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情感 > 重回80:我的文艺人生

重回80:我的文艺人生 第175节

  “拍摄地点我想换个地方。”

  “为什么?”方明华感到有点惊讶。

  这个剧本的故事,他是放在秦北的黄土高原上,学校的描写也是参照了史铁声插队所在村的官家堡小学。

  张亿谋给出自己的理由:“我拍的《黄土地》是在秦北高原上,我这次想想个地方,感受不同的地域风情。”

  哦.

  该不会跑到冀省那个叫水泉村地方拍摄吧?

  当然这种可能性很小。

  方明华自然也不会提醒,而是说道:“可以,你是导演这是你的权力,你准备去哪里?”

  “放在宁夏的镇北堡地区,我拍摄《一个和八个》的时候,银川作协副主席张先亮,当时还是《朔方》杂志社的主编,给我们介绍的那个地方,我觉得很不错。”

  呵.

  这个张先亮这么早就相中那个地方了?

  未来的镇北堡影视基地。

  好像根据他的小说改编的《牧马人》,张亿谋的《红高粱》外景也在那里拍的?

  “我没啥意见,按照你的想法拍。”方明华说道。

  “至于拍摄方式.”张亿谋继续说道:“我想按照纪实片的方式拍,一定要强调真实!”

  “这个我同意,这个剧本重在写实,只要能拍出百姓最真实、质朴的一面,就算成功。”

  “所以,我有个大胆的想法,想和你商量商量。”张亿谋借着说道。

  “是不是弃用专业演员,找业余演员来拍?”方明华笑着问道。

  “方主编,你和我想到一块去了!”张亿谋一脸兴奋:

  “找业余演员来拍!他们本身就是老师、学生、村民.他们是什么,就在电影中演什么!当然这么做,也是省点经费。”

  张亿谋最后也说出实情。

  虽然西影厂给立项,但经费实在是太少,只有20万元。

  请专业演员要钱啊

  能省一点就省一点。

  “张导,你如果想用非专业演员拍戏,我给你提几点意见供你参考。”

  “你说。”张亿谋很认真听着。

  “第一,角色形象契合,这部片子主要是演一群孩子,一群不太喜欢学习很调皮的孩子,就要演出真实学生样子,而不是新闻里对着镜头说的“好好学习,将来当接班人的形象。”

  “我明白了。”张亿谋很郑重的点点头。

  “第二,银幕内外人物职业相匹配。这一点你刚才也说了,村民就让他去演村民,老师就让他去演老师,本色演出。”

  “第三就是故事经历的一致性,就是非职业演员本身的经历和片中角色的经历是高度一致或相似的。”

  “第四就是情感关系的高度一致。非职业演员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关系和人物的真实感情,也引入到影片中”

  “后两点要求比较高,就看你能否找到合适的人选。”方明华最后说道。

  “方主编,你说的这段话,简直让我茅塞顿开。”张亿谋感叹道,又问道:

  “你看过表演方面的专业的书籍?否则能说出这么专业的话?

  “呵呵,我只看过《演员的自我修养》.”

  两人又讨论会剧本,张亿谋这才离开。

  在所有演员选择非专业演员出演,无疑是一种冒险行为。

  纵观华语电影中,在这方面做的比较好的,除了张亿谋,还有贾科长,拍《小武》、《三峡好人》、《站台》等,中大量采用非科班出身的演员。

  香江的方育平都是这方面的高手,《父子情》《半边人》《美国心》由全部演员到部分真人演自己,最后全部由真人上阵演自己,算是导演中的另类。

  张亿谋的才华毋庸置疑。

  就在当年,张亿谋出演第一部吴天民拍的电影《老井》主角,就夺得了金鸡、百花、东京国际电影节三个影帝。

  据说当年张亿谋在东京拿了影帝的消息传回国内后,王志文都愣了,不禁感慨道:“我们学了四五年专业课,有什么用?!”

  后面就是第一次自己独立执导的《红高粱》,又是获奖无数。

  出道即巅峰。

  有些人就是有这天赋,老天爷赏饭吃。

  当然,方明华不担心,可有人担心。

第224章 忘年交

  过了两天,方明华正在上班,突然接到吴天民打来的电话。

  “明华,张亿谋前两天是不是到你那去了?”

  “是啊,他和我讨论了一会拍这部电影的事,怎么了?”

  “他昨天来找我,说这部电影准备全部用非专业演员,包括女主角,你也同意他这个想法?还给他说了一套如何挑选非专业演员的方法?”

  “吴大哥,你是认为他这样的做法不对,还是觉得我说的那些方法不行?”方明华反问道。

  “我听亿谋说的伱那些观点,很有道理,我担心的是亿谋选不好角色,非专业演员拍戏难度很大,毕竟他这是第一次执导拍片。你不知道我为了让他拍这部戏,顶着多大的压力?我真担心他拍不好。”

  方明华听了沉默了下,才说道:“吴大哥,你的的心情我理解。不过你想,女主角是个13岁的小姑娘,你现在让他去哪里找一个这么小的专业演员?总不能去燕电、央戏去找二十多岁的学生来拍吧?太违和了,所以我支持他的意见。”

  “至于,非专业演员来演,没学过表演不容易入戏这个问题,我想张亿谋能处理好这个问题。”

  话筒那边,过了会才传来吴天民的声音:“你呀,比我对他还有自信。行,就按照他说的,既然让他干,就放开他的手脚!”

  “呵呵,吴大哥,或许他真能给你带来惊喜呢。”方明华悠悠说道。

  张亿谋带着他的剧组走了,坐上火车直奔宁夏镇北堡,同行的还有从桂省电影厂借调而来的他的搭档何群。

  方明华的日子慢悠悠过着。

  除了上班,业余时间写《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空闲的时候还多了一项爱好:欣赏名人字画。

  四大箱子的书画慢慢看,又买了一本知名书法家、书法教育家陆维钊先生著作《中国书法》和国清代绘画理论著《画筌》,没事就看看,陶冶陶冶情操。

  有时间还去拜访阎秉初,请教如何鉴赏名人字画和保存问题。

  自从方明华3000块从阎秉初手里买了那副郑板桥的《墨竹图》,两人就算相互认识。

  后来方明华又陆续购买了一些名人字画,让阎秉初帮忙鉴定,阎秉初一天闲的没事也乐意别人向他请教,一来二去两人就成了忘年交。

  今天下午上班事情不多,方明华就拿着自己在历史博物馆买的三张大千和齐白石等人的画骑车赶到南院门保吉巷阎秉初家,让他欣赏,同时也给他讲讲这些画。

  “这幅张大千的《嘉耦图》,以荷花为主题的泼彩泼墨画,荷花很精致,这一双鸳鸯的色彩斑斓,浓荫中的景象富丽堂皇而无匠俗之气,算是张大千画中比较好的。”

  在阎秉初的书房里,老人边欣赏边给方明华讲解。

  “齐白石擅长画虾,张大千喜欢画荷花,赏荷、画荷是他的最大爱好。早年间张大千画荷多为写意,后到过敦煌受重彩的敦煌壁画影响,开始转向重彩,晚年结合泼墨山水融入荷花中,因此,张大千的荷结合工写、重彩、泼墨,独具风格,自成一派。也有大千画派一说。”

  “你这幅《嘉耦图》是张大千的晚年作品,当时他正在经历由早期细笔临摹各派大师向后期自创的泼彩泼墨风格转变的转型期,你从他的笔法中就可以看出。”

  听着老人的介绍,方明华认真看着。

  “其实,张大千最有名的一幅画不是画荷花的,是画长江的,叫《长江万里图》,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

  “叫《长江万里图》的画有好几幅,南宋夏圭、元代王蒙、明代戴进,清代王翚,现代的吴冠中都画过《长江万里图》。”

  方明华听得津津有味,忍不住问道:

  “阎老,你说这些《长江万里图》中,哪位画家画的最为出名?”

  阎秉初听了,捋了捋花白的胡须笑着说道:“以我所见,最有艺术价值的当算清初“四王”王翚画的那一幅——长达16米,据说花费七个多月仔细完成的巨幅画作,我曾经看过这幅真品,现在在美籍华人翁万格手里,他手里的书画文物很多。”

  “翁万格你知道是谁吗?”阎秉初又问道。

  方明华记忆里好像在网上听过这名字,干过一件争议颇大的事情,但他一时想不起来。

  “他不出名,但他的祖上很厉害,叫翁同龢,是清朝同治、光绪两位皇帝的老师,翁同龢有“中国维新第一导师”之称,翁家的文物基本上都出自他之手。”

  “我父亲阎甘园和他父亲翁之廉是好友,民国初年,带我去拜访,有一次翁老前辈兴致大发,将这幅祖上的珍品拿出来欣赏,我见过一面。”

  阎秉初最后说道。

  帝师?

  方明华猛然想起来了。

  不是翁同龢而是他的后代翁万格!

  他好像向美国一家博物馆无偿捐献了他家珍藏的100多件中国文物,就有这幅著名的《长江万里图》。但向国内捐赠藏书时,却索要450万美元。

  这件事在网上影响很大,许多人认为他是崇洋媚外。尽管外界对翁万格颇有微词,但是他本人并没有对公众做出解释。

  毕竟这是人家自家的东西,别人也管不着,最后就不了了之。

  可惜了啊。

  一老一小坐在书房里,一个虚心发问,一个慷慨解说,正聊的高兴,突然听到外面传来敲门声。

  自有家人去开门,一个中年男人匆匆走了进来,透过书房开着的门,方明华发现进来竟然是贾平娃。

  “贾哥,你怎么也来了?找阎老?”方明华出来招呼。

  贾平娃先是和阎秉初打了个招呼,然后才对方明华说道:“不是,找你!我刚才去了你们杂志社,说你出去办事了,我就直奔这,果然你在这里。

  “我在博物馆买了些画吗?让阎老帮讲解讲解。”方明华笑着解释。

  他当然不会说掏了三十多万买了将那些话一扫而空,只是说买了几十张。

  “贾哥,你找我有什么事?”方明华又问道。

  “作协通知,西京文学院文学提高班开班仪式后天将在新城剧场举行,邀请你参加。”

第225章 西京文学院典礼

  方明华当然知道西京文学院,几乎就是“鲁迅文学院”的翻版。

  七十年代末,《长安》杂志社率先成立长安文学讲习所,办有《长安园地》内刊。

首节 上一节 175/289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离婚后,谁谈恋爱啊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