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情感 > 重回80:我的文艺人生

重回80:我的文艺人生 第97节

  这么多人!

  方明华被眼前的景象震惊了。

  沿着外滩水泥堤墙就是所谓的情人墙,密密麻麻都是男女青年,几乎都是情侣!一个个卿卿我我,旁若无人做出亲密动作。

  连方明华这个穿越过来的老男人看见就有点不好意思。

  不是说八十年代姑娘都是含蓄保守的吗?人怎么这么多,胆子这么大?

  其实他哪里知道,这一切归结到住房问题。

  1950年后申城城市建设长期处于停滞状态,其中又以住宅为民生最大问题。一间十平米房间三代同堂乃至四代同堂,在浦西地区属于常见现象,至于两代人一房就更是平常。

  在这种情况下,夫妻行房事都已经困难,需要找家人外出后的机会,不然就必须要不顾伦理、脸皮了。

  青年恋爱,自然就更不容易,尽管不乏谈三年恋爱连手也没有拉过的腼腆男女,但毕竟有那不会少数的无法抑制“力必多”的青年。

  而外滩则是最好的地方。

  人的心理是奇妙的,当人一蜂拥,随众的本能也便发挥了起来。尽管这年代男女多是腼腆,但见有大胆的情侣相拥着,相拥的男女越多,原不敢相拥的便越有了惭愧,从惭愧中猛生出突破的胆量来。

  因此外滩实在是个学习、实现的好去处,这又成了吸引试图实现突破的情侣们前来的一种隐秘缘由。

  算了,不看了。

  再看晚上睡不着。

  方明华转身就走。

第122章 都是人家玩剩下的

  第122章 121都是人家玩剩下的

  第二天早上,方明华一大早就到《收获》杂志社,见到副主编肖岱。

  肖岱很热情,又把事情经过说了一遍,最后又说道:

  “小方同志,暂时不在国内出版,请你理解。”

  “理解,理解。”方明华说道。

  本来我的目的不是内地。

  再说今年可是83年,除了大逮捕年底还有一场清除精神污染运动呢。

  钯老说不登,那最好就不登。

  “小方,走,跟我去钯老家,他说过你来了,他想见见你。”肖岱又说道。

  去见钯金?

  方明华下意识整理了下衣服的风纪扣。

  有人这样评价钯金:正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基础体温一样,每一个作家都有他自己的基础体温,在中国现代文学里头,基础体温最高的作家也许是钯金。

  他写的《随想录》被认为是钯金最重要的散文作品,被誉为“一个作家的良心”、“一本说实话的大书”。

  见这样一位老者,当然要注意形象。

  从杂志社到钯金住所还有一段距离,这年代杂志社都是没有公车的,两人就挤公交车,赶到武康路上钯金的家。

  敲开这个幽静小院的大门,方明华和肖岱跟着保姆进了一楼客厅,方明华见到正坐在沙发上的钯金。

  此时的钯金已经快八十高龄,穿着一件灰色中山装,头发已经全白。

  等两人坐下,保姆端上茶杯,钯金看着方明华突然问了一句:

  “小方,伱是不是了解鲁迅先生?”

  了解?

  方明华自认为读过鲁迅写的几本书,但面对眼前这个称“鲁迅先生永远是我的老师”的老人,怎敢说了解?

  他于是说道:

  “钯老,我只读过鲁迅先生写的几本书像《《呐喊》、《朝花夕拾》等,只是学习,根本谈不上了解。”

  “那你写的这篇《悟空传》语言风格怎么有点像鲁迅先生风格?”

  不会吧?

  这《悟空传》语言你说像星爷的无厘头我信,怎么和一脸严肃的鲁迅先生联系在一起呢?

  方明华有点懵了。

  突然想到什么,他试探说道:“钯老,你是说鲁迅先生写的《故事新编》文集吧?”

  “你看过?”

  “看过,语言一改他平时辛辣的风格,显得很幽默。他写嫦娥奔月的《奔月》是这样写的:

  “哼!”嫦娥将柳眉一扬,忽然站起来,风似的往外走,嘴里咕噜着:“又是乌鸦的炸酱面,又是乌鸦的炸酱面!你去问问去,谁家是一年到头只吃乌鸦肉的炸酱面的?”

  等方明华绘声绘色讲完,钯金哈哈一笑对着旁边的冯木说道:“老冯,我说过吧?他书读的就是多!”

  “鲁迅先生在教课时给大家的印象是须发直立、横眉怒目,严肃、无趣,其实非常幽默。”钯金谈起鲁迅显得兴致勃勃。

  “当时在民国,我记得徐志摩先生等人,“阿唷阿唷,我要死了”之类的失恋诗盛行,

  鲁迅先生有点看不惯,于是就写了一首打油诗叫《《我的失恋》,调侃徐志摩等一众诗人:

  “我的所爱在山腰。想去寻她山太高,低头无法泪沾袍。爱人赠我百蝶巾。回她什么:猫头鹰。从此翻脸不理我,不知何故兮使我心惊”

  “我当年读到这里,差点把我笑死.小方同志,你这篇文章,可颇有鲁迅先生那种风格喽。”钯金最后说道。

  “不敢,不敢。”方明华听了很是惶恐。

  原来现在他才明白,原来鲁迅先生才是文学界不折不扣的无厘头大师啊。

  后辈,都是玩人家玩剩下的。

  几人闲聊了一阵。又回到正题上,钯金又说道:“我听肖主编说,你在电话里答应在写一篇先锋类小说?”

  “对,写好了,请您两位审定。”方明华就从黄挎包里拿出一沓文稿。

  “是吗?我看看。”钯金饶有兴趣接过来,戴上老花镜,坐在他旁边的肖岱也凑过去认真看起来。

  两人看完之后,钯金问肖岱:“你觉得怎么样?”

  “意识流的写法,里面还有魔幻现实主义影子,我觉得不错。”

  “那就安排尽快发表吧。”钯金说了句,转过头看着方明华。

  “果然,有人说你是咱们国内文坛先锋小说作家代表,我看此言不虚。”钯金说道。

  “不敢不敢,钯老,我只不过是抛砖引玉。”方明华很是谦虚。

  马原、莫言、苏童、余桦,人家才是

  和钯金聊了会,方明华和肖岱就告辞离开,直接回杂志社,肖岱告诉他准备和香江的三联书社联系,里面某些地方还需要修改。

  方明华在杂志社呆了三天,才把一些地方的情节和语言措辞修改完。

  在原来的底稿中,唐僧被打死之后就从此消失不见,肖岱觉得那么关键和伟大的一个人突然消失便再也没有出现,实在有点说不过去。

  建议方明华让让唐僧最后再出现一次,读者知道,原来他依旧还在漫漫路途上,上下而求索着。

  三月底,方明华从申城返回西京。

  从三月中旬去燕京,这半个月多就来回城市之间折腾,够累的。

  最关键的是,申城的饭菜实在吃不惯啊。

  海鲜比不上咱老秦的羊肉泡,爆鱼面也比不上咱老秦的油泼面。

  终于可以酣畅淋漓吃葫芦头酸汤水饺了。

  《延河》杂志这边,陆遥的《黄叶在秋风中飘落》,陈中时写的《康家小院》,史铁声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等陆续发表,这些优秀小说立刻杂志带来巨大的人气。

  每月的杂志销量开始回升,这让黄社长乐开了花。

  还是方明华这小伙子脑壳灵啊,交往又广,脸皮比较厚,要不再给他压压担子?

  算了,还是悠着点吧。

  等老张退休以后.

  那篇《路边野餐》在《收获》四月份的期刊上发表,自然又引起一片争论,不过这次相对于《太阳照常升起》就小的多。

  读者已经慢慢习惯这个叫方明华的年轻作家这种天马行空、游离于主流现实主义作品之外写作手法。

  现在方明华在等待《收获》那边香江三联书社谈出版的事,结果没想到得到的消息是黄了。

  对方对这种魔改《西游记》的做法不太认可。

第123章 柳暗花明

  “小方,别着急。”在电话里,肖岱说道。

  也不急。

  现在是四月下旬,计委内部集资修建的家属楼已经破土动工,方明华按照规定交了一半钱,等房子修好之后再交另一半。

  还有时间。

  工作上,贾平娃去老家闭关两个月后回来了,说散文就不给你,给你一篇中篇小说发表在《延河》上:《小月前本》,讲的是发生在秦南小村里的故事。

  方明华读起来,似乎有沈从文《边城》的味道:一条渡船、丧母的孤女,两个男孩子,同《边城》一样,没有一个人是反面角色,每个人都是可爱的。

  王安依也寄来一篇中篇小说《尾声》,略带意识流写法。来信中还告诉方明华:她跟着母亲应邀去参加美国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文学活动,历时四个月。

  “小方,你有机会也出去走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王安依在信中最后说道。

  是啊,我知道。

  也无奈啊。

  是要出去看看,但现在不是时候。

  《收获》那边又来消息,肖岱告诉他已经和《三联》书店谈崩后,正在和另一家在香江的大陆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可能性更小。

  难道没机会了?

  不过有时候运气来了,真的是挡不住。

首节 上一节 97/289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离婚后,谁谈恋爱啊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