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艺术家 第817节
怪怪的!
这些话在他坟头说,好像比今天的会场上更恰当吧?
其他人也都是神情各异,不知道沈三通喉咙里卖的什么药。
沈三通自顾自继续说,交流吧,大家碰撞思维,本来就是商业互吹:“今天中国电影市场逐步稳居全球第二,不应忘记《英雄》在寒夜里点燃的那把火。”
“就像高铁发展要感谢先锋号实验列车,电影产业化同样需要先行者试错。”
“我们在银幕上欣赏《精绝古城》的刺激探险,不能放下碗骂娘!更不能忘记当年顶着骂名架设产业阶梯的前辈!”
“向张一谋导演,和老一辈电影人致以崇高的敬意!”
“改开之后的电影历史,张一谋导演必然要占据一半的篇章,张导是我们这些晚辈的好前辈,是我们的好老师。”
别说张一谋了,在场所有人都心惊不已。
此时此刻,以沈三通的地位,说这话很让人意外!
他没必要去捧张一谋。
这他妈都不是商业互吹,可谓是拍马屁。
特别是张一谋的电影作品受到舆论审视的敏感时候,《金陵十三钗》开了个头,以往张一谋的作品也被审视,包括《红高粱》。
沈三通现在说这个话,传出去,一下能把张一谋从舆论漩涡里摘出去。
在电影领域,在影迷心里,在文化领域,作为三通娱乐缔造者的沈三通,作为电影文化事业繁荣重要推动者的沈三通,就是有这样的影响力。
当然了,也有人神色古怪。
沈三通说的话,几乎是在盖棺定论。
与其说是夸赞,听着更像是张一谋百年之后的追悼词。
张一谋不只是心惊,心都凉了。
他还有继续干下去的打算呢,沈三通这番话,看似夸奖,有点反串,甚至有点大庭广众苦活丧的味道。
有领导缓颊道:“张导对于中国电影贡献确实突出,以后还要继续贡献力量。”
潜台词是提醒沈三通,张一谋还活着呢,你可别把人当死人。
张一谋感激的看了领导一眼,他想多干几年呢,哀求的看向沈三通:“不敢当不敢当,我还有很多做的不足的地方,沈导才是真正为中国电影做贡献。”
其他人都等着下文呢。
众所周知,前面的夸奖不算什么,往往“但是”才是真话。
沈三通前面夸的狠,“但是”后面的话只会更狠。
至于新年茶话会,要照顾场合,沈三通是在乎的人吗?
出乎在场人的预料,沈三通没有“但是”,纯夸。
沈三通夸的这些确实是张一谋的贡献,而且也没夸张。
不仅不夸张,还没算上执导奥运会开幕式。
张一谋是两个时代的弄潮儿,艺术电影时代和商业电影前期,都是电影领域的主角。
后世还斩出了第二世,重新走出来了一条路。
争议大是大,但是这股折腾劲,事业心,比很多年轻人还要强。
春晚弄了个机器人秧歌,这种又土又潮,看似平平无奇,实际思及极恐的节目,说明张一谋还在探索。
前世,论文化领域的影响力,张一谋绝对是天花板。
茶话会结束之后,沈三通对张一谋几乎“吹嘘拍马”般的评价,不胫而走。
社交媒体上传开了。
震碎不少人的三观!
不是,你沈三通在《金陵十三钗》上,没少炮轰张一谋啊,怎么现在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了?
有人浑水摸鱼,在里面反串,鼓吹沈三通“背叛”“被诏安”。
1月3日。
沈三通转发三通娱乐官微晒出的12年成绩单,评价道:“回望02年的电影市场,当年总收入是9亿,张导的一部《英雄》2.48亿,四分之一还多,十年后电影市场份额增加了42.6倍。”
“三通娱乐是在电影局、中影遮风挡雨之下,冯导贺岁片,以及张导商业片尝试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才有了今天的成绩。”
“历史已经注定,我们不能因为现在,去否定前辈过去的付出。那是历史虚无主义。”
“与其说三通娱乐成功,不如说社会发展成功,现实精彩,文化源远流长。三通娱乐的成功,是因为讲好了观众喜欢的故事。”
“三通娱乐的成绩,离不开中国电影市场的自主发展,独立自主。”
沈三通还是在夸,一改之前尖锐的态度。
观众为三通娱乐成绩欢呼,电影圈和娱乐圈感觉到了寒意。
很明显沈三通绝对另有目的,只是目的不是张一谋,恐怕也不是国内导演。
有些人从“自主发展”察觉到了一些什么。
在好莱坞跑奖的李铵,更是连夜乘飞机跨越大洋,他已经感觉到了刺骨锋芒。
沈三通如此乖戾嚣张性格的人,念起了“团结经”,必然是为了挥舞重锤。
现实,也如李铵所想。
当某些人解构同志、小姐的时候,他们也应该做好自己被解构的准备。
第648章 解构
前世《少年派》以视觉奇观与哲学叙事吸引观众,通过一场海上生存奇迹,探讨了信仰、人性与真相的复杂关系。
以双层叙事结构展开,表面是奇幻冒险故事,内核则是对人类生存本质的哲学追问。
印度少年派成长于一个动物园家庭,同时信仰印度教、基督教与伊斯兰教,形成对世界多元化的理解。
因印度政局动荡,全家决定移民加拿大,携带动物乘货船远航。
货船遭遇暴风雨沉没,派与斑马、鬣狗、猩猩和孟加拉虎理查德·帕克登上救生艇,成为唯一幸存者。
动物间爆发厮杀,最终仅剩派与老虎共存。
派通过驯虎、捕鱼、收集淡水,在太平洋漂流227天。
途中经历奇幻场景,荧光水母海、飞鱼群袭击、鲸鱼跃出夜幕、食人岛等。
双重结局。
奇幻版。
派最终漂流至墨西哥海岸,老虎头也不回地消失在丛林。
现实版。
日本调查员质疑故事真实性,派暗示真相是斑马是断腿水手,鬣狗是凶狠厨师,猩猩是派的母亲,老虎是派内心的兽性。
船上真实发生的是人吃人的血腥残杀,派为逃避创伤记忆,虚构了动物版本的故事。
前世关于《少年派》,观众大多是“接受者”层次,下意识接受这套叙事,给出很多哲学解释。
以“当理性无法解释苦难,人需要故事”来赋予电影意义,拔高立意。
故事的本质是选择,而人类需要虚构来承载无法直面的真相。
从影片里解读出很多的象征意义。
老虎代表人的原始兽性、求生本能,也是派投射的恐惧对象与生存伙伴。
食人岛,表面是天堂,实为吞噬生命的陷阱,隐喻麻木的平静比绝望更危险。
荧光海洋,超现实的美景反衬绝境的孤独,暗示自然对人类苦难的漠然。
笔记本沉没,派丢失记录科学的笔记本,象征理性在生存面前失效,唯有信仰与故事能续命。
还有不可知论,存在主义困境,后现代叙事等等。
《少年派》成为了李铵用视觉诗学构建的灵魂寓言。
通过老虎与少年的共生、现实与虚构的缠结,叩问人类最本质的命题,如何在虚无中锚定生存的意义,当文明外衣被撕碎,人性能否承受真相的重量。
沿着这个方向走,那就是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理查德·帕克,都有野性,都有老虎,需要心有猛虎细嗅蔷薇巴拉巴拉.
这一套解读,把自己摆在接受者,摆在徒弟,放在一个低位,接受李铵输出的叙事。
而去平视电影剧情,揭开视觉奇观、哲学叙事的一层外衣,《少年派》真正的内核是什么,服务于什么群体?
老虎是吃人的!
在有限的空间里,老虎必然要袭击人,它是吃人的。
人要想活,必须要杀虎。
电影则是共生。
电影混淆了两种矛盾,将敌我矛盾,混淆成了内部矛盾,化为了西方叙事的一部分。
帝国主义是吃人的,掠夺第三世界的市场、工业,是不可调和的敌我矛盾。
“共生”掩盖了残忍,粉饰了“老虎”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的吃人,给人一种可调和,可谈判,可以争取的错觉。
老虎作为食肉动物,老虎对派的生存构成威胁,如同帝国主义对第三世界的资源掠夺与暴力压制。
派通过投喂-驯服-依赖与老虎建立关系,隐喻被殖民者可以通过妥协换取生存空间,暗合新殖民主义中经济依附与文化渗透的隐蔽性。
结局,派选择讲述老虎故事,而隐藏“人吃人真相”,是用美学化叙事掩盖殖民暴力的本质。
好莱坞叙事的典型模式,强化个体化的生存叙事。
将结构性矛盾,阶级、殖民与被殖民,压迫与被压迫转化为个人精神成长问题。
再用普世价值包装,用“人性”“信仰”等抽象概念替代具体权力关系。
恰是西方中心主义话语的常见策略。
电影看似没有完全掩盖“人吃人”的残酷真相,给出了叙事的选择性——观众可以选择“相信哪个故事”。
也有对信仰的质疑,“上帝是个噪音”,是对任何绝对化意识形态,包括西方中心主义的拒绝。
下一篇:返回列表