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艺术家 第763节
三通娱乐悄然间,通过票房成绩、内容创新,成为了行业“定海神针”,华易、学院派逐渐边缘化。
行业生态重构,商业公司转向本土化类型片,青年导演拥抱市场逻辑。
文艺片的“跪姿叙事”失去生存空间。
文化自主觉醒,公众与从业者开始反思“西方标准”,中国电影从“迎合”转向“自觉”。
沈三通见证了变革,同时是这一变革的推手,变革也给予了他无尽的力量。
在这股强大的力量面前,张一谋要十分小心的辩解。
炮轰《金陵十三钗》正好展现了一次。
不用雷霆手段,怎知菩萨心肠?
张一谋还要说声谢谢!
不知不觉间,沈三通成为了规则的制定者。
走到这一步沈三通靠的不是垄断地位,不是来自于公权力,也没用任何见不得台面的手段。
依靠的只有内容,干干净净的内容。
以银幕为剑,劈开时代的暗疮与谎言!
此刻迎来了收获!
沈三通理解了“大音希声”四字的意思,没有轰轰烈烈,舆论悄然发生了转向。
此后也许不需要嘶吼,只需轻轻一推,那些垃圾电影,便会如多米诺骨牌般倾倒。
沈三通有一股难言的成就感。
一路走来,遭遇的攻击不可计数。
至少在电影领域,这一块阵地是打下来了,远谈不上文化脊梁,但是说一句重塑电影文化脊梁绝对当得起。
他撕开的不只是张一谋的遮羞布,更是切断囚禁自身创作的枷锁,甚至是中国电影的锈锁。
面对这股力量,张一谋不管心中如何想,也必须要退让,成了沈三通前进路上的注脚。
用玄幻一点的说法,沈三通相当于弑杀了旧神,完成了自己的升格。
张一谋的影响力虽不及沈三通和三通娱乐的体量,但其地位依然不可撼动。
这种地位不是金钱所能衡量,是在过去历史做了贡献,除非沈三通能回到过去,否则无法改变。
而当张一谋低头,这一切将成为沈三通主张叙事的一部分,其他导演生出拍类似题材的想法,就要想好后果。
午饭。
沈三通开了瓶黄酒,小酌了一杯。
时代变了,他已经听到旧秩序的崩塌声,《金陵十三钗》只是一个开始。
金杯银杯不如观众的口碑。
跪着摘来的奖杯,不如站着挣的票房实在。
佟丽丫见他肉眼可见的开心,好奇问:“张导低头,这事也算揭过了吧?”
“算是。”
沈三通轻轻点头,张一谋算是揭过去了。
不是他要改良,而是现实世界,不可能赶尽杀绝。
如果是超凡世界,他是半神,或者心想事成的神明,要做什么许个愿就行了,不用这么麻烦,可他不是。
原来也没想过要怎样,炮轰《金陵十三钗》不是带有特殊目的的行为。
只是因为它有问题,必须站出来,和其做斗争。
沈三通无意穷追不舍,这并无实际意义。
他不是为了要打倒谁,而且张一谋也不至于要被打倒。
艺术片时代、商业片时代,张一谋都做了巨大贡献。
奥运会更不用多说,确实也存在历史观问题,但张一谋不行,其他人行吗?
而且张一谋不仅相比国内同行行,比国外也很行。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含金量,在此后每一次奥运会开幕式中得以彰显。
张一谋的辩解没说谎,《红高粱》的确展现了民族血性。
因为同时代太烂。
田庄庄84年执导的《猎场札撒》,田庄庄风格代表作。
审核“看不懂”不让公映。
荷兰的导演尤里斯伊文思,当文化部的顾问,偶然的机会看了《猎场札撒》,看完之后他当晚就给领导打电话,说这是部非常好的电影为什么没通过,之后才通过了审查。
等到田庄庄在第二年拍摄的电影《盗马贼》,伊文思在看过第一遍之后表示,这回是真的看不懂了。
田庄庄只好专门再放映一次,看过第二遍的伊文思才对影片发出了赞许之声。
田庄庄的电影就是真看不懂,不是形容词,就是看不懂。
电影内核更是逆天。
78年之后,“伤痕文学”正逢其时,电影界也不甘落后。
对此,田庄庄却很不以为然,他后来回忆说,那时候“伤痕文学”在内地非常热,他很不喜欢。
在某种意义上这是在为现状歌功颂德,骨子里并没有分析国家对人的管理上的偏差,所以他要探索和伤痕不一样的题材。
说白了,骂娘(否定之前)都不够,还要骂自己(否定现在)。
都说张一谋电影剧情弱,可也要看和谁比,放眼同代的五代导演,很强。
《红高粱》在当时,真就是有一股鲜活的生命力。
而且张一谋身上有多个岁月史书,国师是一个,揶揄他迎合主旋律。
张一谋一直以来,是主旋律主流价值的代表。
然后奥运会国师成为了褒义词,这是一个岁月史书。
还有一个岁月史书,就是“农民”。
放在后世来看,这是张一谋营销自己接地气。
这个说法完全不了解以前的时代。
“农民”这个标签,也是用来讽刺张一谋的。
一些人借此说他讥讽他土,圈里的和张一谋同时代的,也喜欢用这个词,借此来暗示张一谋在电影圈没有跟脚,没有家世。
到了后世,舆论翻转,不是张一谋舆论,是大的舆论翻转。
“农民”标签成为好的了,又成了另一个岁月史书。
这个圈子确实不能细看,沈三通自己细究起来都受不了。
嘭!
新画面影业办公室内,张伟评将茶杯摔向墙壁。
电脑屏幕是《电影报》微博头条,《对话张一谋:一个时代的电影突围》。
沈三通进行了转发,这是默契的信号。
官方需要张一谋这块“国际招牌”,不允许他被舆论撕碎,沈三通也不想背上践踏前辈的名声。
悄然和解按理来说最好,但是张伟评却满腔怒火。
“谁让他擅自回应的?!”
不经他手,事办好了对他来说不是好事!
第605章 辞旧迎新!
张伟评怒气冲冲上了飞机。
飞往花旗国跑金球奖,参加几个重要城市影评人协会的晚会。
想获奖就要跑,早年国内电影人还有幼稚思想——酒香不怕巷子深。
觉得外国奖项只看电影,不看场外。
现在基本没几个有这种想法,都知道越是外国奖项,场外因素越多。
某种程度上,沈三通说的话一点毛病都没有。
只是一直以来,没谁像他这样赤裸裸的说出来,在国内展现出来。
去外面评奖的电影人,都有默契,不怎么说外面坏话。
总之,想要获奖,不花钱肯定没有得奖的可能。
“金球奖肯定入围。”
张伟评来到张一谋这边,让妮妮去后排待着。
他对老谋子心理优势极大,抱怨:“你为什么不坚持坚持,金球奖颁奖典礼没几天,获得了最佳外语片,立刻打脸沈三通。”
张伟评不只是因为张一谋不经他允许回应而愤怒,更重要是张一谋在《电影报》的电话采访中,承认了“创作遗憾”。
暗示在坚持艺术表达,但因为商业上运作原因,不得不做了违心之举。
张一谋的戏,不就是他张伟评运作的吗?
等于将黑锅全扣在新画面头上。
扣也扣了,张伟评从不惧怕争议,他无法忍受张一谋脱离他的掌握。
你可是张一谋啊,除了他张伟评能欺负,沈三通凭什么?
沈三通再有钱有势,在资历和位格上,依然没法和张一谋相比。
这不是沈三通成就多大所能改变,沈三通年龄摆在这了,文艺片时代他才刚刚出生,甚至没出生。
商业片蛮荒时期在读大学。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