续购买了几十张齐白石等人的画,平均价格也就是六七十块左右。

  “同志,这幅画多钱?”

  方明华随手指着其中一幅齐白石的作品,上面画着几只虾,他仔细数了数,一共六只。

  旁边竖着写着一行毛笔字:“三百石印富翁,白石画此幅,年八十又七矣。”

  “50元。”

  50元不贵啊

  方明华顿时来了兴趣。

  “这是真品吗?”

  柜台里面的服务员顿时瞪了他一眼:“同志,这里是国家历史博物馆,能卖假画吗?!”

  这倒也是。

  “这幅.还有这幅呢?”

  “徐悲鸿这幅60,张大千的58。”售货员回答道,看方明华的样子像是诚心要买的。

首节 上一节 172/289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离婚后,谁谈恋爱啊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